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  门
街  镇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信息 / 专项规划
  • 索引号
  • 11500102008670359Q/2021-00223
  • 主题分类
  • 交通
  • 体裁分类
  • 规划
  • 发布机构
  • 涪陵区人民政府
  • 成文日期
  • 2021-12-14
  • 发布日期
  • 2021-12-15
  • 标题
  • 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涪陵区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 发文字号
  • 涪陵府发〔2021〕45号
  • 有 效 性

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涪陵区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日期:2021-12-15 来源:涪陵区人民政府
字 号:

涪陵高新区管委会,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涪陵区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已经区委、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   

2021年12月14日     

   (此件公开发布)



涪陵区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

(2021—2025年)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推进交通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四五”规划,意义重大。

涪陵区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区域中心城市、重庆主城都市区支点城市,坐拥长乌两江黄金水道,地处重庆地理版图Y字形节点,是联系长江流域和乌江流域的重要纽带。重庆市委、市政府赋予了涪陵重庆主城都市区发展的重要支撑、“一区”连接“两群”的重要节点、在全市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三个重要”定位。敏尔书记指出“涪陵要把交通互联互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眼与一区、两群的便捷连通,着力畅通内部交通循环,加快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凸显了涪陵区加快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十四五”期,涪陵将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开放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人文风景旅游目的地和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区建设,发挥好沟通南北、承东启西的独特交通区位,发挥好“一区”连结“两群”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成为新的增长极和发展引擎。

为切实加强全区交通工作指导,持续推进交通运输事业高质量发展,根据《重庆市涪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重庆市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编制本规划。本规划范围为涪陵区全域,是今后五年统筹推进涪陵区交通工作的重要依据。规划期至2025年,远景展望至2035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一节 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涪陵交通始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牢牢把握交通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综合交通运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有力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十四五”期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开启交通强国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对外交通设施加速建成,支撑引领作用充分发挥

一是高速公路实现新跨越。“十三五”期,涪陵加快推动高速公路网络完善,高速公路总里程达175公里,落地互通增加至15个,实现80%乡镇半小时上高速。梓里至白涛高速公路2020年建成,境内里程11公里,有效缓解G319交通压力,优化武陵山旅游景区出行环境,有力支撑涪陵化工产业发展。南川至两江新区高速公路2020年建成,境内里程34公里,带动沿线城镇迅速发展,畅通南下北部湾运输通道。涪陵北环、涪陵西环、沿江高速北线、白涛至白马高速等一批重点高速公路项目开展前期工作,推动涪陵加快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二是铁路蓝图再添新篇章。“十三五”期,涪陵积极谋划铁路大通道,推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有机衔接,全区铁路总里程达到207公里。渝怀二线2020年投入运营,设计速度120公里/小时,境内里程69公里,有效增强西南至华南运输通道能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铁路互联互通。开工建设渝万高铁,积极开展沪渝蓉高铁、广涪柳铁路、涪陵至武隆高铁前期工作,加快缩短涪陵至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重点城市群的时空距离,推动涪陵由东西单向节点城市逐步向“米”字型枢纽城市转变。

三是水运建设取得新突破。“十三五”期,两江航道整治加速推进,“1+3+N”港口建设成效斐然,全区通航里程达到110 公里,生产性泊位达到60个,港口通过能力达到2975万吨、730万人次,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50万标箱, 是全市水运体量最大、功能最强、质量最优的区县。航道,顺利完成长江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碍航炸礁一期工程、乌江河口至白马段航道整治、河口至彭水枢纽支持保障系统建设,开工建设乌江白马枢纽,持续推进白马至彭水枢纽航道整治工程。港口,建成投用龙头港作业区一期工程,形成5000吨级多用途泊位3个、年通过能力380万吨。龙头作业区二期及铁路专用线建设加快推进。大力开展非法违规码头整治工作,完成3座非法违建码头拆除和复绿,收回岸线1950米。船舶,运力结构持续优化,总运力达到141万载重吨,单船平均载重4200吨,船舶标准化率达到97%,危化品、集装箱等专业化船舶占比超过49%,航运企业平均运力规模达到3.5万载重吨,多项指标位居全市第一。

四是航空发展站在新起点。“十三五”期,涪陵加快推动蔺市军民合用机场前期工作,开展空域条件、产业基础、综合交通研究,强化货运功能分析,为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空运网络,打造航空发展新格局奠定坚实基础。积极推进通用机场前期工作,填补区域内航空空白,辐射带动个人飞行、旅客运输、货物运输及其他航空业务发展。

五是枢纽建设展现新作为。围绕渝万高铁、沪渝蓉高铁建设,加快开展涪陵北站综合客运枢纽扩建工作,推动铁路与城市公交、长途客运、出租车等各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一体互联。建成高山湾换乘枢纽,对外交通与城市公共交通换乘更加便捷,旅客出行条件明显改善,枢纽辐射能力显著增强。依托龙头港,加快物流园区建设,构建“前港后园”格局,大力发展临港经济。

六是对外开放构建新格局。“十三五”期,重庆涪陵综合保税区2020年通过验收并封关运行,成为继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永、江津综保区后,重庆第四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也是三峡库区腹地第一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涪陵高新区成功创建,对外开放迎来崭新的发展格局,全面加快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支撑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区域公路网络日趋完善,交通脱贫攻坚纵深推进

一是干线公路“畅而美”。截至目前,涪陵区公路硬化总里程达到6226公里,网络密度210公里/百平方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达到6.8%,高于永川、万州等区域中心城市。“十三五”期间,累计实施普通国省道升级改造456公里、路面改造124公里。目前,全区国省道公路656公里,其中国道4条、268公里,省道7条、388公里,普通国省道路面优良路率达到90%,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比例76.4%,普通省道三级及以上比例60.6%,较“十二五”末分别提升28和34个百分点,干线公路呈现“量质齐飞”。出口通道达到9个,与周边区县全部实现高等级公路相连,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积极践行“修一条路、造一片景、富一方百姓”发展理念,全方位实施“交通+”战略,建成页岩气物流通道、江焦路、龙马路等重点项目,累计实施227公里产业公路、67公里旅游公路,基本实现重点产业园区和景区通二级公路,推动“产城景”融合发展。

二是农村公路“广而达”。围绕精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四好农村路”建设纵深推进。截至目前,农村公路总里程5567公里(县道375公里,乡道793公里,村道4399公里),路网密度达到189公里/百平方公里,农村交通面貌得到显著改善。“十三五”期间,涪陵区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近3300公里,农村公路等级公路占比达到97.7%,较“十二五”末提升12个百分点,村民小组通达率和通畅率达到100%,位居全市前列,极大改变了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有力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

三、运输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民生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一是公交都市创建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涪陵成为重庆唯一入选国家公交都市创建名单的城市,公交发展迎来新机遇。重点围绕万达广场开业、高山湾综合枢纽建设,累计优化公交线路33条,新增公交线路6条,线路总数54条,公交路网比率由75%提高到88%,公交500米站点覆盖率由95%提高到100%。公交运力结构持续优化,更新纯电动公交车393标台,全区公交车辆达到612标台,新能源公交车占比100%、空调车占比100%,纯电动车占比59%。绿色出行理念深入人心,公交日均客运量35万人次,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42%,公交IC卡刷卡率80%。公交站场稳步推进,建成高山湾、蔺市、兴华东路、杨柳新村、香江豪庭、江东、顺江大道公交首末站,公交车辆进场率达到98%,位列全市第一。投入网络预约出租车700台,出租汽车行业逐步实现差异化、高品质发展。

二是城乡一体示范亮点频出。“十三五”期,涪陵成功创建“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区”,持续推动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加快班线客运公交化改造,城乡客运车辆公交化率达到87%,较“十二五”末提升12个百分点。创新客运服务模式,试点开行涪陵至江北机场精品线路,干线客运在城区内设置鹅颈关公交站、桥南第一村、锦天名都3个临时上下客点,便捷群众出行。推动交旅融合发展,开行武陵山大裂谷景区、大木花谷景区、龙潭古镇等旅游客运线路。大力发展农村客运,以珍溪客运站为依托,开行江北至珍溪、珍溪至杉树湾、珍溪至中峰农客示范线。加强城乡客运安全管理,客运车辆交通责任事故万车死亡率由6人降至0.5人。截至目前,全区共建成930个农村客运招呼站、21个等级客运站,开行农村客运线路186条,投放农村客运车辆400辆,实现行政村通客车率100%。

三是物流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以临港经济区、白涛工业园区、清溪产业园为重点,加快推进三级物流节点建设。依托现有的27个乡镇街道的邮政支局(所),通过功能叠加、资源共享,建成集邮政、“四通一达”快递、涪陵e电商等多功能合一的乡镇物流中心,乡镇街道物流中心达到36个,村级物流服务网点达到1884个,实现建制村直接通邮比例100%、建制村通快递比例100%,乡镇快递服务网点覆盖率100%。

四、智慧创新驱动先行引领,生态交通建设稳步推进

一是智慧交通取得长足发展。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加快推进,行业基础数据库基本建成,业务覆盖广度已超过90%。行业运行监测能力显著增强,已建设自动化公路交调观测站12处,“两客一危”车辆、12吨以上的货车、公交车、出租车GPS运行动态监测率达到100%。智能出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公交车辆IC卡、移动支付终端安装率100%,二级以上公路客运站实现联网售票、自助售票机全覆盖。交通电子政务水平明显提高,区交通门户网站改版升级,完善信息公开平台、网上办事平台功能,与市级网上办事大厅“渝快办”实现无缝对接,已建政务系统实现100%上云。

