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  门
街  镇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信息 / 专项规划
  • 索引号
  • 11500102MB18979135/2022-00107
  • 主题分类
  •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 体裁分类
  • 规划
  • 发布机构
  • 涪陵区大数据发展局
  • 成文日期
  • 2021-11-12
  • 发布日期
  • 2021-11-14
  • 标题
  • 重庆市涪陵区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 关于印发《涪陵区数字经济“十四五”规划(2021—2025)》的通知
  • 发文字号
  • 涪大数据发〔2021〕11号
  • 有 效 性

重庆市涪陵区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 关于印发《涪陵区数字经济“十四五”规划(2021—2025)》的通知
日期:2021-11-14 来源:涪陵区大数据发展局
字 号:

涪陵新城区管委会,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涪陵区数字经济“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已经区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涪陵区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

2021年11月12日       

   (此件公开发布)   




涪陵区数字经济“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数字经济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新经济形态。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我国积极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数字经济正成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经济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加速器,是构筑新优势、培育新动能、引领新发展的主阵地。

“十四五”时期是涪陵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关键时期。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加快涪陵区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奋力推动实现“十个新提升”,更好地支撑引领涪陵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重庆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方案》《重庆市数字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征求意见稿)《重庆市涪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工业基础雄厚。“十三五”期间,涪陵区按照“大企业—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思路,着力打造材料、清洁能源、消费品、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6个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产业集群,工业产值规模位居全市前列,是主城之外首个千亿级区县。拥有百亿级企业4家,十亿级企业33家,35家企业跻身重庆双百企业,总量居全市区县第一。2020年,全区完成规上工业产值1742亿元,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517亿元,总量居全市区县第二。雄厚的工业基础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为加快产业数字化、进而带动全区数字经济整体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字产业化稳健起步。一是数字经济发展载体及平台不断蓄积。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2个、重庆市级众创空间13个,市级以上研发机构52个,拥有国家级科研机构1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2个、院士专家工作站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独立法人研发机构7个。二是数字经济优质市场主体不断集聚。“十三五”期间,全区引进培育互爱科技、清华启迪、大帐房、华通电脑、福华大数据等数字经济骨干企业50余家。三是数字经济新业态加速培育。全市第一家国有资本控股的重庆数资区块链技术研究院落户涪陵,“涪陵榨菜”溯源及保护、“涪陵黑猪”产业园精准扶贫等区块链应用项目有序推进。

产业数字化加快发展。一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十三五”期间,涪陵区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广泛开展“机器换人”行动,大力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成市级智能工厂7个、数字化车间32个,数量位居全市区县第一。全区通过国、市“两化”融合贯标企业达9家,“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57。二是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图书馆等文化场馆数字化建设走在全市前列。建成涪陵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具备人才培训、农村电商、土特产品及跨境商品展示展销等多元化功能,2020年限上法人企业实现网络销售额同比增长23.7%、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43.5%。三是农业数字化转型基础坚实。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业科技园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建成市级科技专家大院3个,拥有市级以上各类农业科技创新机构16个,22家企业实现农业数字化。

数字新基建不断夯实。一是建成涪陵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十三五”期间,涪陵区政府与华为签署云计算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按照国际T3+标准修建、具备10000台服务器运营能力的涪陵云计算大数据中心上线运营,截至2020年12月底,已服务全区52家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的81个业务系统。二是5G网络建设加快推进。截止2020年12月,全区建成5G基站1755个,实现对区内重点区域的5G网络覆盖。

虽然发展态势良好,但“十四五”期间仍面临不少困难与挑战,主要是:

一是数字产业发展规模不大,2020年全区数字产业增加值仅38.06亿元、增速19.6%,在全市仅列第13位,规上企业数量等与其他区县相比差距较大。二是产业数字化深度不够,企业生产、经营、销售、供应等前后端系统尚未打通,“数据孤岛”现象较为明显,数据驱动型生产经营开展不够。三是数字经济人才不足,尤其是本地化人才培养数量不足,且受限于重庆主城的虹吸效应,数字人才引进难度较大、外流现象明显。四是数字经济创新能力不强,现有市级以上科研机构主要涉足传统行业领域,缺少数字经济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难以支撑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面临形势

