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重庆市推动职能部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渝环〔2023〕120号)有关要求,现将2024年以来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履行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区农业农村系统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不折不扣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区委、区政府工作要求。深入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围绕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坚持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任务,把深化整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作为政治任务,持之以恒加快改善农业生态环境。2024年,全区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达到42.6%,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预估稳定保持在9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连续多年达90%以上。成功承办农业农村部长江“十年禁渔”工作推进会。我们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
(一)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印发《关于印发涪陵区2024年科学施肥和化学农药减量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确目标任务、突出重点与技术措施。在珍溪镇、南沱镇、新妙镇等建立区级示范点3个、开展10个田间肥效试验,完成农户施肥情况调查300户,累计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300.18万亩次。全力推动科学施肥和化学农药减量技术的推广应用。全区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达42.6%。
(二)加强畜禽粪污治理及资源化利用。印发《关于深入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的通知》,指导规范全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各项工作。一是持续完善配套设施。建设一批标准化示范养殖场,新建垫料处理式养殖棚舍25万余平方米、粪污贮存池787立方米、异位发酵床2616平方米、粪污运输管网1885米,粪污处理机械设备20台套,进一步完善规模场粪污处理设施与提档升级。二是推广种养循环养殖。积极推广菜—猪循环养殖模式,已建成移动装配式智能化猪舍25套,有效节约了养殖用地空间和粪污就近还田还土资源化利用。三是加强技术指导服务。按照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原则。区、镇街两级技术人员按照相关要求深入养殖场、户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指导服务,指导养殖业主做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并帮助解决相关问题。四是加强巡查,开展排查整治。对全区160余家规模养殖场(户)建立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台帐。区、镇街两级共派出工作人员入场到户巡查监管1342次,对划定的畜禽禁养区域开展巡查363次,督促整改问题75个。发放《重庆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明白纸》300册。全区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预估稳定保持在90%以上,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合格率达100%。
(三)巩固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成效。印发《关于加强水产养殖尾水治理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巩固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成效的通知》,层层压紧压实相关镇街、业主等职能职责。将全区30亩以上水产养殖场107户7440亩养殖水面纳入尾水治理任务,制定“一场一策”并建立尾水治理台账。通过采取池塘鱼菜共生综合种养、池塘底排污生态化改造、多级人工湿地、池塘工程化循环水、生态沟渠净水、多级沉淀池净水、其他资源化利用、退养和粗养等模式,实现了全区992万立方米尾水的达标排放或资源化利用,完成目标任务的110%,超额完成治理任务。区农业农村委、区生态环境局分别把尾水治理工作纳入对相关镇街年度的乡村振兴和环保目标考核内容,实行对镇街党委、政府双重目标考核。进一步明确镇街监管责任落实和日常巡查机制。
(四)强化榨菜废水治理。印发《2024年榨菜行业环保治理监管工作方案》、《涪陵区榨菜企业环保治理技术要求》等,细化并明确各镇街、生产企业、股份合作社(加工户)等监管职责任务。督促榨菜生产企业严格执行“收原料必收废水”规定,建立原料收储、废水拉运处理等台账,落实监管责任人和监管措施,签订责任书,确保“收原料收废水治理”落到实处。同时,将榨菜废水环保治理工作纳入对相关镇街环保目标考核内容并加大考核分值,实行对镇街党委、政府双重目标考核。协调永安片区10余家榨菜企业与拓源公司签订了污水处理服务合同。2024年,全年累计检查榨菜生产企业、加工大户357家(次),发现问题90个,均进行闭环管理。全区榨菜废水治理率达100%。完成榨菜酱油年综合利用二、三盐腌制盐水20100吨,引导民营企业制作青菜头复腌液循环利用高盐废水6650吨。
(五)稳步推进农作物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积极申报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成功申报国家山水田林湖草一体化治理项目,实施秸秆覆盖果园面积1万亩。成功申报重庆市秸秆重点示范县项目,引进秸秆收储运加销一体化企业1家,推进全区秸秆商品化利用。2024年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3.4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直接还田率68.14%;秸秆收集离田后进行“五料化”利用占25.33%,其中的肥料化利用7%,饲料化利用6%,燃料化利用11%,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量较少,占比不足1%。
