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  门
街  镇
重庆市涪陵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日期:2022-04-13
字 号: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2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GDP)1402.74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8.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0.89亿元,可比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782.78亿元,可比增长6.7%;第三产业增加值529.07亿元,可比增长12.0%。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5 : 55.8 : 37.7。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54万元,比上年增长8.6%。民营经济增加值896.15亿元,可比增长13.4%,占全区经济总量的63.9%。

 注:图1和图2中2017-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增速、构成按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进行了调整。

2021年全区常住人口111.92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1.38万人,农村常住人口30.54万人,城镇化率为72.71%。

年末全区公安户籍户数44.59万户,户籍人口113.34万人。户籍人口中,城镇人口51.94万人,乡村人口61.40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5.8%。按性别分,男性人口57.58万人,女性人口55.76万人,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3.3。全年出生人口0.64万人,死亡人口0.9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46‰。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26万人,比上年下降20.7%。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4886人。全年外出务工人员26.28万人,其中市外务工人员4.69万人,市内务工人员21.59万人。

三大攻坚战取得成效。按照每人每年生活水平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现行国家农村贫困标准测算,全区已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全区环境空气质量满足优良天数334天,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91.5%。城区环境空气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4微克/立方米,增长13.3%。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取得实效,金融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政府债务持续下降,“三保”底线兜牢兜实。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逆势成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制造业3】产值实现666.22亿元,比上年增长42.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9.5%;高技术制造业4】产值实现177.5亿元,下降1.9%,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9%。新材料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能源产业、消费品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同比增长74.3%、22.0%、12.2%、9.9%、7.6%,生物医药产业同比下降3.9%。全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实现网上商品零售额5】16.31亿元,比上年增长26.1%,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2.6个百分点。全年新增市场主体3466户,年末市场主体总数100210户,其中,法人主体22007户,产业主体3845户,个体工商户74358户。

2021年全区争取三峡移民后续专项补助资金9.28亿元。完成三峡移民后续项目工程投资7.00亿元,其中,移民安置致富与促进库区经济发展投资6.38亿元,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投资0.59亿元,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投资0.02亿元。

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彰显涪陵雄厚的产业实力,涪陵综合保税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等彰显涪陵独特的开放优势,全国文明城区、国家卫生区等彰显涪陵亮丽的城市形象。

二、农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7.03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7.8%,实现增加值90.89亿元,可比增长6.4%。成功创建“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获评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川渝共建“中国酱腌菜科技创新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落地涪陵。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38.33万亩,较上年增长0.7%。蔬菜播种面积119.10万亩,增长0.9%,其中青菜头面积72.86万亩,增长0.6%,中国首个榨菜指数正式上线发布,获批建设以涪陵为主导的“长江上游榨菜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水果种植面积31.48万亩(含西瓜),增长1.9%。中药材种植面积3.62万亩,增长14.4%。

全年粮食总产量44.86万吨,比上年增长1.4%。蔬菜产量244.62万吨,增长3.2%,其中青菜头产量176.72万吨,增长8.7%。水果产量21.00万吨(含西瓜),增长8.5%。中药材产量3.00万吨,增长16.5%。

全年生猪出栏68.02万头,比上年增长12.6%;猪肉产量5.31万吨,增长16.2%。涪陵黑猪、增福土鸡等畜产品稳步发展。全年水产品1.73万吨,比上年增长1.0%。


全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6573公顷,旱涝保收面积11660公顷。全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4.73平方公里,兴修水利工程27处,巩固提升14.5万人饮水条件,农村安全饮水人口累计83.25万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19.66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11.2%,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4.2%。

  

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7户,其中50亿级以上企业8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上企业52户。9户企业入选重庆制造业企业100强。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实现2255.95亿元6】,比上年同口径增长26.2%。

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国有及国有独资企业完成产值54.94亿元,比上年同口径下降5.2%;集体企业产值0.51亿元,下降6.3%;股份企业产值269.78亿元,增长13.8%;私营企业产值820.01亿元,增长33.4%;其他企业产值1013.62亿元,增长26.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产值97.09亿元,增长31.2%。

分控股情况看,国有控股企业完成产值666.97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6.4%;集体控股企业产值6.26亿元,增长4.8%;私人控股企业产值1433.41亿元,增长38.5%;外商及港澳台控股企业产值94.71亿元,增长31.4%;其他控股企业产值54.60亿元,增长13.7%。

分门类看,采矿业实现产值100.01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16.6%;制造业产值1928.35亿元,增长29.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产值227.55亿元,增长9.0%。

全年六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2175.35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29.9%。其中,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947.0亿元,同比增长74.3%;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67.92亿元,同比增长22.0%;能源产业实现产值325.20亿元,同比增长12.2%;消费品产业实现产值302.60亿元,同比增长9.9%;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产值399.77亿元,同比增长7.6%;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值132.86亿元,同比下降3.9%。