积极布局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重塑全球竞争力的共同选择。以数字化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载体、以数字技术有效利用为重要推动力的数字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加速发展,世界各国都已将发展数字经济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之一。国内多个省份把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强省作为掌握未来竞争主动权、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头号工程,倾力发展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全国新一轮竞争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重庆正处在发展数字经济千载难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近年来,重庆先后获批成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实施,多项国家战略的集成叠加效应和数字经济领域改革发展先行试点,为重庆发展数字经济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和持久的动力保障。

涪陵正处在发展数字经济大有可为的重要窗口期。当前,涪陵正处于奋力实现“十个新提升”的关键时期,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创新驱动发展”“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等为数字经济提供了广阔空间。“十四五”期间,涪陵聚焦融合创新推动产业数字化,聚焦业态创新推动数字产业化,围绕“八个聚焦、八个加快”,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全力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围绕建设具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高地目标,努力构建“一区一城一镇八个产业科创基地N个新型研发机构”的“1+2+8+N”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体系。区委区政府一系列政策指引为涪陵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迎来了重要的窗口期。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按照“三个重要、一个支点”定位,以大数据智能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轴线”,以培育壮大数字产业集群和推动三次产业数字化转型为“突破口”,以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高地为“驱动力”,以数字化公共服务推动高品质生活为“出发点”,加快完善数字经济生态体系,提高产业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促进资本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着力将涪陵数字经济打造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引擎,为重庆集中力量建设“智造重镇”“智慧名城”贡献涪陵力量。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发挥市场在数字经济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减少政府对数字经济要素资源的直接配置、对数字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重点围绕数字经济发展初期的市场失灵、缺位问题,扩大政府服务供给,进一步发挥政府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产业数字化转型、撬动企业研发投入中的引导作用。

坚持龙头带动,示范引领。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数字产业化发展中的头雁作用,加快推动数字经济“独角兽”企业入驻或在涪陵设立区域性总部,带动数字产业优质市场主体向涪陵快速集聚。以龙头企业为重点,组织策划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探索经验做法和解决方案,以典型示范引领带动全区已有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多元推进。坚持将创新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着力推动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激发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内生动力,培育数字经济新增长点。充分调动政产学研用多方资源和力量,发挥平台载体、人才、资本、数据等要素资源叠加效应,构建涪陵数字经济发展的多元支撑格局。

坚持开放共享,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涪陵作为主城都市区重要战略支点、“一区两群”战略连接点等优势,扩大开放合作,积极参与“数字一带一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加速数据、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资源向涪陵聚集。坚持将融合贯穿始终,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强化产业融合、区域融合、产城融合,加速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发展。

   (三)规划布局

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坚持“核心引领、特色示范”,按照“1+4+N”总体布局,统筹推进涪陵区数字经济发展。

“1”: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园。以涪陵高新区为主战场,打造成渝地区有重要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园,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软件及信息服务、数字内容等产业。

“4”:一园一中心一基地一镇。“一园”以中央商务区(CBD)为载体,打造以工业软件为特色的长江软件园;“一中心”依托涪陵云计算大数据中心打造全市区域性数据存储、计算和灾备中心;“一基地”以涪陵高新区为载体,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延伸拓展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智能制造基地;“一镇”围绕慧谷湖科创小镇,立足“科创+产业”着力打造数字经济科创小镇。

