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  门
街  镇
  • 索引号
  • 11500102008670164Y/2021-00122
  • 主题分类
  •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 体裁分类
  • 计划、发展目标
  • 发布机构
  • 涪陵区发展改革委
  • 成文日期
  • 2021-03-06
  • 发布日期
  • 2021-03-11
  • 标题
  • 重庆市涪陵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计划草案报告
  • 发文字号
  • 有 效 性
重庆市涪陵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计划草案报告
日期:2021-03-11 来源:涪陵区发展改革委
字 号: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0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与时俱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战疫情、战复工、战贫困、战洪水,全力以赴做好“六稳”“六保”工作,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开局起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三大攻坚战“八项行动计划”取得决定性成果,为“十四五”时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扎实基础。

   (一)疫情防控有力开展,经济社会秩序恢复成效显著。一是坚决扛起疫情防控重大责任。第一时间落实中央、市委决策部署,率先在全市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完善联防联控机制,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全区疫情防控形势总体稳定。二是全力稳住经济基本盘。聚焦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强化经济运行调度,主要经济指标实现“V”型反转,增速好于预期。地区生产总值由一季度下降7.8%拉升至全年增长4.3%,全区经济韧性增强、新动能加速集聚、市场活跃提升,高质量发展态势更加明显。工业增加值增长6%,建筑业增加值总量跃居全市第一,服务业增加值增长3%,社零总额增长2.7%,投资增长8%,进出口总额逆势增长3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3%,其中扣除新增减税因素后税收增长5.1%。三是与企业携手共克时艰。深入实施服务企业“三百”行动,密集召开工业、建筑业、金融业、物流业等行业领域座谈会,建立驻厂员工作机制,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问题300余个。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支持中小企业20条”“支持企业40条”等一揽子对冲措施,累计为企业减负17.7亿元,为困难企业新增授信75.7亿元、投放贷款88.9亿元。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推进,区域协同齐头并进。一是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建立统筹推进双城经济圈七大专项工作组,加大向上汇报争取力度,打造中国“气大庆”、全球泡(榨)菜出口基地、区域性物流中心等一大批涉及涪陵的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重要政策进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国家战略。支撑“一区”辐射带动“两群”功能彰显,五马机场开工建设,纳入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辅枢纽,推动渝万高铁、渝宜高铁、广涪柳铁路、涪陵北环高速等40多个重大项目和重点事项纳入市上“十四五”规划纲要,36个重点项目纳入市级年度重点项目计划盘子。谋定“一城三区两带”新发展布局,涪陵新区积极创建全市首个市级开发新区,全市首个临港经济区挂牌成立,白涛工业园成功创建市级合成材料特色产业示范基地。二是同心协力办好合作的事。积极与四川省广安市、泸州市、眉山市等缔结友好城市,签订各类战略合作协议60个。联合眉山组建中国酱腌菜产业联盟并召开首届高峰论坛,共同申报中国酱腌菜科技创新重点实验室。与泸州互建物流分拨加工中心,与广安共推广涪柳铁路前期工作、共建红色文化传承带。涪陵—钦州铁海联运班列、涪陵港—泸州港—宜宾港水水班轮稳定开行,龙头港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25%。

   (三)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数字经济加速壮大。一是夯实工业支柱。规上工业产值突破1700亿元。深入实施“双百”行动,35户企业上榜市级“双百企业”名单。推动装备制造、食品医药、信息技术等支柱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高标准举办智能装备产业发展峰会,发布国内首款高精度线性位移测量芯片“涪芯一号”。培育壮大新材料、清洁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万凯新材料一期、攀华智能热轧一期、华峰氨纶三期等重大项目相继投产,新材料建成500亿级产业集群。二是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召开服务业发展大会,出台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3+3+4”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加快构建。金融业加快发展,集聚各类金融机构93家,社会融资规模突破1700亿元。现代物流提速发展,获批全市临港商贸物流产业集聚区,积极创建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和国家水运口岸,韵达物流基地开工建设。文旅融合深入推进,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美心红酒小镇、816小镇成为双城经济圈网红景点,自驾游、乡村游、民俗经济快速增长,接待旅客人数突破2300万人次。三是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推动数字产业化,北京大账房、盘古互联网、光控特斯联等数字经济项目集聚发展,华为工业互联网建成投用,数字经济规模突破240亿元。推动产业数字化,完成智能化改造项目50个,新增智能工厂3个、数字化车间10个,总量位居全市前列。四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农业增加值增长4.8%。榨菜全产业链产值达120亿元,新增中药材基地1万亩。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329亿元,稳居全市第一。