二是绿色发展能力持续提升。绿色交通监管能力不断加强,建立了船舶水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联单制度。完成210艘船舶油污水、生活污水储存柜加装工作,实现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链条全覆盖。大力推广节能与新能源车船,淘汰黄标车345辆,完成125辆营运柴油货车退出任务,投入纯电动公交车358辆,1200辆出租车全部使用CNG新能源。全面完成船舶整治工作,拆解、退市、搬迁餐饮船6艘,改造老旧危化品船舶46艘、拆解14艘,拆除或停封重油装置船舶11艘。着力推进绿色环保技术在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中的运用,推广使用了路面材料再生技术,铺筑道路215公里,完成28处码头岸线生态修复。加强与各部门的联合巡查,严厉打击船舶非法排污行为,开展船舶防污染检查3400余艘次,查处船舶违法排污案件38起。

五、改革攻坚取得重要突破,行业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一是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按照整合职能、调整机构、理顺关系、精简人员、提高效能、平稳过渡的原则,严格落实机构改革方案,成立涪陵区公路事务中心、港航海事事务中心、道路运输事务中心、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等,行业治理能力有效提升。

二是公路管养能力显著提高。修订《涪陵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实施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公路养护标准规范更加健全。深入推进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全区县道养护里程375公里,纳入养护考核的农村公路共计3690条、4980公里。建立公路日常养护巡查制度,全面实施预防性养护,完成预防性养护5.2万平方米,对路面裂缝实施灌缝约10.2万米。

三是安全应急体系日趋完善。按照“畅安舒美”要求,切实加强公路养护和桥隧检测,安装农村公路标志标牌,增设错车道,不断提升路况质量和安全系数,实现安保工程对已通客车村道危险路段全覆盖。“十三五”以来,实施安保工程350公里,安装标志标牌2550块。改造危桥5座,改造病隧1座,国省干线公路重大灾害整治5处,“渡改桥”8座,切实保障群众出行安全。加强应急保障队伍演练,充实应急物资储备,强化与周边区县联动,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有效提升应急反应能力,全区交通运输行业安全事故实现“零死亡”。

四是“放管服”改革有序推进。积极引导运输市场健康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打非治违”力度,强化惠企惠民政策落实,培育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促进运输市场稳步增长。积极落实政务一体化工作,网审平台进一步优化。全面推行交通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形成便捷高效交通行政审批体系,提升审批服务效率。

第二节 发展差距

一、对外通道亟需完善,枢纽集聚辐射能力不强

一是铁路运输通道单一。涪陵已形成的区域性对外通道主要为沿江走廊,缺乏纵向通道,仅能实现通过性功能,枢纽转换作用较弱。与主城中心城区连接的市域铁路尚未落地,与渝东南城市群缺乏规划高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关键工程广涪柳铁路推进缓慢。涪陵北站配套公路客运站尚未运营,辐射能力较弱。涪陵北站到发量仅为万州北站的1/3。铁路货运占比较低,现状渝怀、南涪等铁路均不在重庆对外铁路货运主通道上,货运到发量在远郊区县内仅位列第八。

二是水运辐射能力较弱。航道存在瓶颈制约,三峡船闸严重拥堵,长江涪陵至朝天门段航道整治尚未完成,乌江梯级枢纽建设及航道整治滞后,影响高等级航道网形成。港口结构有待优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大宗散货、危化品码头能力不足,集装箱码头能力相对富余,缺乏游轮旅游码头。港口集疏运体系不完善,龙头港尚未与铁路实现有效衔接,制约铁水联运发展。港产城协同发展不足,部分货运码头处于城市中心区域,既不符合城市品质提升要求,也制约港口功能作用发挥。

三是公路枢纽地位不强。涪陵位于中心城区1小时交通圈边缘,通道数量不足,与中心城区日交换量仅为城市总人口的5.4%,联系强度远低于江津、璧山、合川等区县。高速路网密度仅为6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排名第15,远低于永川、璧山、大足、铜梁等渝西地区;城市环线仍未开工,与周边的垫江、武隆高速公路绕行较远,高速公路辐射能力较弱。

二、内畅矛盾仍然突出,互联互通水平有待提升

一是公路技术等级有待提升。普通公路路网密度在主城新区中排名第10,全区义和等乡镇还未实现国省道相连,全区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比例为76%,省道三级及以上比例为61%,分别低于全市14个百分点和10个百分点,高效畅通的城乡骨架交通网络未形成,制约城乡经济统筹融合发展。公路路况呈国省道、村社道较好,但县乡道较差的“哑铃”状,县乡道三级及以上比例仅为6.2%。高等级公路规模不足,与周边的永川、合川等支点城市有较大差距,通行能力较弱,道路通畅水平有待提高。

二是交通产业力度支撑不够。目前全区的各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景区以片区式和组团式发展为主,大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各景区、园区之间还未完全实现普通公路的有效串联,旅游公路环线、园区集疏运快速连接道尚未形成,景区、园区“最后一公里”主要以县乡道连接。四好农村路支撑乡村振兴的功能和作用有待全面发挥,服务生态产业发展。

三、运输服务质量不高,创新驱动能力仍需增强

一是运输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城市客运服务水平不高,公共交通主导作用发挥不够,公交优先道缺失,站场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公交线网布局仍需优化,太极大道、李渡长江大桥公交重复系数超过3。公交出行吸引力不够强,机动化出行分担率仅有42%。包车客运、旅游客运、精品班线、高铁快线、商务快客等多样化道路客运服务推进缓慢。农村客运服务水平不高,车辆更新缓慢,部分车辆车型老旧、内部环境较差,乡镇客运站设施不完善,站内缺乏物流、快递、餐饮等便民设施。

二是现代物流市场不够集约。物流企业“散小弱”问题突出,竞争力不强,服务能力较弱。目前全区在册货运车辆仅有6767辆, A级物流企业仅有5家3A级企业,与主城都市区支点城市定位尚有差距。

三是智慧交通发展亟需加快。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信息采集能力有待加强。现有监测设施的数量不够、密度不高,且多为传统技术,监测数据可靠性、可利用性不高。信息化与业务融合不够,信息化整合不足。各业务信息化系统仅实现数据接入,未实现交通政务业务系统互联互通和统一管理。公众信息服务水平仍需提升,区内交通出行服务主要以市级为主平台,区内尚未开展针对自身需求而开发的信息系统。行业内的信息资源没有开发利用,跨行业的数据关联挖掘分析尚未开展。

四、治理体系有待健全,绿色发展模式尚未建立

一是交通项目统筹推进难度较大。当前国家实行严格的基本农田和生态红线管控政策,项目规划、用地、林业、环保、水利等手续程序复杂,牵涉部门多,审批时间长,部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进困难。

二是交通发展资金保障有待加强。根据交通运输部宏观政策,区内交通项目整体呈现发展不平衡,高速公路、国省道、农村公路的建设实施存在差距。由于区内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滑坡、水毁等自然灾害多,项目施工难度大、造价高,养护点多面广线长,加上地方财力不足,以及政府隐形债务防控影响,融资能力较弱,区内配套资金严重不足,导致部分重点项目推进困难。

三是绿色交通发展相对滞后。绿色交通标准规范和制度体系尚不健全,行业节能环保监管手段缺乏有力支撑。交通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尚未建立,绿色交通技术产品和服务市场还有待进一步规范。清洁运输装备、绿色出行方式还需进一步推广。

第二章 发展形势

第一节 发展要求

一、交通强国试点要求涪陵全力做好先行先试

建设交通强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情、着眼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先行领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是新时代做好交通工作的总抓手。重庆作为全国交通强国建设第一批试点城市之一,将在内陆国际物流枢纽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发展、重庆东站站城一体化发展、山水城市交旅融合发展、内河水运集约绿色发展、智慧交通提质升级发展等6个方面开展试点。敏尔书记在全市交通强市建设工作推进会议上指出,要加快建设“行千里、致广大”的交通强市,全面开启“2小时重庆”建设新征程。涪陵是内陆国际物流枢纽高质量发展、内河水运集约绿色发展、智慧交通提质升级发展等交通强国试点工程的重要载体,要求紧扣交通强国建设目标,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为涪陵落实交通强市战略开好局、起好步。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求涪陵提升枢纽能级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的重大国家战略,是重庆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成渝地区将通过交通供给侧改革,创造交通国际大链接,成为我国最能体现交通主导和引领功能的国际性门户枢纽地区,促进内陆的开发开放。市委、市政府《关于印发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第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十项重点工作的通知》中,要求编制实施7大专项行动方案,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七大任务之首。涪陵交通要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战略机遇,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同心合力办好合作的事,抓紧谋划一批引领性、带动性和标志性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加快构建多向出涪大通道,全面融入国家“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发挥万吨级港口的集聚优势,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东出北上重要节点,打造成渝地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起点,实现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长江中游等主要城市群快速通达,发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结点的重大作用。