全年进入“三园四地”园区统计的规上企业162户,实现工业总产值2104.72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27.6%,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93.3%。

年末全区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注册企业176户,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500.28亿元,比上年增长2.3%。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63.12亿元,比上年可比下降7.5%,占GDP的11.6%。

   四、服务业

全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29.07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12.0%,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11.69亿元,可比增长13.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47.43亿元,可比增长9.4%;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8.23亿元,可比增长12.7%;金融业增加值45.19亿元,可比增长5.3%;房地产业增加值68.09亿元,可比增长2.4%;其他服务业增加值236.64亿元,可比增长16.4%;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增加值1.78亿元,可比增长8.7%。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115.85亿元,比上年增长20.3%。

五、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全年公路、水上运输实现货运量8578万吨,比上年增长19.6%,实现货运周转量606.82亿吨公里,增长15.0%;完成客运量1089万人次,下降15.5%,客运周转量41105万人公里,下降13.1%。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3166万吨,比上年增长22.2%(铁路货运、客运未纳入本区统计,据成都铁路局反馈,2021年我区铁路运输总周转量增长24.7%)。

规模以上交通运输业企业78户,实现营业收入53.47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10.1%。

年末境内公路里程达到655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75公里。铁路通车里程达到207公里。全区行政村公路通畅率为100%。全区年末机动车保有量29.74万辆,比上年增长7.5%,其中民用汽车保有量17.09万辆,比上年增长7.6%。在民用汽车保有量中私人汽车保有量16.28万辆,增长8.0%。民用轿车保有量16.93万辆,增长7.7%,其中私人轿车16.26万辆,增长8.0%。

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收入2.25亿元,比上年增长18.1%;邮政业全年完成邮政函件业务9.32万件,特快专递8.25万件。电信业务总量增长31.1%。全区固定电话用户(联通、电信)25.33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为57部/百户(按户籍户数计算)。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联通、电信、移动)136.60万户,增长9.3%。移动电话普及率121部/百人。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固定互联网光纤宽带接入用户46.61万户,增长18.4%,互联网普及率为104.5户/百户(按户籍户数计算)。

六、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76.06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23.5%。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60.27亿元,增长23.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15.79亿元,增长24.1%。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1056.28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24.0%;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73.54亿元,增长23.2%。

年末纳入统计的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单位282户。商品销售额(营业额)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有81户,其中5亿元以上的有24户,10亿元以上的有14户。

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销售额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102.49亿元,增长7.8%;金银珠宝类107.62亿元,增长39.1%;石油及制品类82.91亿元,增长24.6%;汽车类71.92亿元,增长17.0%;建筑及装潢材料类67.34亿元,增长11.8%。

限上法人单位全年网上销售额16.31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26.1%,占批零销售额的1.5%。

年末有各类市场53个,市场总面积41.97万平方米。全年城乡集贸市场贸易成交额达96.22亿元,比上年增长5.2%。


七、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额【8】(不含农户)444.45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7.5%,其中基础设施投资【9】104.02亿元,增长16.7%,占投资总额的比重为23.4%。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0】256.33亿元,增长1.4%,占投资总额的57.67%。

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一产业投资6.21亿元,比上年同口径下降37.9%;第二产业投资204.46亿元,增长10.7%;第三产业投资233.78亿元,增长6.9%。

全年“三园四地”园区固定资产投资191.13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21.2%,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43.0%。全年工业投资204.39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园区工业投资153.93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占“三园四地”园区固定资产投资的75.3%。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03.09亿元,比上年下降9.6%。

年末有开发经营活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70户,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621.1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2%;商品房竣工面积157.83万平方米,增长74.3%;商品房销售面积118.59万平方米,下降6.3%;商品房销售额64.60亿元,下降13.2%,其中住宅销售额50.00亿元,下降13.1%。

全年农村危旧房改造投入资金达183.5万元,改造71户,面积0.62万平方米。

八、对外经济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195.24亿元,比上年增长68.2%,其中,出口120.20亿 元,增长46.9%;进口75.04亿元,增长119.0%。全年新签市外项目70个,其中投资上亿元项目47个。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6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5%。

九、财政金融

全年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0.94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税收收入49.02亿元,增长18.8%。在各项税收中:增值税15.17亿元,增长22.4%;企业所得税12.37亿元,增长52.1%;个人所得税1.16亿元,下降1.6%;城市维护建设税6.82亿元,增长19.1%;房产税1.90亿元,增长24.5%;土地增值税0.34亿元,下降48.6%;契税2.06亿元,下降23.2%。