   (四)城乡融合发展提速,城乡一体共荣共美。一是持续推进城市提升。实施“两线三片一城”建设项目96个,完成投资111.4亿元。涪陵新区城市中轴线基本成型,涞滩河库岸整治全面完工,玉屏公园建成开放,产城景融合发展晒出新形象。江南城区加快有机更新,涪南路(鹅颈关立交至鹅颈关隧道)综合改造工程一期、鹅颈关至涪陵西道路工程、乌江大桥西桥头立交建成通车,五桂堂历史文化街区、爻里小镇加快建设。垃圾分类示范街道比例达67%以上。二是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以产业振兴引领乡村振兴,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家,新增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个、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32个。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和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成厕改1.3万户,累计建成“四好农村路”3297公里。

   (五)市场需求有力提振,新动能加快成长。一是有效需求持续扩大。狠抓重大项目建设,62个区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00亿元以上,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420亿元。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工业投资、民间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加强重大项目储备,储备地方专项债项目228个、总投资590.7亿元,谋划“十四五”重点项目230余个、总投资超2900亿元。疫情催生的直播带货、抖音小店、定制消费等新需求、新模式快速扩张,限上法人网络零售额增长35.4%。“爱尚涪陵·云购好货”等系列促消活动有力提振传统消费,批零销售额增长5.4%。二是新动能持续释放。“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新发展市场主体1.3万户。中渝在涪国企剥离办社会职能全面完成。创新要素加速集聚,高新区、TOD科技新城、科技创新中心等载体创新发展,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4户、市级科技型企业200家,建成国家级孵化器1家,成功获批国家火炬现代中医药特色产业基地、涪陵高新区科技研发集聚区。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4%。开放大通道加快拓展,渝怀铁路二线、南两高速、梓白高速建成通车,渝万高铁、龙头港铁路专用线开工建设。成功获批国家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区、市级加工贸易示范区。新签订招商引资项目174个,协议资金531.5亿元、增长36.6%。

   (六)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民生实事办好办实。一是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五大环保行动,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45天,PM2.5浓度下降20%,2个国家考核断面水质全面达标。二是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精准帮扶受疫情影响的大学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全年新增就业2.9万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三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成功创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区人民医院住院综合大楼、妇幼保健院新院建成投用。重庆中医药职业技术学院、神州天立学校相继落地。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学前教育普惠率、义务教育入学率分别达到89.8%、100%。养老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完善,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稳步调增。四是扎实办好民生实事。20件民生实事落地见效,累计完成投资7.1亿元。文体惠民、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社会治理等工作有效推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经过5年持续奋斗,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总体实现,涪陵在全市发展大局中地位日益凸显。全区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200亿元,位列全市第5位、稳居主城新区第1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大关。大数据智能化创新方兴未艾,涪陵高新区强势崛起,高端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加速集聚,牛羚瞪羚企业竞相涌现。区域协调发展开启新篇,城市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更加彰显,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70%以上。“三篇大文章”绘就美丽涪陵新画卷,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发展主旋律,森林覆盖率达到52%。开放发展厚植新优势,涪陵综保区封关运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获批,荣获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共享发展取得新成效,脱贫攻坚任务胜利完成,现行标准下60641名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万元。全国文明城区、国家卫生区一战功成。社会事业、文体事业、民主法治建设、平安建设成效明显。