三、“一区两群”协调发展要求涪陵做强战略支点

推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部署,是重庆提升国家中心城市整体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更好发挥“三个作用”的路径选择。敏尔书记指出,涪陵、永川、合川、綦江-万盛常住人口超过百万,具有一定的经济规模,在区域板块中具有辐射带动能力,要着力强化要素资源配置,吸引人口产业集聚,形成主城都市区的重要战略支点。同时强调,涪陵是主城都市区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一区”连接“两群”的重要节点,在全市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涪陵交通要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加快推动区域交通互联互通、直连直通,强化涪陵“支点城市”功能定位,加快构建与中心城区“半小时通勤圈”,实现与主城中心城区高频次、低成本快速通达,不断提升涪陵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的能力。

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要求充分发挥交通“先行官”作用

区委、区政府立足涪陵的新定位、新要求,树立空间开发新理念,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环境承载和城镇化格局,调整开发方式,创新开发内容,优化功能布局,形构建主体功能清晰的国土空间格局,加快构建新型空间体系和新型城镇体系。涪陵交通发展要紧扣城市提升和乡村振兴两大基本面,加快构建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强化交通与产业、城镇、旅游等融合发展,努力建设人民满意交通,创造高品质生活,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两高”目标要求涪陵交通转变发展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了“创造高品质生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发展目标,是涪陵今后一段时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遵循。敏尔书记在全市交通强市建设工作推进会上指出,要深入领会把握推动交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要求,努力实现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和安全相统一。“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综合交通转变方式,积极抢抓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机遇,用足用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机遇,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交通发展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各种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创造高品质生活要求加快建设人民满意交通,要求聚焦城市提升、乡村振兴两大基本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推动客运出行由便其行向悦其行转型、货运物流由畅其流向优其流转型、行业管理由管大家向大家管转型,努力提供多样化的交通服务模式,满足多层次的交通出行需求,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二节 阶段特征

一、设施完善的交汇期

当前,涪陵交通运输骨架网络初步形成,但仍存在对外通道缺失、高速通道不足、港口优势不明显等突出问题。“十四五”期,涪陵交通将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战略机遇,进一步围绕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构建对外通道,畅通内部循环,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提高交通互联互通水平。

二、协调发展的融合期

当前,涪陵正大力推进与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川渝毗邻地区以及周边地区交通一体化发展。“十四五”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格局是“一区两群”发展的重点。涪陵交通将立足川渝毗邻示范区建设、“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坚持一体化规划、协同性建设,统筹交通与产业、城镇、旅游的融合,统筹交通在区域间、城乡间的融合,形成中心城市带动、功能板块联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精细管理的提质期

当前,涪陵正大力发展智慧交通,依托四好农村路监管平台,推动交通精细化管理。“十四五”期,随着交通运输新技术、新业态、新基建的不断发展,交通智能化、数字化要求更高,要求交通行业转变管理方式,更多依托新技术、大数据提升行业管理的效率。

四、行业改革的深化期

当前,涪陵交通已完成新一轮机构改革,各项行政事权有序落实。“十四五”期,随着中央事权划分、职能下放,事业单位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实施,交通项目实施程序、职能职责需进一步深化,要求加快完善运行机制,构建高效、科学的建设平台、管理机构。

第三章 中长期布局规划

第一节 发展定位

紧扣重庆构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目标,抓住新时代西部大开战略、重庆交通强国试点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历史机遇,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开放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人文风景旅游目的地和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区”建设目标,精准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和主城都市区支点城市定位,全面建成连通主城、通达区域的快速运输网络,构建安全、便捷、绿色、高效、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到 2035年,初步建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一区两群”联结枢纽,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辅枢纽、重庆“一区两群”重要联结点作用。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的深入推进,成渝地区从单心集聚走向点轴带动,双核都市圈、长江发展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涪陵是重庆主城都市区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一区”连接“两群”的重要节点、在全市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地处重庆主城都市区辐射圈、长江城镇发展带“一圈、一带”的黄金交汇点,涪陵将迎来新一轮发展契机,将成为成渝新兴发展走廊上的重要战略支点。依托渝万高铁、沪渝蓉高铁、广涪柳铁路、沿江铁路、“三环十四射”高速公路网、长江黄金水道等重要基础设施,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综合交通枢纽,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新起点,推动川渝“一圈、一轴、一带”区域联动发展,充分发挥衔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黄金纽带作用,有效支撑内陆开放高地建设。

二、“一区两群”联结枢纽

当前,重庆正加快推动主城都市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努力创造更大发展空间,释放更多发展机遇。主城都市区将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现代化都市区,构建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空间格局。涪陵作为主城都市区东向支点城市,积极融入重庆中心城区,畅通至渝东南、渝东北的复合性通道,发挥好“一区”联结“两群”的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周边抱团发展,培育为新的增长极和发展引擎。

第二节 发展理念

一、先行引领、创新发展

紧紧围绕“主城都市区支点城市”功能定位,加快推动交通适度先行,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为主体的综合交通廊道引导空间布局,打造“深度融入主城、便捷联系两群”的综合交通格局。以大数据、云计算为引领的智慧交通系统提升交通运输服务品质,以改革为核心体制机制创新支撑现代化的治理体系。

二、一体融合、协调发展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为抓手,推动与主城都市区,以及川渝毗邻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通过交通高质量发展,高标准推进新型城镇化,大力推动城乡融合,优化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环境,促进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三、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推动长江航道绿色发展,集约利用资源,加强生态保护,防治交通污染,实现安全便捷与绿色美观的统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四、强化辐射、开放发展

加快建设渝万高铁、沪渝蓉高铁等出涪大通道,提升龙头港集聚辐射能力,大力发展多式联运,通过大交通带动大开放,构建陆海联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强与周边地区、更广阔区域合作,支撑重庆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

五、以人为本、共享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认识、超前预判、准确把握、主动适应新时代交通运输服务需求的新变化,转变交通发展方式,推动客运出行由“便其行”向“悦其行”转型、货运物流由“畅其流”向“优其流”转型,努力提供多样化的交通服务模式,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三节 战略布局

紧紧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和“一区两群联结枢纽”定位,实施“拓通道”“畅循环”“强枢纽”“优服务”四大战略,构建“6322”交通战略格局,打造“大通道、大枢纽、大平台、大环境”,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力争实现“3936”目标,即“30分钟全区”“30分钟重庆”“30分钟周边”“90分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3小时周边省会”“6小时全国主要城市”,充分发挥主城都市区“支点城市”作用,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调发展。

一、拓通道,实现六向联通

依托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高速公路、长江航道等对外交通基础设施,构建涪陵—中心城区—成都—拉萨、涪陵—万州—西安—北京、涪陵—黔江—怀化—广州、涪陵—石柱—武汉—上海、涪陵—南川—柳州—北部湾、涪陵—广安—兰州—乌鲁木齐六向对外大通道,促进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在涪陵高效聚集辐射,强化涪陵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等世界级城市群交通联系,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大战略。

二、畅循环,打造三张网络

建设“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和“广泛的基础网”,城乡区域交通协调发展达到新高度。“米字型”铁路网、“三环十四射”高速公路网、“1+3+N”港口体系、“五纵四横多联线”干线公路网、互联互通的农村公路基础网,加快畅通对外运输通道,优化交通网络布局,推动交通产业空间融合发展,提升运输组织水平,加快形成“多向辐射、立体互联、一体高效”的现代化交通体系。

三、强枢纽,建设两个枢纽

依托涪陵北站、涪陵站、龙头港等综合交通枢纽,发挥万吨级港口的集聚优势,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提升涪陵辐射能级,加快建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和“‘一区两群’联结枢纽”。

四、优服务,构建两个体系

牢牢把握交通运输的服务属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积极适应个性化、多元化出行和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需求,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全面提升运输组织水平,提供品质更优、效率更高、安全可靠的“一体化客运体系”和“现代化物流体系”,增强人民群众出行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四章 “十四五”发展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发挥“三个作用”要求,以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和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为导向,以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开放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人文风景旅游目的地和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区”发展定位,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切实发挥好交通运输支撑服务和先行引领作用,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当好先行引领、为创造高品质生活做好服务保障、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市贡献涪陵力量。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先行引导,加快发展。充分发挥交通运输行业的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作用,继续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提升交通运输保障能力,努力实现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能力适度超前配置,提升涪陵辐射带动作用,使交通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

——统筹协调,优化结构。统筹交通与产业、城镇化融合发展,统筹区域、城乡交通协调发展。强化薄弱环节,加快弥补发展短板,优化运输网络结构。完善多式联运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交通运输的民生普惠。

——提质增效,绿色安全。以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引领交通运输发展,努力推动行业升级。把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资源落实到各环节,努力实现交通运输绿色发展。全面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和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

——创新驱动,深化改革。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推进运输市场、投融资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努力破解深层次矛盾,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建设运营,构建统一开放、互联互通、竞争有序的交通运输发展环境,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涪陵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围绕“主城都市区支点城市”定位,加快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和“一区两群”联结枢纽,全面建成高效连通主城,快速通达两群的立体互联运输网络,加速形成规模超前、衔接顺畅、便捷高效、安全可靠、智慧绿色的立体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力争实现“30分钟全区”“30分钟重庆”“30分钟周边”“90分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3小时周边省会”“6小时全国主要城市”,有力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开放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人文风景旅游目的地和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区建设,满足涪陵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出行需要。

