区教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扣《重庆市推动职能部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渝环〔2023〕120号)等文件要求,认真做好生态环境教育工作,有力增强师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度与参与度。现将2024年以来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履行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领导建机制。一是加强工作领导。区委教育工委带头通过“第一议题”、中心组学习等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讲话精神,向相关领导汇报环境教育相关工作4次、接洽区级部门5次、工委专题研究8次,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地落实。二是强化工作督导。将环境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年度考核,依托教委领导包片、科室包校开展常态性督查指导,敦促学校履行环境教育主体责任,用好用活《环境教育》地方教材,间周一次开展课堂教学,着力培养中小学生绿色、低碳、环保、节约意识。三是完成有关任务。认真履行同心水库、磨盘沟环保职责,每季度开展一次巡河工作,报送工作信息5条、发送整治函2件。督促涪陵五中做好5个食堂油烟排放治理工作,治理后达到排放标准。
(二)丰富活动求实效。一是加强教育引导。在开足开齐环保课程基础上,将生态文明思想渗透入中小学学科教学课程,利用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德育课堂等开展“一法一条例”宣讲和生态环境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树立绿色低碳、节约环保的发展理念。开展美丽重庆“进校园”宣传活动,在学校厚植绿色发展理念,与学校美化、绿化与学校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根据天气预警等级及区域重污染状况,督导学校及时发布通知,减少、停止户外活动或实施停课。通过“涪陵教育”公众号推送“绿色出行倡议书”,引导学生步行10分钟以内的尽量步行、稍远的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上下学,“小手拉大手”劝导家长出行尽量不自驾车、上放学停车等候3分钟以上熄火等,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改善空气质量。二是丰富活动开展。认真开展环保教育活动,每年组织全区中小学生开展“节粮、节水、节电”“保护母亲河”“环保小卫士”“绿马甲公益先锋”“我们渴望的水”“水生物多样性探究”等主题教育活动、志愿服务和比赛,每年发放环保教育致家长信、倡议书等25万份,收集关于全国节能宣传周的相关征文、图片、视频等5000余份。以家访、家长会、校园开放日等为契机,广泛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法一条例”宣传、讲座等活动,着力培养家长的生态文明意识,助推全社会营造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浓厚氛围。三是建好教育基地。充分利用校内环保站、校外环保教育基地等环保教育场所,组织学生成立环保兴趣小组27个,认真开展环境监测、废旧物品手工制作、环保科技小发明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体验活动中主动了解自然感受生态文明以及形成养成爱护环境、尊重自然的习惯,从小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三)积极争创优环境。一是做实垃圾分类工作。印发教育系统“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聚焦组织管理、固体废物管理、环境卫生、绿色低碳、宣传教育等方面,定计划、细举措、明责任,开展“小手牵大手”“六个一”“张榜行动”垃圾分类系列主题活动,参与师生近14万人次,评选出“环保之星”“垃圾分类小能手”2000余人,印发宣传折页1.5万册,播放LED宣传标语1050条,2400余名学校卫生工作相关人员参与专项培训,绿色低碳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在广大师生中牢固树立。二是做亮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围绕生态文明教育、绿色环保校园建设、绿色管理落实、绿色校园文化培育等方面开展绿色学校创建行动,积极探索绿色学校创建的新理念、新思路,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长效机制。截至目前,我区创建市级绿色学校示范校8所,累计命名区级达标绿色学校145所,全区中小学(含公立性质幼儿园和中职)创建率达100%,广大师生生态文明意识和素养不断提高,逐步养成了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和行为习惯,学校绿色生活方式蔚然成风。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环保教育形式不够丰富,教学内容以书本知识为主、校内实践体验为辅,校外沉浸式实践体验不够。二是“小手牵大手”成效不够持续,特别是冬夏季节受天气、气温等影响,部分家长接送子女时仍存在未熄火等待现象。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抓好生态文明教育。加强生态文明课程建设,强化碳达峰碳中和、垃圾分类等知识的普及,推进绿色、低碳、环保、节约理念与学科教学多元融合,认真开展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节能宣传周等主题活动,丰富校外沉浸式实践体验,一体推动课程育人、实践育人。二是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强化145所区级、8所市级“绿色学校”的监督管理,推动绿色环保校园建设、绿色环保理念落实、绿色校园文化培育走深走实。定期对学校厨房排烟进行专项排查整治,确保排放合格。三是引导师生绿色出行。落实“三全育人”机制,在教室、办公室、食堂等场所张贴节约标语,继续开展“环保小使者”“节能小卫士”“绿马甲公益先锋”“小手牵大手”等评比活动,通过致家长信、倡议书等方式引导师生、家长践行环保理念、推动绿色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