成绩来之不易,历经艰难险阻。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把舵定向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精准施策的结果,是区委、区政府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结果。

区五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2020年计划草案明确的33个指标中,城镇新增就业等9个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有15个预期性指标顺利完成,特别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保持了正增长,居民收入增速明显快于经济增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进出口总额增速、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比等均大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看到,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区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部分指标完成情况与预期目标有差距。一是地区生产总值。受疫情影响,年初企业停工停产,群众居家隔离,投资、消费、贸易活动全面停滞,导致一季度经济负增长7.8%,虽然二、三、四季度加快恢复性增长,但全年拉通整体增速仍低于预期目标。与之匹配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建筑业增加值增速、服务业增加值增速等指标与预期目标有差距。二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常态化的疫情防控限制了居民活动空间,消费意愿趋于谨慎,储蓄倾向明显增加,住宿餐饮、文化娱乐等聚集性消费回补和释放不足。三是税收收入。疫情导致税收大幅减收,加之严格落实中央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地方级税收大幅减收。四是城乡居民收入。疫情导致企业停工、店铺停业,居民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收入减少。

二、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时期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之年。做好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使命光荣、意义重大。2021年,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国内改革发展任务更加繁重,虽然挑战前所未有,更具有复杂性、全局性,但机遇也前所未有,更具有战略性、可塑性,机遇大于挑战,我们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坚持从长期大势认识当前形势,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增强忧患意识,坚定必胜信心,坚持底线思维,提高风险预见预判能力,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发展,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一)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担当新发展使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立足“三个重要、一个支点”定位,紧扣建成百万城市人口现代化城市目标,优化构建“一城三区两带”功能布局,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坚持大数据智能化引领,聚焦互联互通、兴业兴城、共建共享、宜居宜游,努力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开放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人文风景旅游目的地和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区,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

   (二)主要发展目标。综合考虑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结合“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对标对表中央、全市和全区经济工作会议总体要求,综合分析2021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宏观政策取向和经济增长支撑因素,提出全区经济增长预期目标7.5%。该目标考虑了当前发展环境、基础条件和潜力后劲,既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又符合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和我区客观实际。与经济增长目标相衔接,与“十四五”规划目标相对接,设立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30个(详见下表)。

   (三)重大项目安排。2021年计划实施政府投资项目271个,总投资426.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24.5亿元;其中,续建项目83个,年度计划投资43亿元;新开工项目188个,年度计划投资81.5亿元。前期工作项目75个,总投资378.7亿元。

2021年计划安排区级重点项目75个,年度计划投资200.4亿元;其中政府投资类项目46个,年度计划投资51.3亿元;社会资本类项目29个,年度计划投资149.1亿元。  

三、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为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达到预期目标,2021年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增强信心、保持定力、坚定底气,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编制和实施好“十四五”规划,着力激发内生动力、挖掘市场潜力、增添发展活力,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一)统筹推动“一城三区两带”协调发展,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立足“三个重要、一个支点”定位,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重大历史机遇,努力构建城市发展新格局、塑造战略竞争新优势,强化对渝东北、渝东南带动功能。

一是赋能提升“一城”。重点围绕宜居宜游和高品质生活,做好城景融合、文旅融合文章,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品质提升,进一步增强城市形象展示力和区域影响力。着力完善交通网络,提升内循环能力,畅通城市道路关键节点。着力建设人文之城,讲好北山故事、江城故事,加快建设北山国际文旅康养度假区,推进白鹤梁题刻申遗,高标准打造中国水文博物馆、五桂堂历史文化街区,展示涪陵人文记忆。着力打造品质靓城,持续推进南门山等老旧小区改造,推动母城焕发新生机,加快建设“两江四岸”城市之眼,保护好城市天际线、山脊线、水岸线,扮靓城市客厅。优化提升公共服务,大力实施一批教育均衡、医疗普惠、文体惠民、健康养老等重点工程,让城市幸福感“提档升级”。

二是做优做强“三区”。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充分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打造综合实力强、产业结构优、质量效益高、体制机制活、生态环境美的功能区。