辐射深远。加快形成“米字型”铁路网、“三环十四射”高速公路网、“1+3+N”港口体系等对外大通道布局,构筑互联互通、快捷高效、辐射川渝、服务西部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航运物流中心。铁路,建成渝万高铁,开工沪渝蓉高铁,力争开工广涪柳铁路,开展涪陵至武隆高铁、沿江货运铁路、市域铁路等前期工作,铁路里程达到284公里。公路,力争建成涪陵西环、武两高速平桥至大顺段等高速公路,开工涪陵北环、江东至白涛、白涛至白马、沿江高速北线、白涛至丰都、巴南惠民至梓里、涪陵至垫江等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里程达到216公里。全面建成“五纵四横多联线”区内干线公路网,升级及路面改造国省道309公里,建设重要县乡道156公里、四好农村路500公里,普通国道二级以上比例达到85%,普通省道三级以上达到78%,乡镇通三级公路100%。水运,加快畅通长江干线航道,配合争取国家尽早启动三峡水运新通道,推进长江干线涪陵至朝天门段航道整治,推动长江成为国家东西双向开放格局的黄金大动脉。加快畅通乌江航道,尽早实现乌江航道重庆市境内全线渠化,打造渝黔地区通江达海主通道。重点推进龙头作业区二期及其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快推动石溪、李渡、清溪等作业区建设,打造“1+3+N”港口体系。民航,推动蔺市军民合用机场、通用机场前期工作。

一体融合。建设一批综合客运枢纽、物流枢纽、公交站场,改造乡镇农村客货服务站。综合客运枢纽内交通方式间,旅客平均换乘距离≤500米。多式联运无缝衔接,进港、进站铁路、公路集疏运体系更加完善。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加顺畅,与城市干道实现高等级公路100% 连接。高速公路互通、综合客运枢纽、物流园区、4A级及以上景区基本实现高等级公路连接。

安全便捷。积极推进公交化列车开行,加快“公交都市”建设,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45%,公交站点500米半径覆盖率100%、300米半径覆盖率85%,公交车进场率达到100%。大力发展多式联运,运输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水运货运量、铁路货运量年增长速度分别超过10%。高速公路、普通干线公路应急救援响应时间不超过30分钟。

智慧绿色。基本建成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资源中心、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基本建成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载装备运行状态感知体系,重点路段及交通枢纽监测覆盖率100%。加快淘汰高污染、高耗能、技术落后、老旧的交通装备和设施,鼓励营运车船标准化、大型化、专业化发展,推广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和船舶,以及靠港船舶使用岸电等新技术,新能源公交车辆占比达到100%,纯电动公交车辆占比70%。公交车辆充电桩车桩比达到2︰1,港口岸电覆盖率100%。

第四节 需求预测

“十四五”期,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区两群”联结枢纽建设深入实施,涪陵人口规模、空间分布以及出行需求将发生新的变化。预计全区常住人口 2025 年将达到13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8%。2035 年将达到16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5%。未来一段时间,涪陵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增长区间,人口将进一步向城区集聚,客货出行需求也将向城区集中。

客运方面。随着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网络逐渐完善,居民人均出行频次提高,预计到全区客运总量将有一定幅度提升,到 2025 旅客运输量达到2800万人次,为 2020 年的1.5倍,客运年均增速为8%左右。客运出行结构发生显著变化,铁路将重点承担跨区域的客流,高速公路将更多地服务城镇化客流。对外出行中,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仍是客流主要目的地,同时涪陵与长寿、南川、武隆等周边地区联系将更加紧密,客流将明显增长。

货运方面。随着全市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加快,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稳步推进,“一带一路”以及陆海新通道等对外通道不断完善,涪陵将加快融合全市大盘子,货运需求将稳步增长,预计到 2025年全区货物发送量达到9330万吨,为 2020 年的1.2倍,货运年均增速为5%左右,货运需求增长慢于客运。涪陵货运仍将以公路为主,但铁路、水运货运量将有所提升,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将逐步以铁路、水运为主导,高速公路货运重点辐射周边毗邻地区。货运需求中,重庆中心城区仍是对外货运的主要方向,同时随着渝万高铁、沪渝蓉高铁等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陆海新通道战略的不断深化走实,涪陵至新疆—欧洲、北部湾—东盟方向货运量将有所提升。


第五章 着眼国家战略 

打造面向国际的四大通道联结点

统筹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铁公水空四式联运,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四大国家级战略通道联结点的优势,提升内联外通水平,加快构筑互联互通、快捷高效、辐射川渝、服务西部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航运物流中心,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

第一节 全面提速铁路发展

加快建设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构建“米字型”铁路网络,推动四网融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衔接顺畅的多向出涪大通道,满足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交通需求。到 2025 年,铁路营业里程力争达到284公里。

一是加速打通高速铁路通道。建成渝万高铁,境内里程77公里,设计速度350公里/小时,带动沿线区域迅速崛起,强化与京津冀城市群的快速交通联系,实现“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有机衔接。加快推进沪渝蓉高铁建设,境内里程40公里,设计速度350公里/小时,助力打造立体互联的沿江通道,有效缩短重庆至长三角城市群的时空距离。开展涪陵至武隆高铁前期工作,境内里程65公里,设计速度350公里/小时,实现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快速联系,强化渝东南、渝东北大通道的便捷转换,发挥“一区”联结“两群”的重大作用。

二是稳步推进普速铁路建设。力争开工建设广涪柳铁路,积极开展沿江铁路、涪陵至中心城区市域铁路(与中心城区轨道快线15、26号线衔接)前期工作,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铁路互联互通,提升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营效率,推动涪陵由东西单向节点逐步向“米”字型辐射枢纽城市转变。

三是加快实施铁路专用线工程。推动铁路进港进园区(铁路专用线)建设,重点推进龙头作业区、白涛园区铁路专用线等工程,实现与区域货运铁路网无缝衔接,提升港口辐射能力,促进交通、物流、商贸、产业深度融合。

第二节 完善高速公路网络

加快完善高速公路网络,着力增强公路有效供给,重点实施射线扩能和对外通道建设,加快构建“三环十四射”高速公路网,强化与主城都市区、川渝毗邻地区的高速公路互联互通,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出行需求。到 2025 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16公里。

一是全面融入“主城都市区”。开工建设巴南惠民至梓里高速、涪陵龙头港至两江新区快速通道,开展新长涪(重钢至李渡)高速、长寿湖支线等项目前期工作,打通瓶颈路段,强化与中心城区的无缝衔接和直连直通,加快实现与主城都市区6条高速公路相连,发挥主城都市区战略支点作用。

二是强化“两群”交通联系。力争建成武两高速(大顺至平桥)段,力争开工沿江高速北线、涪陵江东经白涛至白马高速、白涛至丰都高速、涪陵至垫江高速,开展涪陵至黔江等项目前期工作,实现涪陵区快速联动“两群”地区,拓展辐射腹地,强化区域交通枢纽功能,支撑打造联结“一区”和“两群”的区域中心城市。

三是推动区域高速成环。完善区域高速公路网络,按照“三步走”战略推进三大片区高速成环成网。第一步,到2025年,建成涪陵西环,与既有石渝、南涪、长涪高速构成城市小环,分离城市过境交通,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第二步,到2027年,建成涪陵北环、江东至白涛,与巴南惠民至梓里、涪陵西环、石渝、梓白构成城市大环,提升区域交通转换效率;第三步,到2035年,建成白涛至丰都、焦石经南沱至珍溪,形成由涪陵绕城、石渝、南两、巴南惠民至梓里、梓白、白涛至丰都、焦石经南沱至珍溪、沿江高速北线构成的全域环线,实现三大片区高速成环[江东片区:由江东至白涛、白涛至丰都、焦石至南沱、石渝构成,已建成石渝;

江北片区:由涪陵绕城、石渝构成;

江南片区:由石渝、南两、巴南惠民至梓里、南涪构成。引导城市空间产业布局拓展和优化。

四是加快完善跨江通道。新建石沱公铁两用长江大桥、龙头港长江大桥、江北长江大桥、小田溪乌江大桥等,同时依托一环(石渝高速、南涪高速、涪陵北环、西环等,实现江南、江北、江东三大片区交通一体化,支撑各组团经济社会协调联动发展。

第三节 实施水运提质工程

加快水运基础设施提质增效,打造干支衔接、畅通高效的航道网络,建设功能完善、分工协作的港口体系,发展绿色生态、安全有序的航运保障体系。到 2025 年,基本建成“1+3+N”现代港口集群,货物年吞吐能力达到5000万吨(其中集装箱50万标箱)。

一是提升长江干线航道通行能力。加快畅通长江干线航道,积极争取国家尽早启动三峡水运新通道建设,配合完成长江干线涪陵至朝天门段航道整治工程,争取启动涪陵至丰都段航道整治工程,提高长江干线整体通航能力,实现5000吨级满载货船和130米以上大型豪华邮轮可全年通航至主城朝天门。

二是加快打造乌江生态航道。加快畅通乌江航道,积极推动乌江河口至白马航道提升工程,配合实施乌江白马航电枢纽建设,尽早实现乌江航道重庆市境内全线渠化,推动乌江成为渝黔地区出海出境主通道。推进支小河流渡口提档升级,服务群众出行。