“N”:产业数字化示范基地。围绕化工、能源、食品、医药等优势产业,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在全市乃至全国具有引领效应的产业数字化示范基地。新城区依托太极集团、榨菜集团等龙头企业,开展食品医药行业数字化转型示范;白涛新材料科技城依托华峰化工、建峰化工、页岩气等龙头企业,开展新材料行业数字化转型示范;临港经济区依托中科建设、韵达物流等龙头企业,开展建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物流行业数字化转型示范;清溪园区重点开展有色金属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其他乡镇重点开展农业、旅游等行业的数字化转型示范。

   (四)发展目标

紧扣“三个重要、一个支点”定位,以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为统领,到2025年,数字经济发展呈现新格局,建成较为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数据智能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体系初步形成,重要领域和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基本完成,数字经济对涪陵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提升,确保实现“个十百千”目标(获批1个国家级数字经济应用示范高地、引培10个亿级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实现数字经济规模800亿元、集聚1000名数字经济人才)。

——数字产业化上规模。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0%,规上数字经济企业达到50家,数字经济产业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增强,打造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数字内容、软件及信息服务等数字产业集群。

——产业数字化上水平。到2025年,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工业、服务业深度融合,三次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规上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5%,智慧农业试验示范基地达到20个,智能制造企业达到100家。

——治理数字化上台阶。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政府治理和服务领域应用持续深化,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政务管理、城市治理、民生服务等重点领域的数字化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政务服务事项“全网通办率”达到90%、建成6家智慧医院、24所智慧校园。

展望2035年,全区数字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数字经济总量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数字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建成创新人才高度聚集、优势创新要素不断汇聚的现代化数字产业体系,数字产业成为全区支柱产业;产业数字化取得重大进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工业、服务业深度融合,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建成重庆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高地;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治理和民生服务领域应用持续深化,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和平安涪陵建设达到新高度;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区域性数字经济开放高地。


三、加快信基础设施建设,筑牢数字经济发展基础

   (一)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双千兆网络建设。推动5G网络深度覆盖和行业专网建设,优先实现城市地区广覆盖、热点区域深度覆盖、乡镇级及以上区域和重点行政村5G网络连续覆盖。大力开展千兆光纤宽带入户示范,推进千兆光纤宽带进园区、进小区、进家庭,重点面向AR/VR、超高清视频、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数字产业领域拓展应用空间。

加快智能物联感知设施建设。以NB-IoT、e-MTC、RFID等物联网技术应用为重点,推进智慧建筑、市政物联、交通物流等应用场景下的城市感知设施建设,打通城市感知“眼耳鼻”。加快推进移动物联网部署,构建以位置感知网络、移动通讯网络和位置计算网络为基础的传输网络。打造城市物联网平台,提供城市级的物联网设备管理、数据汇聚、应用开发和业务分析等服务。

   (二)加大算力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推进数据存储设施建设。依托华为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建设全市工业大数据存储中心,鼓励区内龙头企业建设行业性和专业性数据存储分中心。加大与渝东南、渝东北相关区县以及周边省市数据中心合作力度,积极拓展数据级、应用级容灾备份服务,着力在涪陵打造西部重要的数据灾备中心。

加快推进边缘计算节点建设。支持太极集团、榨菜集团、建峰化工等龙头企业建设面向行业应用需求的边缘计算节点,加快形成云边协同的计算能力,就近提供网络、计算、存储等资源,提升工业大数据的实时处理与执行能力。引导基础电信企业加快云边协同网络建设,推动计算设施与宽带网络间优化匹配、有效协同,不断提升大数据智能计算的实时处理与执行能力。

   (三)推进工业互联网体系建设

加快构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涪陵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引导区内制造企业加快建设标识解析企业节点及应用系统,以二级节点为纽带建立全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构建起工业互联网发展的“神经中枢”。围绕标识标签、标识读写器、标识解析软硬件、标识解析集成、标识解析应用、标识解析体系运营、标识解析公共服务等,打造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产业生态体系。