涪陵新区聚力在城乡融合、景城融合、产城融合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推动涪陵新区获批市级开发新区,尽快编制出台《重庆涪陵新区发展规划》《重庆涪陵新区总体方案》。发挥高新区引领带动示范作用,加速集聚高新产业,培育壮大高新企业和高端研发机构,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重要动力源。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着力增强太白大道“城市中轴线”、涞滩河精致生活区、CBD中央商务区、高铁科技新城、玉屏公园生活服务区等重点区域发展活力,力争早出新形象、早见新成效。推进义和、致韩片区城乡统筹发展,打造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示范带。

临港经济区聚力打造临港产业集聚区、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物流节点,加快完善城市功能,深化以城带乡、城乡融合。编制出台和落实《临港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快临港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及支持临港经济区发展一揽子政策,加快形成“一核一廊三组团”发展格局。以龙头港为核心做精做深临港商贸物流业,以龙桥组团、新石组团为支撑做大做强临港制造业,以蔺市组团为重点做优做特文化旅游休闲业,推进区域联动发展。着力增强枢纽功能,加快构建铁公水空多式联运体系,打造长江上游现代化一流强港。拓展龙桥、新妙、蔺市、石沱等街镇城镇发展规模,增强人口承载力。

白涛工业区聚力打造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引领区,按照独立成城理念,拓展产城空间,完善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城市功能,围绕主导产业融通供应链、延伸产业链、做强创新链,提升价值链。编制出台《白涛工业区发展规划》,加快建设智慧园区、绿色园区。

三是统筹发展“两带”。沿江新型城镇连绵带加大城镇建设、产业培育、生态保护力度,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展示带、滨江特色城镇带。支持荔枝、李渡等有条件街道发展城郊经济。推动沿江乡镇大力发展榨菜、水果、生态畜牧等特色效益农业,做强农副产品深加工,做优休闲旅游业,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坪上后山农旅融合示范带聚焦乡村振兴,建设美丽田园,加快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和旅游产业,不断提升旅游整体形象,建设旅游发展新地标。坚持以旅促农、农旅融合,加快完善公共配套、优化人居环境,努力将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打造一批工业强镇、能源特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

   (二)统筹推进投资消费潜力释放,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需求,发挥投资对优化结构的关键作用,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着力探索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

一是全力稳定投资增长。推动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等传统基础设施补短板,加大5G基站、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抓好交通网建设,力争开工渝万高铁涪陵段、涪陵绕城高速、两江新区至涪陵(龙头港)快速通道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铁路进园区和联结两群的高速公路,有序推进国省县乡道改造。推进水源工程建设,加快长江干流防洪工程。积极实施能源保障工程,推进热电联产、热网、电网改造、输气管网和配气站建设。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推动企业产能建设、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力争工业投资完成210亿元。推动商品房合理开发,力争房地产投资完成120亿元以上。运用市场化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确保民间投资占比保持在50%以上。

二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充分发挥重点项目带动作用,完善重点项目协调调度机制,加强部门联动,按月建立项目开工台账,分层分级开展全周期挂联服务,推动太白大道北延伸段、轴线公园、聚龙大道西段等75个区级重点项目投资放量,力争全年完成投资200亿元。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完善资金跟着项目走工作机制,用好用活中央预算资金、专项债。

三是持续释放消费潜力。顺应消费升级趋势,继续推出系列消费促进活动,提振餐饮消费,稳定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大力培育疫情催生的直播带货、直播电商、社区电商等线上消费,推动实体商业加强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积极发展智慧门店、自助终端等“无接触”零售,打造体验式消费场景,力争限上法人网络零售额增长20%以上。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全力盘活小店经济,力争成功创建市级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举办“不夜涪陵生活节”。激发乡村消费潜力,完善物流配送体系,扩大农产品网上销售,创建农产品供应链示范区。