三是强化港口枢纽地位作用。对标“四个一流”要求,依托龙头港建设水公铁综合枢纽,推进“多通道集聚、多枢纽衔接、多功能配套、多平台叠加”,支撑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加快推进龙头作业区二期工程及龙头作业区进港铁路、公路连接线建设,开工建设清溪作业区,基本形成以龙头作业区为核心,李渡、石溪、清溪等作业区支撑的“1+3+N”现代化港口集群。加快开放口岸建设,推动涪陵升级为一类开放水运口岸,争取将重庆港水运口岸扩大开放至龙头港,联动涪陵综合保税区,建设口岸功能全、通关效率高、集聚辐射强的口岸高地。结合临港工业园区发展需要,推动石溪货运作业区改扩建,建设集疏运铁路专用线,重点发展危化品、干散货、件杂等货类,带动临港产业集群化发展。

四是推动协作联动发展。加强与主城港区及四川港口分工协作和错位发展,稳定运行宜宾、泸州、宜昌等港口至涪陵的水水中转航线。大力发展铁水联运,常态化开行涪陵至钦州的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推动长江黄金水道与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在涪陵无缝对接。研发适应乌江全线航道、船闸及升船机的干支直达船型,开辟贵州乌江沿线港口至涪陵的水水中转航线,将涪陵港打造成为乌江流域货物集散中心,增强水运对黔北、湘西等地区的辐射能力。

第四节 加快推动航空发展

积极争取上位规划支持,全力提升民航保障能力。建设38223工程,增加民用功能。依托龙头港、保税区、产业园区等,构建航空货运枢纽,积极推动货运为主、客运为辅的支线机场,提升辐射能力,支撑完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航空布局。积极招引市场主体,加快通用机场建设,满足涪陵区观光旅游、应急救援及鲜活农产品运输的需求,促进地区航空产业发展。完善机场集疏运体系,畅通机场至周边区域快速通道。合理谋划临空商务区、综合保税区和智慧空港新城,积极引进发展航空制造及维修、电子信息等高端制造业,推动航空制造、科技研发、高端装备制造等高附加值产业聚集发展。

第六章 着眼区域发展

打造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新格局

加大普通国省干线改造升级力度,全面提高区域内干线公路行政技术等级,实现相邻区县间连接公路高等级化,公路与城市道路高效衔接,通行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十四五”基本建成“五纵四横多联线”干线公路网,完成农村公路组组通工程,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农村公路。

第一节 提档升级干线公路

一是优化干线公路网络。“十四五”期间依托国省道、县乡道升级改造,加快构建 “五纵四横多联线”干线公路网络形态。加快镇街及行政村干线公路覆盖,力争实现全区乡镇通三级公路比例100%,实现镇街30分钟内上高速,村民小组5分钟内到达四级及以上道路。

二是提档升级干线公路。紧紧围绕服务于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产业旅游发展,加快推进普通国省道升级改造和路面改造,改造通而不畅路段,因地制宜提高部分路段建设标准。 “十四五”期间实施国省干线项目309公里,其中,国道升级改造63公里,路面改造62公里,省道升级改造184公里,镇与镇之间的互联互通水平大幅提升,普通国道二级以上比例达到85%,普通省道三级以上达到78%,国省道优良路率每年保持在92%以上,全面提升路网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是加强重要节点联系。涪陵新区,改建G319花桥至黄草山段为二级公路,改善惠谷湖对外交通,改建G351石板沟长江大桥至黄旗为一级公路,改善爻里小镇对外交通;龙桥片区新建龙头港4号疏港路(苏石大道),缓解未来龙头港货运量加大后的交通压力,拓展经济圈开发腹地;新石组团新建韵达基地物流通道,完善园区交通;白涛片区新建G319白涛场镇过境公路,缓解过境交通拥堵。

四是完善毗邻地区通道建设。围绕“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打通毗邻地区省道、县道断头路,统一标准、统一时序,完善干线网络连接。依托干线公路、重要农村公路升级改造,建设G243增福互通至印新桥、S528太阳坳至武隆界、S206线垫江界至丛林等毗邻地区连接道,增强涪陵镇街辐射作用,强化区域要素吸附。

第二节 推进产业公路建设

一是畅通公路物流通道。围绕涪陵区自身发展特点和产业发展布局,织密产业路网,结合区域产业分布、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龙头港为重点,推进两江新区至涪陵快速通道、S527线南沱至焦石段公路,构建至中心城区、丰都、武隆、长寿、南川的多向联通、快速直达的物流通道,有效降低物流运输成本,提升涪陵龙头作业区的腹地范围,有力支撑城镇化、产业化发展。

二是推进“公路+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打造最美乡村公路,推动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实施武石路(武陵山场至石夹沟段)、武白路(武陵山至白涛)等项目,构建“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体系,发展旅游风景道,全面支撑武陵山地区优势旅游资源的开发,助力乡村振兴。推进重要县乡道新改建245公里,加强重要节点与上级路网的高效连接,强化干支联动,实现镇村、景区、园区道路全覆盖,重要县乡道优良路率每年保持在80%以上,实现“产、城、景”融合发展。

第三节 建设美丽农村公路

一是全力推动农村主干道建设。坚持以服务乡村产业振兴为统领,强化交通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支撑,新改建一批串联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及园区等乡村主要经济节点的农村资源路、产业路,强化产业园区对外交通联系。加快建设一批乡村旅游路,有力支撑乡村旅游特色景观带、特色文化带、美丽乡村带发展。稳步实施乡镇通三级公路工程,提升农村公路网络互联互通水平,全面助推乡村振兴。

二是持续完善农村公路基础设施网络。完善场镇对外(过境)通道,新(改)建焦石至南沱、新妙至大顺、大顺至龙马路、同乐雪峰山至龙马路、太和至龙马路等,并对畅返不畅公路的县乡道进行改造。推进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加快推进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不断解决边远村组的交通出行需求。有序推进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改造、窄路基路面公路拓宽改造或错车道建设,强化通村公路与村内道路衔接,改善内部通行条件。“十四五”实施农村公路新建改建500公里,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提升通村、通镇路网服务品质,充分发挥农村公路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撑性作用,全面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是营造安全宜人的农村公路交通环境。深入实施农村公路安保工程,提升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能力。深入开展农村公路安全隐患排查,加强农村公路灾害治理。按照“生态宜居”的发展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根据服务需求完善农村公路沿线交通驿站、停车休息观景点、公共停车场等沿线服务设施。开展农村公路路域环境整治,重点关注穿村镇路路段路域环境综合治理,消除脏、乱、差现象。

四是全面实施农村公路路长制。全面实施建立农村公路“总路长+县乡村三级路长”的路长制体系,制定实施方案,建立工作制度。到2025年,基本建立权责清晰、齐抓共管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机制,农村公路治理能力明显提高,持续保持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

第七章 着眼高品质生活

打造便捷舒适的客运体系

第一节 合理布局客运枢纽

一是高标准建设涪陵北站。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管理”的要求,统筹考虑不同运输方式网络结构结点,高标准、高水平打造涪陵北站综合客运枢纽,同步配套建设旅游集散中心、班线客运站、公交枢纽站、社会停车场等设施,推动高速铁路、都市快轨融合发展。统筹规划布设枢纽内不同运输方式的到发区、换乘通道,积极引导立体换乘、同台换乘,实现枢纽功能布局紧凑、集约高效、空间贯通、客流衔接有序、换乘方便快捷。旅客换乘距离不超过500米,加强各种交通方式导向标识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实现“零距离”换乘。

二是加快完善联运设施。推动各种运输方式共建共享售票、取票、乘降、驻车换乘(P+R)等联运设施设备。鼓励枢纽站场设置封闭、连续的联运旅客换乘通道,并通过跨方式安检标准互认,在保证运输安全的前提下,减少旅客换乘过程中的重复安检。

三是优化道路客运站点布局。完善道路客运停靠站点建设。积极推进“一站带多点”的集客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在城区客流密集区域布设道路客运停靠站点,探索研究公交站点与客运停靠站点的共建共用。推进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建设,引导乡镇客运站增设邮政、物流、金融、医疗、充电等便民服务功能,加快建设“规模适中、标准适宜、安全实用”的农村客运场站,支撑乡村振兴战略。

第二节 全面建成公交都市

一是持续优化公交线网。以公共交通引领城市发展,到2025年城区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45%。构筑江南—新区、江南—江东等组团间公共交通快速通道,探索发展有轨电车等中运量轨道交通系统,规划研究公交优先道,解决公交大客流通道的畅达问题。分区域、按功能优化公交线网结构,构建干支结合、层级分明、功能清晰的城市公交运营网络,解决部分公交线路非直线系数高、绕行距离远的问题,采取截弯取直的方式,增强公交线路的直达性,减少公交运营时间,强化客流集散点间的联系,提升公交运营效率。加密次支公交网络,实现对居住社区、商务社区等主要社区的全覆盖,增强公交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二是积极开行城际公交。根据客流大小和分布,统筹考虑财政实力和既有客运线路开行情况,开行涪陵—中心城区、涪陵—长寿、涪陵—南川等主城都市区城际公交,为城际间沿途旅客提供高质量出行服务。推进涪陵与重庆各区县,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卡通互联互通工作。建立城际公交发展协调机制,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监管与退出机制,统筹优化补贴机制,统一运输服务标准,促进城乡客运服务公平化、规范化发展。