全年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0.57亿元,比上年下降5.8%。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1.18亿元,增长13.2%;公共安全支出5.35亿元,下降1.1%;教育支出21.29亿元,增长2.0%;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1.83亿元,增长16.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5.05亿元,增长25.2%;卫生健康支出7.83亿元,下降37.2%;节能环保支出5.84亿元,下降52.5%;城乡社区支出9.24亿元,下降4.0%;农林水支出12.48亿元,增长0.1%;交通运输支出6.39亿元,增长112.9%;住房保障支出4.05亿元,增长22.8%。



年末有各类金融机构73家,其中银行机构22家,新型金融业13家,证券营业部4家,营业性保险分支机构34家。

全年社会融资规模【11】1912.28亿元,当年新增177.03亿元。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015.75亿元,比年初增长14.7%,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为1013.82亿元,比年初增长14.6%。年末住户存款余额638.46亿元,增长11.7%;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233.09亿元,增长24.8%。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818.12亿元,比年初增长13.7%,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818.07亿元,增长13.7%。金融机构全年净利润收12.72亿元,比上年增长34.3%。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比(贷款比存款)由上年的81.4%下降为80.7%。

全年证券交易额比上年增长16.3%。

全年保险机构保费总收入42.72亿元,比上年下降2.3%。其中,财产保险收入7.75亿元,下降2.5%;人寿保险收入34.97亿元,下降2.5%。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9.75亿元,其中,财产保险赔款支出5.36亿元,人寿保险赔款及给付支出4.39亿元。

十、居民收入消费和社会保障

全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991元,比上年增长9.0%【12】。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019元,比上年增长8.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63元,比上年增长10.9%。

在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人均工资性收入27856元,增长9.3%;人均经营净收入5212元,增长9.6%;人均财产净收入2870元,增长3.3%;人均转移净收入10081元,增长8.2%。

在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人均工资性收入5703元,增长10.8%;人均经营净收入7475元,增长12.1%;人均财产净收入507元,增长5.4%;人均转移净收入5778元,增长9.9%。

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20年的2.41︰1缩小为2.36︰1。

全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9107元,比上年增长9.6%,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5012元,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478元,增长11.3%。

全区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6%,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为32.8%,农村为37.4%。

年末全区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2.08万人,比上年下降0.7%;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2.99万人,下降4.3%;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5.48万人,增长3.6%;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79.16万人,下降2.3%;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3.17万人,增长3.4%;参加工伤保险人数22.41万人,下降6.7%;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5.59万人,增长4.2%。

全年累计发放民政救助资金3.46亿元,困难群众、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全年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人数4.05万人,比上年下降5.4%,其中,城镇低保人数1.08万人,下降5.1%,财政性资金支出6922万元;农村低保人数达2.19万人,下降2.2%,财政性资金支出10287万元。全年国家抚恤补助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5439人。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636元/月,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515元/月,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为827元/月,集中供养孤儿补助标准1465元/月,社会散居孤儿补助标准1277元/月。

年末全区各类社会养老机构46个,社会养老机构收养床位4749张,年末入住人数1818人。年末拥有城镇社区服务中心122个,农村村级服务中心303个。建成区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区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中心。

年末全区有律师事务所18所,律师工作者285人。全年民事诉讼代理2876件,刑事辨护442件,行政诉讼代理149件。有公证处1个,全年办理公证书3653件。有人民调解委员会474个,调解员4381人,调解纠纷19011件。

十一、科学技术和教育

年末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137个,机构研发人员4760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4.27亿元,比上年增长8.3%,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99%(2020年数据)。

年末拥有科研事业机构 2个(渝东南农科院、涪陵区生产力促进中心),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12名;国市级重点实验室9个,国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个,区级技术创新机构63个。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2家、重庆市科技型企业1157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21家。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奖2项。获得授权专利1978件,其中个人296件、企业1423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至6.02件。

全区有注册商标16885件,2021年注册2105件。中国驰名商标12件,中国地理标志14件。

年末全区有高等教育学校3所,中等专业学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6所,普通中学45所(其中高中8所,初中37所),小学92所。专任教师达规定学历数9440人,其中中等专业学校142人,高中1594人,初中2793人,职业中学517人,小学4394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教师29人,在校学生219人。

全年高校招收学生11038人,在校学生人数37603人,当年毕业生人数7951人。中等专业学校全年招收学生1671人,在校学生人数4832人,当年毕业生人数1509人。全年普通高中学校招收学生7313人,在校学生25481人,当年毕业7313人。初中学校招收13740人,在校41080人,毕业13740人。职业中学招收4368人,在校14916人,毕业3360人。小学招收10939人,在校60461人,毕业10939人。

全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小学完成率100%,小学升学率100%。初中毛入学率为110.5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99.0%。全区报考大学人数11950人,录取人数11518人,高中升大学升学率达96.4%。

