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养了三四十年的蚕子,每年都可以获得稳定收入,比种水稻玉米等粮食收入还要高些。小小蚕茧成了我家长期以来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也是我家的致富密码。”珍溪镇中丰村一位六十几岁的蚕农如是说,脸上还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据统计,全区近1万户蚕农共饲养春蚕15779张,产茧711吨,同比增加57.3吨,增产8.77%;单产45.1公斤,同比提高3.65公斤,提高8.8%;按照平均收购价格 35/公斤计,蚕农售茧收入可达2488.5万元,单张产值1577元。
今年以来,在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涪陵蚕桑产业还能做到稳中求进,保持如此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得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市商务委的专项资金支持。多年以来市级茧丝绸专项资金始终如一地支持涪陵区蚕桑产业发展,新建了多个规模化集约化的桑园示范基地、多个智能化小产共育室、多个机械化智能化养蚕大棚,多套先进机器设备,对全区蚕桑产业的提档升级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是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蚕桑产业稳定发展工作。区政府推动的蚕桑养蚕保险落地落实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蚕农在养蚕中的信心问题,政府为风险“兜底”激发了养蚕的底气;同时脱贫攻坚以来开展的产业到户项目对蚕农实施养蚕补贴和桑园管护补贴,有力地激发了蚕农的养蚕积极性。
三是常态化推进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区财政每年安排140余万元专项财政资金通过第三方购买服务履行蚕种征订发放、蚕茧收购、法律法规宣传、桑园管护、技能培训等职能,为蚕农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供了技术保障,在此项制度保证下,确保了蚕茧最低保护价收购,极大地保护了蚕农的养蚕收益。
四是抓好蚕业技术指导。市蚕业总站、蚕科院、西南大学的蚕桑专家蚕事季节深入涪陵区开展产业发展项目建设、蚕桑病虫测报、小蚕共育、大蚕饲养等技术指导和产业稳定发展把脉导航,为我区蚕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建立了蚕桑产业技术专家组联系指导制度,为确保产业稳定健康发展到乡镇街道、村社农户对桑园管理、病虫害防治、蚕儿饲养、上蔟管理等方面进行了面对面的技术指导。
五是抓好蚕业综合管理。蚕业管理部门加强了对蚕种供应市场监管,杜绝了不合格蚕种流入农户,确保蚕儿养活养好;开展了对收购经营主体蚕茧收购经营秩序和蚕茧收烘质量管理的指导督导和常规检查工作,蚕茧质量有较大提高。
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涪陵区传统的蚕桑产业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极大地鼓舞和调动了广大蚕农生产的积极性。据统计,全区夏蚕发种量较去年同期增加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