三是有序推进城乡公交发展。推进城乡客运网络有序对接,构建以城区为中心的辐射状、分级多类的城乡公交线路网,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出行需求,发挥对周边乡镇的辐射带动力。针对城乡结合区、镇乡结合区、城区至镇以及镇至镇当中客运需求比较旺盛的客运线路,逐步向公交化模式过渡。根据乡镇、行政村布局形态、财政可承受能力,探索发展镇村公交,积极开展适应乡村出行需求的个性化客运服务。统筹整合线网资源,避免同一条线路公交和班线客运并存、两种模式无序竞争的局面,促进城乡客运服务公平化、规范化发展。

四是创新发展“公交+”。鼓励公交企业与旅游、商业等服务型企业开展合作,发展旅游专线、大站快车、社区公交、水上巴士等多元化服务。加强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构建“出行即服务”联运经营人平台,向公众提供全链条、全方式、跨区域的“一站式”出行服务。加快推进智能公交电子站牌建设,不断提升便民利民服务信息化水平。大力推广手机刷卡支付,实现跨区域、跨交通方式的统一便捷支付。积极发展需求响应式公交,全面提升公共交通实时响应服务能力与可靠性,支持发展个性化的多元服务模式。探索推进自动驾驶在公共交通领域的应用,依托5G网络,实现人、车、路联网互通,提升公共交通运营效率。

五是加快公交站场建设。结合新城建设和城市更新进程,同步推进公交首末站和枢纽场站建设,增强城市公交的配套服务能力。重点推进一批公交首末站、公交保养场建设,公交车辆进场率达到100%。强化公交站场用地集约利用,支持建设业主进行适度的立体综合开发,上盖物业开发所取得的收益全部用于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补贴。

六是深化出租汽车改革。统筹推动巡游车转型升级和网约车规范发展,促进出租汽车新老业态深度融合。深化巡游车经营权制度改革,实现权属清晰,落实无偿有期限使用,健全完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加强人脸识别、线上线下信息比对、风险预警及应急管理处置等技术推广应用,提高网约车运营安全水平。加快网约车驾驶员和车辆合规化进程,规范网约车平台经营行为,保障司机和乘客合法权益。提升出租汽车适老化服务水平,保持巡游出租车电召服务能力,完善约车软件老年人服务功能,鼓励在医院、居民集中居住区、重要商业区等场所设置出租汽车候车点、停靠站、服务区。

七是完善公交管理机制。完善政府购买公共交通服务机制,推动一小时免费优惠换乘政策落地实施,建立健全公共交通服务质量评价标准。推行基于成本规制的补贴机制,建立与运营安全、服务质量和运营成本挂钩的财政补贴机制。建立公共交通用地综合开发机制,支持对公共交通用地的地上、地下空间实施土地综合开发,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模式。

第三节 推进客运转型升级

    一是推进班线客运结构优化。针对动车沿线的班线客运线路,逐步减少运力投放。优化班线客运线路、运力配置与时刻安排,加强班线客运与航空、高铁、城市公交的互补衔接。充分发挥公路客运灵活的“门到门”比较优势,积极培育涪陵北站开往周边人口密集区域的中短途道路客运市场。大力发展包车客运、旅游客运、精品班线、机场快线、高铁快线、商务快客、短途驳载等特色客运业务。

二是推动交通旅游深度融合。高品质建设武陵山自驾车营地,强化客运枢纽、公路服务设施的旅游功能,推动旅游专列、旅游风景道等发展,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积极推动“站运游”一体化,进一步发展爻里文化古镇、大木花谷景区、武陵山大裂谷等4A级“景区直通车”、旅游专线,推行送票上门服务,打造“车票、门票、酒店”等“一站式”旅游客运服务产品。

三是推动旅客联程运输。大力发展旅客联程运输,鼓励不同运输方式站场互设自动售(取)票设备,方便旅客购(取)联运客票。整合交通出行服务信息,在公交、出租汽车、长途客运等领域扩大信息服务覆盖面。积极探索旅客联程运输电子客票,打造“一票到家”的全程出行链服务,提升公众出行服务体验。鼓励不同运输方式企业依托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加强深度合作,积极发展游客联程联运服务产品。

四是积极扶持农村客运。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农村客运线网布局,提高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在农村片区经营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推行预约响应式农村客运模式,解决农村地区运力供需不平衡问题。加大农村客运招呼站、客运站建设扶持力度,探索推动农客带货机制。通过线路资源整合、规范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农村客运健康发展。

五是加快发展水上旅游客运。积极发展三峡游轮旅游,加快推进黄旗码头功能优化,将货运功能转型为客运,推动配套设施扩容升级,完善综合客运枢纽功能,打造现代邮轮港综合体,发挥黄旗港衔接大三峡、联通大武陵作用,支撑涪陵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加快发展城市水上观光游,在城区两江四岸合理布局客运码头停靠点,规划论证白涛旅游码头,完善水陆换乘接驳系统,打造集观光休闲、城市渡运、水上通勤功能于一体的交旅融合服务。结合城镇、景区等发展需要,在乌江沿线合理布局客运码头停靠点,推动武陵山区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

六是打造先进适用的运输装备体系。推动运输装备绿色化,大力推广新能源、无障碍车辆的使用,全面采用零排放、低噪音的环保车型,“十四五”投放和更新公交运力150辆。推进道路客运车型小型化,推广19座以下营运车辆在定制客运领域的应用。推动机动车维修行业转型升级,促进行业专业化、品牌化、网络化发展,鼓励互联网+汽车维修融合发展,形成线上预约+线下维修服务体系。实施维修服务品质提升工程,深入实施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制度。全面推进实施汽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I/M制度),健全绿色维修政策标准规范体系,推进绿色维修发展。

第八章 着眼高质量发展

打造集约高效的物流体系

第一节 打造综合物流枢纽

一是打造物流枢纽集群。构建“1核3区”物流发展空间格局,“1核”即涪陵临港物流发展核心区;“3区”即白涛物流发展区、清溪—珍溪物流发展区和新石物流发展区。打造“1枢纽4园区多中心”物流节点网络,“1枢纽”即重庆(涪陵)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以龙头港物流园区为核心,联动万州和长寿申报重庆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4园区”即涪陵渝东公路商贸物流园区、白涛化工物流园区、新石快递(装配建筑)物流园区、涪陵综合保税区。“多中心”即清溪金属材料物流中心、珍溪建材物流中心、国家现代农产品物流中心、涪陵铁路西站危化物流中心、涪陵空港物流中心等。

二是完善物流园区功能。强化运输仓储、中转联运、区域分拨、城市配送、货运代理等基本物流功能,实现各环节之间的协调对接,为入驻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积极开展流通加工、商贸运营、电子商务、商品展示、教育培训等延伸服务,提高园区的物流金融、供应链设计、管理咨询、技术研发等增值服务能力。

第二节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

一是构建三级物流服务网络。通过“多站合一、资源共享”方式,利用农村客运站有偿建立邮政、快递仓储场地或小型物流集散中心,构建以龙头港物流园为中心,乡镇级物流综合服务站为纽带,村级物流便民服务点为基础的三级节点。积极拓展乡镇客运站服务功能,建设新妙、龙潭、珍溪、白涛4个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统筹利用多方资源,鼓励与邮政、快递企业共建共享末端设施。

二是创新发展物流服务新模式。积极推广甩挂运输、无车承运人等现代化组织模式,鼓励运输企业规模化、联盟化发展。推广农村“货运班线”、客车货舱承接小件快运等服务模式。推进电商物流、冷链物流等专业化物流发展。建设具备交通物流公共资源数据平台,整合公路、铁路、邮政等运输数据,提升货运物流大数据分析运用、安全监管水平。

三是推进物流运输装备升级。引导公路货车向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提升公路货运个性化、特种运输服务能力,优化组织模式,与铁路、水路运输协调发展。推进对运输车辆、低平板半挂汽车列车、液体危险货物运输罐车等重点车型标准化建设,推广标准化、厢式化、轻量化、清洁能源货运车辆。

四是加快邮政快递发展。完善城市末端物流设施网络,推动末端投递车辆向标准化、厢式化发展,构建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城市共同配送体系,推动快递业提档升级。研究对城市配送车辆进行分类管理,减少城市客货运输相互影响。加快推动农村邮政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城市配送平台与农村配送平台的精准对接,打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

第九章 着眼创新驱动

打造智慧绿色的保障体系

第一节 提升智慧交通水平

一是实施交通行业管理智能化工程。建设涪陵区交通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实现远程指挥调度、安全应急保障,实现对干线公路等重要基础设施及交通运输环境、“两客一危”车辆、应急救援车(船)等重点交通运输装备等全面监测。

二是实施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工程。加快推动公路水路等重大交通基础信息化设施的智能化升级,实现信息基础设施和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步使用,打造一批感知设施完善、信息资源统一、业务应用深入、信息服务便捷、与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利用先进科技手段提升区内重要道路、国省干线的安全防控及养护管理水平。

三是实施交通出行服务智慧化工程。建立信息整合和共享机制,加强与百度、高德等移动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增强交通事件信息发布渠道的多源性、及时性,为公众提供更全面的交通信息发布,促进综合信息服务的便捷化、品质化。加强与旅游、气象部门在数据共享交换、重点景区信息发布、应急运行监测、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合作,打造交旅融合信息发布平台,推动道路运输转型升级。