全区有幼儿园数217所,学前教育在园幼儿27296人。公办在园幼儿占比达到62.0%,普惠率达到96.0%。

十二、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年末有文化馆(站)27个,剧场、影剧院9个。公共图书馆2个,其中少儿图书馆1个,公共图书馆藏书120.22万册,其中少儿图书馆藏书35.85万册。在公共图书馆藏书中,电子藏书52.2万册。有档案馆1个,馆藏档案95.83万卷。年末有线广播电视用户17.65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17.22万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96%,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9.13%。

年末有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44户,全年营业收入138.60亿元,全口径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43.19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1%。

全年接待游客2602.2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0%。实现旅游总收入220.15亿元,增长13.0%。全区拥有国家A级景区11个,其中4A级5个(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武陵山大裂谷、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大木花谷.林下花园、816地下核工程);有一家市级旅游度假区(武陵山旅游度假区);拥有四星级饭店3家,星级饭店床位数达855张。有星级农家乐61家。美心红酒小镇成为全市网红打卡新地标。全年完成旅游项目投资33亿元。

年末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36个(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42个、卫生院17个,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2个,门诊部、所(不含个体)6个、个体诊所167个,医务室12个,村卫生室37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个,其他卫生机构4个。共有医疗卫生机构有床位7604张,其中医院(含门诊部)5825张、卫生院床位904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73张,妇幼保健院201张。共有卫生机构从业人员1012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196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医师2506人、执业助理医师641人、注册护师和护士3549人。每万人拥有床位68.2张(按户籍人口算,下同),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73.51人。

年末共有体育场8个,体育馆3个,游泳池(馆)34个,健身广场31个,健身登山步道47个。体育场地面积230万平方米,万人拥有体育场地面积1.97平方米。全年参加各类运动赛获奖250枚,其中荣获市级金牌80枚、银牌76枚、铜牌94枚。


注:

[1] 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按照我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规定,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包括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两个步骤。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数据为最终核实数,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数据为初步核算数。

[2] 人口的构成数据是公安户籍口径,常住人口构成数据暂时只有总数、城乡人口数据。

[3] 工业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数字创意产业等八大产业中的工业相关行业。

[4] 高技术制造业包括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

[5] 网上零售额是指通过公共网络交易平台(主要从事实物商品交易的网上平台,包括自建网站和第三方平台)实现的商品和服务零售额。

[6] 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年是动态变化的,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工业总产值、产品产量等相关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时,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统计范围尽可能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主要原因是统计单位范围发生变化。每年有部分企业达到规模纳入调查范围,也有部分企业因规模变小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建投产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等影响。

[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指企业(单位)通过交易售给个人、社会集团非生产、非经营用的实物商品金额,以及提供餐饮服务所取得的收入金额。

[8] 固定资产投资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完成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

[9] 基础设施投资是指建造或购置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基础性、大众性服务的工程和设施的支出。本公报中的基础设施投资包括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邮政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

[10] 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具有集体、私营、个人性质的内资企事业单位以及由其控股(包括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的企业单位建造或购置固定资产的投资。

[11] 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定区域内实体经济(即企业和个人)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

[12]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按常住人口中城镇和农村人口占比与当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加权计算的,由于每年城乡人口结构不断变化,计算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因而报告期和基期的人口构成不同。

[13] 行业统计标准:

规模以上工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有资质的建筑业: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的建筑业法人单位。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法人单位。

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法人单位。

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法人单位。

规模以上服务业: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门类和卫生行业大类。

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三个门类,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四个行业大类。

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两个门类,以及社会工作行业大类。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户籍户数人数等数据来自公安局;城镇新就业、登记失业数据来自就业人才中心;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数据来自社保中心、人力社保局、医疗保障局;噪音、空气、水质监测数据来自区生态环境局;水资源、公用、用水、三峡移民后续专项补助资金数据来自水利局;市场主体数据来自市场监管局和统计局;交通运输等数据来自交通局、港航海事事务中心、道路运输服务中心等;车辆数据来自车管所;邮政通讯等数据来自电信、移动、邮政等公司;建成区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来自住房城乡建委、城市管理局等部门;外贸进出口和利用外资数据来自商务委;财政数据来自财政局;货币金融数据来自人行涪陵中心支行;证券数据来自市统计局反馈;保险数据来自银保监局和市统计局反馈;科学技术等数据来自科技局;教育数据来自教委及各高校;艺术表演团体、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广播电视、体育、旅游等数据来自文化旅游委;档案数据来自档案馆;医疗卫生数据来自卫生健康委;司法数据来自司法局;社会服务、低保和社会救济等数据来自民政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应急管理局。其他数据来自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涪陵调查队。


分享文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