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一叶总关情。民政党员干部在“火线”上淬炼党性,用党性基石筑牢“战疫”堡垒。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他们用爱心温暖民心,以实际行动彰显新时代民政党员干部的风采。
保姆式服务的贴心人。“同志们,大家还有没有防疫物资,我们马上送过来。”本轮疫情发生以来,作为民政系统的后勤“保障员”,这是区民政局办公室主任白雲霞同志最常说的话。
作为一名党员,她深知,疫情防控物资是保障一线志愿者和民政服务对象安全的“防护墙”。她积极调动各方力量,筹措外科医用口罩2.5万个、N95口罩2080个、防护面罩1300个、防护服1410件、医用手套3000双、防护帽930个、消毒酒精3000瓶、莲花清瘟胶囊200盒,第一时间送到下沉社区的80余名志愿者和部分敬老院、散居孤儿手中。 有时上午到乡镇查看养老机构疫情防控情况,下午又要跑十几个社区发放物资,从早到晚“连轴转”,累了就裹着衣服窝在车上眯一会,但她从没有怨言,对大家都是笑脸相伴。
她常说“大家有什么需求尽管说,有事就打个电话”,她的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待命,她也时刻准备着解决志愿者们服务期间遇到的各种困难,让大家安心抗疫。
流浪救助的“暖心人”。11月突发疫情以来,每天总有一群“红背心”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钻桥洞,进地下通道,这是涪陵区救助站组织开展的疫情期间街面巡察。
他叫杨曜铭,是涪陵区救助管理站负责人,也是一名年轻共产党员。尽管他深知在外巡查被感染风险较大,但考虑到仍有流浪乞讨生活无着人员等待救助,他不顾个人安危,狠心舍下年仅7岁、4岁的孩子,冲锋在前。
在实行社会面管控后,他时时牵挂着流浪、乞讨、拾荒三类人群的生活。“现在是特殊困难时期,大家要全力保证救助服务标准不降、质量不减。绝不能发生一起救助人员感染和冻死、饿死的恶性事件。”他第一时间召集站内业务骨干成立疫情期间巡街专班,坚持每天带队开展三类人员专项巡查。每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三轮次的巡街行动,他们无数次穿行在全城的大街小巷中,每一条小巷的路名都能烂熟于心。
一旦发现救助对象,他们立刻实施救助。将愿意进站的人员接回站内妥善安置;对不愿进站的人员发放御寒衣物、食品、防疫物品等,并建立数据台账,定时给他们补充物资。累计实施站内救助6人次,站外救助10人次,有效保障了这部分特殊群体的基本权益。
身兼多职的“有心人”。当疫情形势逐渐复杂严峻起来时,她闻令而动、逆行而上,冲锋在前,为疫情防控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她就是涪陵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的蒋莉同志。
她第一时间下沉社区,投入到所在社区疫情防控门岗执勤工作中。看似简单的工作,却被蒋莉同志干出了新花样。她每天都坚持提前报道上岗,每天都配合物业做好出入口登记、查验“两码”、在劝导、代买、送菜等行动中转换角色。出入小区的居民慢慢熟悉并喜欢上了这个性格爽朗、爱“多管闲事”的女同志。
在实行社会面管控期间,她主要负责配合物业检查进出居民的出门条,工作证明和车辆通行证等,严格执行每户2天一人出门2小时采购的规定。当遇到人员没戴口罩,或者没带外出相关证明时,她总会和颜悦色地温馨提醒;当遇到有人想无故外出时,她会耐心劝导和仔细解释,成功劝阻;当遇到行动不方便的人员提着沉甸甸的采购物品时,她会主动上前帮助他们送菜送物到家。
“小蒋,我屋头没米了,我脚痛,屋头也没人,你可以帮我买袋米,买桶油不?”接到小区内89岁高龄的李婆婆的电话,她问清了需要的米和油的品类和数量后,跟物业交接好,就急忙赶到超市代买。为方便管理,小区现在只保留了一个出入口,到超市的路程由原来的5分钟延长到15分钟,手里提着李婆婆和其他老人需要的物品,蒋莉总要歇好几次气才能将把物品一一送到他们的手中。虽然很累很辛苦,但看到老人们的笑脸,她心里也很温暖。
志合越山海,聚力共前行。疫情来临时,他们坚守岗位,夜以继日;他们坚定勇敢,不惧危险;他们响应号召、冲锋在前。他们甘于奉献、善于作为,以实际行动彰显民政党员干部的责任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