四是实施交通大数据分析应用工程。推动交通政务信息系统上云,提升集约化建设、应用水平。聚集行业各领域、各环节数据资源,推动数据融通,深化数据利用,提高数据安全管控,围绕行政执法、运行监管、生产调度、安全应急、决策分析、公共服务等领域开展大数据应用,为行业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提供支撑。

五是实施网络安全建设工程。根据区委区政府要求,全力抓好交通行业网络安全保卫工作,实施密码法和等级保护2.0等相关制度,积极探索推动国产密码技术、安可替代应用,提升交通行业网络安全保障水平,防止发生重大网络安全事件。

第二节 打造绿色交通体系

一是全面开展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推动船舶污染防治,严格执行船舶强制报废制度;限制高排放船舶使用,强化船舶大气污染监测和执法能力建设,加强船舶噪声污染控制,推动规划建设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推动港口污染防治,推动船舶垃圾收集上岸集中处理,推进港口环保升级改造工程,推进排放不达标港作机械清洁化改造和淘汰。开展交通路域环境污染治理。推动营运车辆污染治理,严格实施国家机动车油耗和排放标准,加快推动安装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设施。

二是建设生态绿色的交通设施。坚持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交通基础设施设计、建设、运营和养护全过程,结合交通强国试点工程建设,持续推动建设“绿色公路”、“绿色航运”。以国省道和航道为依托,打造公路绿色景观走廊,重点推动建设“美丽公路”、“美丽航道”。建设绿色港口,实现新建港口岸电设施覆盖率100%。探索推进集船舶维修保养、燃料加注、岸电供应、生活配套、应急救援、污染物接收等服务于一体的水上绿色航运综合服务区建设。

三是推广绿色清洁的运输装备。继续推广纯电动客货车在交通运输装备中的应用,推动出租汽车、快递车纯电动化,纯电动公交车辆占比达到70%。加快区内充电桩的布局规划建设,“十四五”末公交车辆充电桩车桩比力争达到1︰2。鼓励开展一批燃料电池货车示范运营,优化承担物流配送的城市新能源车辆的便利通行政策。全面实施新生产船舶发动机第二阶段排放标准。推广使用电、LNG等新能源或清洁能源船舶。

四是构建集约高效运输组织体系。推进多式联运、甩挂运输、水水中转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优化客运组织与服务模式,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深化公路客运联网售票工作。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发展绿色货运和现代物流。试点开展绿色货运示范车队,建设城市绿色物流体系。

第十章 着眼深化改革

打造规范有序的治理体系

第一节 深化养护体制改革

一是完善公路养护治理体系。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具备涪陵特色的区、乡、村三级路长制。建立乡镇街道交管站,充分发挥各级公路管理机构在公路养护工作中的决策服务、计划协调、技术管理、监督考核等工作职能。建立公路技术状况评价体系,逐步实现路面养护的技术和管理从规范化到标准化、精准化、信息化、智能化进行转变。

二是创新现代养护市场体系。积极引导和培育养护市场,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完善招投标流程,鼓励国省道日常养护逐步市场化,农村公路日常养护村民承包。多方式壮大养护队伍力量,积极探索采用市场化方式扩大养护队伍,试点开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物业公司承担普通公路日常性养护工作,积极沟通整合如农委等多部门公益性职位,开展日常养护工作。

三是科学推进日常养护和预防养护。高度重视日常养护工作,加强干线公路日常养护管理工作,鼓励采用自动化和信息化方式进行公路养护巡查,及时发现、处理、修复公路设施病害,做好公路保洁、绿化和路基防护等工作,保持公路良好的通行环境和技术状态。大力推广预防性养护,实现公路养护理念由被动防治向主动预防转变,逐步普及预防性养护。预计每年对国省道5%的管养里程实施预防性养护,预计实施路面灌缝80万延米,路面挖补6万平方米。

四是提高公路综合服务水平。“十四五”重点建设葛麻湾、马武等综合服务区,强化公路养护、路政治超、运政监管、交通执法、公路应急抢险、货运车辆停泊休整的综合服务功能,在全市形成亮点。

五是推进养护机械化进程。结合养护工区或大道班建设,逐步实现日常养护和应急抢通机械配置标准化以及日常公路巡查的自动化,力争实现干线公路日常养护机械化率达90%。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签订长期养护合同、招投标约定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养护企业加大投入,提高养护机械化水平。

六是加强养护科学技术应用。重点推进绿色养护技术应用,全面推广沥青路面冷热再生、全深度再生和温拌再生、水泥路面就地利用、废旧轮胎橡胶利用等废旧路面材料的循环利用技术和施工工艺,加速淘汰落后养护工艺,降低养护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加大“四新”技术研究和技术交流,探索快速养护技术应用,建立快速养护技术体系,缩短养护作业时间,减少养护作业引起的交通拥堵。

第二节 完善安全应急体系

一是深化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深入推进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和地灾整治,全面消除四、五类桥梁。加大公路及桥隧附属设施的安全运行监测与智能预警设备建设力度,在建设时间长且交通流量较大的大桥和特大桥试点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积极探索桥隧自动化营运管理模式,确保桥梁隧道安全通畅,力争大桥、隧道的技术状况等级检测评定结果与市级实现100%联网管理。

二是深化安全责任体系建设。严格党政领导责任,完善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体系。严格行业监管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防治权责清单和工作责任规范,明确交通主管部门、事务中心、执法机构监管职责。健全安全生产责任考核机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格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法定职责,确保企业实现安全责任、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安全管理、应急救援“五到位”。

三是深化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完善安全生产风险研判机制、决策评估机制、防控协同机制和防控责任机制,建立安全生产系统风险管理、区域风险管理机制,深化安全风险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企业风险辨识评估,健全安全风险“一图一表一库”,制定落实针对性管控措施,全面构建预防控制体系。健全重大风险清单管理模式,实施重大风险全过程动态科学管控。督促企业严格落实“日周月”隐患排查制度,形成闭环管理。严格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制度,推动重大隐患清零,一般隐患“减增量、去存量”。大力推进从业人员安全素质提升工程,提升从业人员和社会参与者的安全意识。

四是提高安全生产信息化监管水平。建设完善危险货物运输动态监管系统,加强对危险品运输货车的实时监管,实现危险货车定路线、定时段安全运输,与公安交警系统对接,多部门协作,确保运输安全。建设超限超载货车监管平台,为超限超载货车运输路径规划、过程监控提供服务。建立交通运输综合执法管理系统,实现与市交通行政执法总队管理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

五是推动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健全完善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和诚信考核制度,持续加强继续教育,提升综合素质,强化诚信考核,规范从业人员行为,建立健全诚信考核档案。强化驾培机构主体责任,持续开展素质教育培训,严格落实教学大纲培训内容和学时要求,加强驾驶学员交通安全意识、法治意识和文明行车意识培养。开展创建文明诚信优质服务培训机构、星级驾培机构等评优活动。逐步推广网络远程理论教学,发展理论培训云课堂,探索理论培训、模拟教学、经营性教练场等集约经营模式,鼓励开展定制化培训模式。

第三节 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信用数据采集。建立公共交通驾驶员、乘务员、网约车平台、从业人员、道路联网售票平台信息数据库,根据相关管理办法,对客货运企业、机电维修企业、驾培企业、出租汽车等从业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录入信用系统。加强从业人员、从业单位的信用数据分析,推动信用信息在行政审批、招投标、行政检查等业务的深度应用。

二是健全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交通运输领域信用评价和分级分类监管,建立健全贯穿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的新型监管机制。依法依规加强对交通运输失信行为进行惩戒,对守信行为进行激励,完善失信主体信用修复机制。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建立政务诚信监测治理体系。

第四节 加强文明交通建设

一是加强行业文化建设。深入开展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示范窗口的创建活动,力争推出两至三个在全市有重大影响的文明示范窗口先进典型。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倡导人与人和睦相处,解决职工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形成交通与环境的和谐。高度重视交通文化宣传工作,重点实施文化理念认同工程、文化体系构建工程、文化建设示范工程、文化品位提升工程,进一步打造健康向上的交通文化。

二是加强交通廉政建设。按照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要求,以领导干部为重点,以提高党员干部的反腐倡廉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为目标,以交通文化为引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活动,营造尊廉崇廉氛围,努力建设具有涪陵交通特色的廉政文化,推动全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全面深入开展。 

第十一章 环境评价

第一节 环境影响分析

生态环境影响。交通发展规划生态影响主要表现在规划布局对城市土地利用布局、区域生态环境敏感目标、项目占地范围内植被影响等方面。陆域生态。公路、铁路、轨道交通等工程永久占地造成自然资源的消失,降低生产力,占用野生动物生境,阻碍动物迁徙和种群交流,导致野生动物生境片断化;占用耕地,影响沿线区域农业植物的总生产量,造成粮食等农作物产量降低,土壤质量下降,影响局部农业生态系统环境。水域生态。占用水域或湿地会带来动物栖息生境发生变化,对两栖、爬行和水生生物等造成一定影响;港口水工建筑以及航道的建设和维护过程中可能会引起水底底泥扰动和悬浮物的增加,影响到洄游型鱼类和底栖生物、浮游生物等。生态敏感目标。规划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对涉及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单位产生不利影响。规划工程若经批准穿越或占用自然保护区,将造成对保护区现状生态环境的切割,对保护区生态系统连续性、完整性构成威胁,还会阻隔生物的自然活动范围;规划工程对风景名胜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程占地、不规范施工行为、不完美的工程外部景观包裹措施等破坏景区原有植被、改变区域生态功能、水体功能,破坏景区景观和谐性等;工程占压文物古迹产生的破坏影响,铁路线路临近文物古迹或轨道交通工程下穿文物,列车运行产生的振动可能会对文物古迹产生影响;对古树名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工程占用造成破坏直接影响和施工活动干扰造成的间接影响。