   (三)统筹推进三次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力振兴实体经济。紧紧扭住实体经济不放松,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推动现代服务业做强做大,推进农业“接二连三”,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培育壮大六大支柱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力争规上工业产值增长12%以上。材料产业着力延伸聚酯、聚氨酯、聚酰胺产业链,重点发展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石墨烯等新材料。装备制造产业着力推动汽车整车、船舶制造向高端化、智能化、新能源迭代,加快布局氢能汽车、机器人等高端领域。清洁能源产业充分发挥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引领作用,推动页岩气滚动开发,共建天然气千亿立方米产能基地,打造中国“气大庆”。消费品产业着力实施国家“三品”战略,打造全球泡(榨)菜出口基地。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制药、血液制品、现代中药、医疗耗品。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集成电路、先进智能终端等领域。瞄准科技前沿,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开展工业企业“双百”提升行动,力争新升规企业10户、产值或利税提升20户。

二是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加快申报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探索组建多式联运经济联合体,积极推广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大力推进冷链物流、商贸物流、港口物流发展,加快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力争物流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提质发展旅游业。围绕建设长江上游知名人文旅游目的地,推进全域旅游,力争武陵山大裂谷成功创建5A级景区,提档升级816工程、美心红酒小镇等景区,大力发展人文休闲、度假康养,加快打造成渝“后花园”。深化与渝东南旅游合作,合力共建乌江画廊文旅示范带。力争接待旅客人数、旅游收入均增长10%以上。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加速集聚基金、保险、租赁等业态,推动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创新,加快打造林权交易等一批特色交易平台,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力争新增社会融资规模100亿元以上。推动科技服务、检验检测、法律会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健康、体育、文化、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三是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数字产业化,出台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打造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园、CBD数字经济总部基地、区块链应用示范基地等一批数字产业平台,加快培育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数字内容等数字产业集群,力争数字经济规模突破300亿元,增长25%。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持续打造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建成企业级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5个,推动100家企业上云上平台。积极谋划一批智慧城市、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旅游等领域优质场景应用示范项目,推进光控特斯联AI CITY科技综合体、百望税务在线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打造“住业游乐购”全场景集应用体系。针对疫情催生的新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在线办公、数字娱乐、数字餐饮、智慧广电等新业态,培育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模式。

四是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丰富城乡居民“米袋子”“菜篮子”“肉盘子”。做强榨菜、中药材两大核心优势产业集群,推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提档升级,力争榨菜产业总产值达到130亿元,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1万亩。实施农产品质量和农业品牌提升工程,新认证获评农产品“两品一标”等各类品牌30个以上。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力争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350亿元,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增长18%以上。新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0户。

   (四)统筹推进改革开放创新,着力增强经济动力活力。在更高起点、更深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创新,着力在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全方位对外开放和科技创新在取得重大突破,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是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最大限度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和环节,推行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发布“零跑腿”清单。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增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功能,加大资本运作和资源配置力度,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督机制。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开展惠企政策执行情况评估,建立健全企业家参与制定涉企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机制,建立民营经济服务中心,保障民营企业平等获得生产要素和政策支持。拓展信用惠民便企应用,健全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查询机制和信用评价体系。持续推进电力、油气、公用事业等行业竞争新环节市场化改革。

二是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打造优质高效创新平台载体,全力推进国家高新区创建,推动聚氨酯新材料产业创建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环长江师范学院创新创业生态圈、数字经济产业园和软件信息产业园。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和科技成长型企业助推计划,着力打造太极医药研究院等高端研发机构,积极创建国家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加快突破一批核心技术,推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力争高新技术产品产值、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分别增长1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以上。落实研发投入税前加计扣除、研发准备金、重大新产品奖励等科技政策,力争R&D占GDP比重提升至2.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6件。完善科技金融服务,投放科技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额1.6亿元以上,推动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上市。完善“塔尖”“塔基”人才政策,促进各类人才集聚。