(六)坚决打好“十年禁渔”持久战。紧紧锚定“执法监管、宣传引导、渔民安置、生态修复”四大关键环节,禁渔工作成效明显。一是坚决打击非法捕捞。会同公安、交通、市场监管等相关单位部门合力攻坚。2024年,累计巡查出勤1452次,其中车745辆次,执法船699艘次,路巡8次,联合执法115次;出动执法人员和护渔队员共5906人次,检查船舶1610艘次;发现违规垂钓行为6349起;检查水产品市场35家,检查渔具店69家,涉渔餐馆84家;共暂扣收缴鱼竿4017根、网具299副;现场教育、警告8626人,发放宣传资料10746份,发放环保袋2163份,张贴海报702张;现场放生渔获物511.26公斤;拆除诱捕产仔鱼的草爬子63个。2024年,行政处罚案67起,结案67起,罚没金额35万余元。二是规范增殖放流行为。制定实施年度增殖放流方案,对投放品种、投放数量、在什么地方投放、如何投放,都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认真落实农业农村部门与检察机关签订的共同规范增殖放流协作意见,加强对增殖放流品种监管,严禁投放外来物种或者其他非本地物种。2024年度全区渔业增殖放流项目投入资金24.94万元,在长江干流涪陵战备码头南岸水域进行鱼类增殖放流活动,共计增殖放流鲢鱼苗45.4万尾,瓦氏黄颡鱼苗21.5万尾,胭脂鱼苗3.6万尾。三是全面强化涉水工程监管。开展生态补偿措施“回头看”执法检查,督促涉渔工程单位编制涉渔环评报告申报评审、完善整改方案和落实生态补偿措施,行政处罚3起水下工程作业未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案,罚没金额21万元,同时交纳生态修复金3.98万元。
(七)全力抓好问题整改。把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逐一细化分解落实整改措施,确保整改工作有力有序稳步推进。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榨菜行业高盐废水仍未得到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不容忽视”等两个问题正按整改方案规定时限有序推进,预计于2026年5月底和6月底完成整改销号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有待深化提升。少数地方和干部群众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深、重视不够,仍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一般性事项对待,紧迫感、责任感不强;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农业生产质量安全意识不高,群众参与积极性还需进一步调动提高。二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依然任重道远。涪陵地处丘陵山区,土地分散、耕作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动植物疫病多发频发;有机肥、生物农药推广和秸秆回收利用成本高、群众接受程度低;尤其是专业机构和人才队伍还不健全,技术支撑保障能力薄弱,农业生产集约化和组织化程度低,农业耕种收机械化率和病虫害统防统治率不高;部分养殖场建成时间较长和投入不足等原因,造成设施设备老化破旧,未及时更新换代;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水平与发达地区存在明显差距。三是投入总体不足。由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涉及面广、历史欠账多,财政投入水平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农业生产主体不同程度存在“重生产投入、轻环保投入”问题,社会资本普遍不愿投入,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真正形成;秸秆利用主体培育和资金投入不足,丘陵地区秸秆规模化利用受限,主要通过直接还田的方式自然消化,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不足;部分企业废水治理能力不足,导致原料收购后,不能及时收加工户腌制废水进行处理。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区农业农村委系统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绿色产业发展要求,紧紧围绕产业强、农民富、农村美总目标,以绿色农业产业发展为主线,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以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为重点,不断推进全区农业环保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促进农业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农业生态功能进一步提升。一是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从源头上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提升,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二是进一步抓实各项重点工作。大力实施和美乡村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构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榨菜废水治理、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巩固水产养殖尾水治理、长江“十年禁渔”成效。三是进一步加大污染防治投入力度。通过加强财政预算安排、积极争取上级投入和统筹整合各类专项、债券资金等多种渠道,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切实保障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四是进一步抓好问题整改销号。从严从实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健全长效机制,持续巩固整改成效。高标准、严要求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对需长期整改事项实施跟踪问效,确保整改成果经得起检验。五是进一步强化系统治理。切实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人才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农业生态环保宣传、科普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环境保护意识、公共卫生意识,加快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大力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参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