声环境影响。施工期噪声污染主要来自施工机械作业噪声、施工运输车辆噪声、建筑物拆除及道路破碎作业噪声,对周边声环境质量造成短期的影响。运营期主要为公路、铁路、轨道交通等交通噪声对敏感点的影响;规划水运建设项目码头、港口作业区装卸作业机械、港区集疏运车辆交通噪声和到港船舶噪声等。

振动环境影响。施工期的振动主要来自振动型作业,包括钻孔、夯实、重型汽车行驶、拆迁工程等及爆破作业产生的振动影响。营运期振动主要为铁路列车车轮与钢轨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振动影响。

水环境影响。施工期废水主要包括施工人员生活废水,开挖、钻孔以及地下水渗漏而产生的泥浆水和各种施工机械设备运转的冷却水及洗涤用水。运营期公路、铁路污水主要来自道路路面径流、服务设施、铁路客货站场及维修基地,污水发生类型以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为主;水运规划水环境影响主要是对水文情势、规划港区废水排放和对水源地的影响;主城区枢纽站场实施后产生生活污水及生产、维修生产废水。

地下水环境影响。施工期地下水环境的影响主要为隧道工程施工可能造成地下水漏失,以及对地下水天然补径排条件的改变,从而影响地下水分布格局。

大气环境影响。施工期平整土地、运输装卸材料、打桩及搅拌物料时产生扬尘污染。运营期铁路机车主要采用电力,无机车废气排放;公路运营后的大气影响主要是公路汽车尾气排放影响;水运建设项目运营期大气影响主要来自港口转运的货种扬尘及港区机械、车辆的燃油废气及锅炉等配套设施废气的排放。

固体废物。施工期的固体废物主要来自施工所产生的建筑垃圾和施工队伍生活产生的生活垃圾。

第二节 环境保护措施

生态避让和减缓措施。规划实施中在项目布局、选址阶段优先避让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等相关生态敏感区域。对无法避让的根据国家、重庆市相关政策办理相关手续并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工程在选线、设计、施工各阶段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占用耕地必须履行相关手续并采取必要的补偿措施。施工期合理规划挖方、填方,按相关要求取弃土并做好取弃土场生态防护;严格控制施工范围,注意对周边生态环境的防护,禁止随意破坏野生动植物,工程加强对生物通道及水系连通性的保障措施。铁路和公路规划布局尽量以桥代路、减少高填深挖,减少铁路及公路对基本农田的占用。对必须占用农田的工程,遵守“占一补一”的土地利用和复垦原则,最大限度保护耕地资源。主城区交通枢纽站选址避让城市绿地资源,加强铁路和公路绿化,弥补绿地损失。

噪声影响减缓措施。施工期控制夜间施工、合理布局施工场,避免对沿线公众造成严重干扰。规划线路工程尽量远离敏感目标,减轻交通噪声对沿线居民生活的影响;合理进行交通干线两侧建筑规划,科学布局,避免产生新的噪声敏感点。水运项目港区内部合理布局,港区装卸作业机械选择低噪声设备,并采取消声、隔音、减振措施,进出港车辆限速行驶。做好交通枢纽站内部总体布局和场站内外交通疏导工作。

振动环境影响减缓措施。规划铁路及轨道交通线路选线应尽量远离敏感建筑,轨道交通线路必须下穿的敏感建筑,在尽量增大埋深的同时,应采取严格的减振措施确保达标。

水环境影响减缓措施。施工期产生的生活污水及生产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禁止施工废水及生活污水排入地表水体。线性工程选址避让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对可能涉及的重要水源保护区,项目选线时要严格按照避让保护区的原则进行。线路跨域河流等水体时,尽量采用桥涵跨越,维系原有地表水体水文条件,减小对地表水的影响。

地下水环境影响的减缓措施。施工过程加强隧道区域周边敏感建筑附近地下水水位、水质和地面沉降的实时动态监测,发现异常及时分析原因和研究解决措施;制定地下水污染防治或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及时发现地下水污染事故,采取合理措施控制地下水污染,并使污染得到治理。

大气环境减缓措施。做好施工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主要包括设置围挡、场地硬化、洒水抑尘、重污染天气暂停施工等。公路、铁路等线性工程规划布局预留环境空气的防护距离,使路线与敏感目标保持必要的距离要求。水运工程合理进行总平面布置,发生粉尘、废气排放点和易产尘的作业场地应与敏感点保持距离。

固体废物影响减缓措施。对固体废弃物从产生、收集、运输、贮存、再循环、再利用、加工处理直至最终处置实行全过程管理。

第十二章 “十四五”时期交通建设

资金匡算与效果评价

第一节  资金需求

“十四五”涪陵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约为734.3亿元,铁路投资225.0亿元,公路投资362.6亿元,水运投资58.8亿元,机场投资84.5亿元,枢纽站场投资3.0亿元,智慧交通投资0.2亿元,运输服务0.2亿元。

第二节 规划效果

一是交通能力更加充足。到“十四五”末,铁路、高速公路分别达到284公里、216公里,分别是“十三五”末的1.4倍和1.2倍,等级公路占比100%,高等级公路对乡镇(街道)覆盖率达到100%,综合枢纽、旅游景区、工(农)业园区基本实现二级及以上公路覆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巩固。

二是对外通道更加完善。到“十四五”末,形成六向联通、方式齐备的综合运输通道,加快实现“30分钟全区”“30分钟重庆”“30分钟周边”目标。通过渝万高铁等项目,涪陵多通道、高标准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区两群”,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等。

三是内部网络更加畅通。到“十四五”末,通过实施“县际通二级、镇际通三级、村际双车道、组组硬化路”工程,实施国道项目125公里、省道184公里、重要县乡道245公里,建设四好农村路500公里,村民小组通畅率100%,相邻乡、镇、街道之间多路通达,交通内循环更加畅通,乡(镇、街道)实现30分钟上高速公路。城市干道和高等级公路衔接率100%。

四是枢纽衔接更加顺畅。到“十四五”末,涪陵综合客货运枢纽集疏运体系更加完善。建成涪陵北站综合客运枢纽,旅客平均换乘距离小于500米,城区至各枢纽30分钟公交通达,公众出行更加便捷高效。基本建成龙头港物流园,多式联运取得长足发展,区域物流成本显著降低。

五是产业支撑更加有力。到“十四五”末,旅游景区、工(农)业园区至少有2条对外通道,衔接的公路等级不低于三级水平,旅游景区、工(农)业园区实现30分钟上高速公路,旅游景区之间、工(农)业园区之间形成互联互通公路环线,技术等级达到3级及以上。公路对旅游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及扶贫攻坚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六是运输服务更加高效。到“十四五”末,积极开行公交化列车,建成涪陵交通运行监测与调度中心,探索开行城际公交,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45%,公交车辆万人拥有率10辆,纯电公交车辆占比70%,公交车辆进场率达到100%。农村三级物流体系基本成型,实现邮政“村村直通邮”、快递“村村有网点”。智慧绿色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行业治理体系更加规范高效。

第十三章 规划保障

第一节 加强规划实施组织领导

为确保综合交通重大项目加快实施,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区级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十四五”综合交通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加强发展改革、交通、城乡建设、规划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等部门的协调,定期调度协调工作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

第二节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加大汇报衔接力度,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市级规划,主动争取国家及市级层面更多地给予涪陵交通建设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等同步对接,保障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用地需求。加大土地资源供给保障力度,对重大项目适当倾斜,统筹解决高速公路项目新增用地需求,协调加快新开工项目的用地报批工作,保障项目建设用地。

第三节 大力拓展筹资渠道

深化交通投融资改革,完善多元筹资、风险可控的资金保障和运行管理体制,加强各级资金、资源、资产的统筹和管理。积极争取各级政府财政性资金扶持,支持政府专项债券向交通建设项目倾斜。提升市场化融资能力,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建设,支持采用PPP模式推进高速公路建设。研究探索通过公路升级改造,建立综合开发收益反哺交通建设机制。

第四节 建立项目滚动机制

建立全区“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项目规划库和储备库,在确保“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前提下,按照项目成熟条件,动态调整规划库和储备库项目,提升规划的可操作性。同时,完善联动推进机制,明确项目责任单位加强督导考核,实行挂图作战、节点管控和清单管理,建立健全重大项目问题清单、责任清单、进度清单,确保项目落地实施。


附件:

1. 涪陵区“十四五”时期交通建设重点项目表

2. 涪陵区综合交通“十四五”规划布局图

3. 涪陵区铁路“十四五”规划布局图

4. 涪陵区高速公路“十四五”规划布局图











分享文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