三是推进更高水平开放。做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东线重要节点,大力发展铁水联运和水中转模式,常态化开行涪陵至钦州铁海联运班列。提升长江、乌江黄金水道运能,做强龙头港通道物流和多式联运组织中心地位,稳定开行涪陵—上海、涪陵—泸州—宜宾水水货运班轮,大力发展江海联运和干支直达运输,力争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3500万吨。提升涪陵港发展能级,创新运营组织管理模式,推进黄旗港口岸功能向龙头港转移,推动涪陵港升格为国家开放口岸,争取设立粮食、肉类等进口指定口岸。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推进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和市级加工贸易示范区建设,做大做强涪陵综保区,增强高端产业引领、资源要素配置等功能,力争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5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增长10%以上。围绕主导产业深化链条招商,力争新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项目35个。

   (五)统筹抓好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美丽家园建设,加快城乡融合、景城融合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落实城市更新行动,统筹推进城市提升和乡村振兴,努力建设“近者悦、远者来”的现代化大城市。

一是提升城市能级品质。围绕支撑“一区”、辐射带动“两群”,增强城市区域性功能和承载力,建设区域性教育高地和医疗卫生中心。出台涪陵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建立完善“多规合一”规划体系。按照土地成片开发方案确定年度实施计划,组织实施城市成片开发建设。加快“两线三片一城”项目建设,实施重点建设项目85个,全年完成投资60亿元以上,力争新增城市建成区面积3平方公里。推进城市“双修”,统筹抓好城区生态修复、垃圾分类、桥梁隧道整治、人行道车行道改造、海绵城市、供水工程建设。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江南城区6块相对集中闲置地块绿化工程。深化大城“三管”。推进智慧涪陵建设,做好智慧城市总体规划,搭建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平台,改善城市管理“软环境”,力争数字城管覆盖率达95%。创新城市管理方式,下“绣花”功夫做好城市管理工作,持续深化“马路办公”。

二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力争全区乡村振兴十大重点工程总体进度达到70%以上。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加快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开展互联网小镇、互联网村建设。持续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重点加强农村垃圾、生活污水、农村改厕、畜禽养殖粪污治理,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提升工程,积极开展龙潭河、梨香溪等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推进土地综合整治、石漠化治理,建设3千亩生态廊道,实施退化林修复0.55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4.5万亩。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遴选3—5个村开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试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鼓励金融资本和工商资本下乡,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养老、卫生等乡村生活性服务业。

三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落实河长制、库长制,完成长乌两江入河排污口治理,确保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为优良。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实施绿色生态廊道建设、“两岸青山·千里林带”等重点生态工程,力争森林覆盖率达到53%。打好“长江禁渔”十年攻坚战,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用好用活碳排放权和排污权交易市场,发挥市场在生态环境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达到88%以上。大力实施清洁生产改造和污染治理技术升级,积极创建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培育配套产业,大力提升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

   (六)统筹抓好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改善,持续推进共享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扎实推进共享发展。

一是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优质发展,二级以上幼儿园占比达到46%以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区制管理和集团化办学占学校总数50%以上。推动医药卫校、职教中心建成重庆市高水平中职院校,支持长江师范学院推进“新师范”“新工科”建设,推动重庆工贸职院建设重庆市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全面推进健康涪陵行动,积极创建国家健康城市。加快补齐医疗卫生短板,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保障体制机制,强化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积极培育市级区域重点学科、临床重点专科。加快构建居家社区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二是扎实推进民生实事。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等保障制度,加大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力度,力争全年新增城镇就业2万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多渠道增加居民资产性收入,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力争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聚焦教育、安居、健康、文体、养老等民生诉求,滚动实施一批民生实事。统筹抓好全面依法行政、双拥工作、社会治理、安全发展等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福祉。

   (七)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巩固拓展疫情防控成果。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防控策略,继续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力稳住经济基本盘。加大土地征收储备和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力争获批各类建设用地指标3平方公里。加快完善水、电、气、讯等基础设施,充分发挥页岩气资源优势和地方电网优势,增强本地保障能力。进一步落实落细支持企业纾困各项政策,让企业得到更多实惠,积极引导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稳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


分享文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