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围绕涪陵区清洁能源、新材料、食品医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优势产业,依托生产企业、信息化服务商、科研机构,着力打造跨行业跨领域、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引导工业互联网平台增强设计、生产、运维、管理等全流程数字化功能集成能力,面向制造企业提供产品的数字化交付、全生命周期管理、产品溯源和防窜打假等应用功能,支撑区内制造企业的产品改进、预测性维护和精准管理。

四、加快数据要素价值化,充分发挥海量数据价值

   (一)推动数据资源高效集聚

推进政务数据资源集聚。深化涪陵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设,推进全区各部门做好数据接入工作,强化与市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依托市级平台,构建涪陵区共享共用共连的云服务体系,推动全区各部门政务信息系统“迁移上云”。

加大数据产品采集存储加工服务。依托涪陵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引进和培育一批数据采集、加工、储存、交易、应用、安全等大数据和云计算企业,发展面向政府和重点行业需求的数据采集服务。

着力开展数据处理加工服务。面向商务、金融、教育、医疗、物流等重点领域,开展异构数据整合、大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等技术开发,面向交通导航、能源、气象等拥有海量数据的领域,开展大数据分析处理相关软件研发和示范应用。

   (二)促进数据要素顺畅流通

有序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共享。积极引入基础电信运营商大数据、互联网大数据等行业数据,推动政企信息系统的数据集中互通共享。研究政府与企业数据开放和数据有效流动的制度规范,探索构建“政—企”数据开放与融合运用体系。鼓励社会组织和相关机构行业性数据资源开放,促进行业数据共享与流通。

加快推动数据资产行业应用。重点围绕智能制造、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化转型等大数据应用场景,开展试点示范并组织推广,依托货运、贷款、通讯、用工等海量数据,探索基于大数据对制造业监测预警的新路径。支持企业利用政府和公共服务领域开放的数据开发新应用、新服务,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大数据企业与传统行业加强技术和资源对接,探索多元化合作运营模式。

   (三)强化数据资源安全保护

强化数据流通监督管理。探索建立数字经济相关经营者集中申报、审查、附加限制性条件等制度,加强对数据交易机构的监管,明确包括第三方数据交易机构、数据源机构等在内的数据交易主体的资质和权责,制定数据安全工作规则数据交易的负面清单。

加强个人隐私数据保护。贯彻落实个人隐私数据安全管理相关规范,规范个人信息和网络数据收集、存储、使用、发布、共享等活动。加强网络平台生态治理,严厉打击、惩处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非法利用信息网络、帮助信息网络犯罪和利用大数据资源、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

提升数据安全治理能力。发展网络安全、云安全、数据安全、应用安全、安全终端和芯片等产品和服务,探索构建完整的大数据安全产业链。大力推进公共场所无线上网安全管理系统、互联网站安全检测系统、电信诈骗智能分析拦截系统等数据安全技术体系建设。

五、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做大数字产品制造产业

做大做强集成电路产业。依托华通电脑等龙头企业持续壮大高端电路板(HDI)、手机印刷电路板(PCB)生产规模,积极引进一批集成电路模组、器件代工制造商以及配套服务企业,不断壮大产业规模。面向汽车电子、5G、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现实需求,着力打造射频、模拟和数模混合、功率电子等细分领域集成电路产业基地。

抢先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依托华晨鑫源等龙头企业,加快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整车研发生产。加快建设基于5G的L3/L4级自动驾驶开放道路场景示范运营基地,吸引智能网联汽车整车和装备企业在涪陵开展自动驾驶、智能网联车辆、设备研发测试。加快智能网联汽车数据中心、自动驾驶场景库、运营平台建设,推动网络通信等技术与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深度融合,大力开展自动驾驶示范应用。

着力发展机器人产业。充分依托涪陵工业基础,积极引进工业机器人企业,大力发展搬运、焊接、抛光、喷涂等工业机器人。围绕智能家居、教育、医疗康复、商业旅游等市场,加快发展家政机器人、教育机器人、手术机器人和养老康复机器人等智能服务机器人产业。引导仓兴达等企业产品转型升级,突破工业机器人微电机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提升关键零部件的本地化配套能力。


