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向上,时代在前。他们热爱学习,坚持创新,敢于担起救死扶伤的重任。他们攻坚克难,迎难而上,让青春在为民服务中闪耀。他们热心公益,奉献自我,以行动彰显医者无私担当。
他们来自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消化内科,是一支朝气蓬勃、团结奋进、基础扎实、技术精湛的队伍。科室现有医生14名,护士26名,其中35岁以下25人,青年占比62.5%,在读博士1人,硕士9人。自创建“青年文明号”工作以来,科室积极动员青年人才争做岗位能手,夯实理论基础,提升专业技能,践行青年担当,成为一支“学习型”“业务型”“奉献型”的青年文明号。
守护生命“供给线”当好健康守“胃”兵
吃喝拉撒睡是生命的基本需求,其中四件都与消化系统有关,作为人体八大系统之一,消化系统由口腔、咽、食管、胃、肠道、肝胆、胰腺、肛门等脏器组成,参与食物的消化、吸收、代谢等功能。如果说消化道是生命的“供给线”,那么消化内科就是胃肠道的“守护者”。
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消化内科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临床科室,设有消化内镜诊疗、放射介入诊疗、消化道出血危重症诊疗三个亚专业组,主要收治消化道出血、肝硬化、消化道早癌、消化道黏膜下肿物、胆管结石、急慢性胰腺炎、急慢性囊胃炎等患者。科室年门诊量5万余人次,年内镜检查2万余例,年内镜手术1000余台次,是重庆市区域消化内镜治疗中心。
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多项创新提升就医体验
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学科,青年医护人员必须有创新精神,从而不断提升医疗救治能力。消化内科以“七心服务”为准则,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金属钛夹是目前内镜下诊治后创面缝合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由于市面上的钛夹受到创面位置、品牌水平、角度不可控的问题,导致缝合难度大,影响后期恢复。“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创新设计了旋转可控的金属钛夹,操作者可以精准控制角度,达到精准缝合的目的,目前已应用在内镜手术创面缝合、消化道出血内镜下止血等多个场景。”青年文明号号长夏冬丽介绍道。
曾有一个身患食管早期肿瘤的患者,在肿瘤切除术后,由于疤痕增生堵塞食管导致进食困难,在后续的内镜下球囊扩张和放射状切开之后,出现食管气管瘘,患者因此呼吸困难、无法进食。如果食物及消化液进入肺部,引起肺部感染,严重者可能导致呼吸衰竭,危及生命。传统的食管支架并发症多,容易形成气管压迫,给患者造成二次伤害。夏冬丽说道:“我们当即结合患者CT资料等开展讨论研究,大家集思广益,创新研究出升级版食管堵瘘支架,既能够满足食管上下支撑作用,中间的软膜部分又能“温和”贴紧食管,避免食管气管瘘进一步的扩大。通过支气管覆膜支架植入术,成功为患者重建生命通道。”
提素强基促发展打造高质量人才队伍
人才是科室发展的基石,消化内科十分注重人才的培养。“我们科室的青年医师较多,为此制定了一系列青年医护人员的学习培养计划,通过建立成长计划台账,组建一对一成长小组,搭建互帮互助的平台,跟踪记录青年医护人员的成长情况,进行个性化培养。同时,科室还定期开展集体业务学习会,对疑难病例进行分析讨论,安排青年医师参加各类学术讲座,进行教学查房等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多方位提高青年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夏冬丽说道。
除了临床技能的提升以外,科室还通过党建带团建,全面提升青年医护人员的思想政治素养,团委推优入党,将优秀青年积极推荐给党组织,近两年来,有2名青年成为入党积极分子,1名党员发展对象,1名预备党员。同时,利用学习室,搭建起一个员工交流学习的平台,通过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增强青年文明号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为热爱奉献青春以实际行动彰显医者担当
青年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免费义诊、送医送药送诊、无偿献血等活动,勇担社会责任,彰显青春风采。前往同乐乡雪峰村进行消费帮扶,共计20000余元/年,重庆馆消费扶贫超10000元/年,寒冬腊月参与助农砍青菜头,走进福利院,慰问老人。同时,青年医师们积极报名无偿献血,每年累计献血10000ml,用爱为生命助力。
为解决患者看病难,挂号难的问题,科室开展夜间门急诊,周末门诊服务,青年医师们积极参与,长期坚守在临床一线,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医生“顶得上、不怕苦、勇于前”的精神风貌。
自青年文明号创建以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消化内科护理模式由功能制护理转变为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增强护士责任感,拉近护患距离。科室围绕专业技能、健康宣传、医患沟通等方面制定培训计划,全面提高护理团队整体水平。
通过创建“青年文明号”,消化内科集体医疗及护理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好人好事涌现不断,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平凡的工作,热情的态度,精湛的技术,奉献的精神,给医疗行业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