   (二)培育发展新兴数字产业

加快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产业。依托涪陵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延伸产业链条,围绕数据感知、传输、存储、安全、管理、统计、分析、挖掘等全流程,积极发展大数据有关硬件、软件、终端、内容与服务产业,打造完善的大数据产业链。依托区内龙头企业建设智能制造云计算服务平台,加快工业互联网服务产品及智能互联产品、智能制造使能工具与系统的研发。

加速发展区块链产业。加快引进区块链开发、交易等环节龙头企业,培育1—2家高成长性特色企业,建立健全区块链全产业链条。推动重庆数资区块链技术研究院与区内龙头企业共建区块链创新实验室,在大健康、新材料等领域率先应用区块链技术,打造区块链应用示范体系。加大公共服务领域开放力度,积极拓展“区块链+”在智慧医疗、农产品溯源、智慧健康、金融科技、社会信用、电子政务、知识产权等场景应用,提升区块链应用质量和水平。

着力发展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面向涪陵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加快工业设计、过程控制、业务管理等工业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研发,推动制造业工业软件综合集成应用,全力支撑涪陵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鼓励制造企业、软件企业联合成立细分行业工业软件联盟,加强工业软件联合开发和推广应用,提升软件技术在涪陵区各行业各领域的融合应用水平。

加快发展数字文创。鼓励企业挖掘历史底蕴、文化内涵,围绕枳巴文化、白鹤梁题刻文化、理学文化、榨菜文化等创作高品质数字文化IP精品,打造涪陵特色文化网络名片。依托区内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加大数字文创企业引进和培育,重点发展手游、电子竞技、线上直播、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等数字技术产品。加强与国内知名网游企业合作,定期举办电竞比赛,引进知名竞技战队及配套企业,构建比赛、交易、直播、培训等为一体的电竞产业生态圈,打造全市重要的游戏与电竞产业基地。

鼓励发展微经济新业态。依托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园,引进一批有影响力的直播平台、网络大V,强化播出内容审核和诚信评价,推动5G等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数字直播中的应用,大力发展电商直播、泛娱乐直播等直播经济。推动云上创新周、云上软博会等新形势下“展会+直播”模式发展。依托环长江师范学院创新创业生态圈、互爱科技孵化器、金渠孵化器等平台载体,大力开展微创新、微应用、微产品、微电影等万众创新。


   (三)推动工业智能化发展

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广泛开展“数字化装备普及”行动,实施“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推进生产制造系统的智能化、柔性化改造。加快部署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制造执行系统(MES)、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软件配置管理(SCM)等系统,加快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积极培育“互联网+”协同制造示范企业。引导太极集团、榨菜集团、华峰集团等龙头企业建立基于工业大数据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搭建行业级或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引领带动全区制造企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加快发展智能建造。持续完善智慧小区、智慧工地等建设评价标准,推动建筑业实施标准化生产、信息化管理、智慧化施工。依托恒昇大业、中科建设等企业,加快工程总承包模式(EPC)项目管理平台建设,推广全过程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建设BIM项目管理平台和数据中心,推动勘察、设计、生产、施工、验收等各环节数据有效传递和实时共享。在临港经济区打造智能建造产业园,吸引系统集成企业、软件开发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设计企业、施工企业等落户,开展数据运营增值和行业应用,着力发展建筑业大数据。

加快培育制造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本地龙头企业裂变其专业技术优势,组建信息技术服务部门或企业,面向行业内企业提供数字化设计与虚拟仿真、检验检测认证等服务,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鼓励制造企业开展“跨企业—跨行业—跨地区”数据资源管理和共享,推动制造企业的设计协同、生产协同、供应链协同,大力发展网络化协同制造。搭建工业电子商务平台、个性化定制平台,探索基于消费者定制(C2B)、反向定制(C2M)的制造新模式,推动制造企业从生产者主导向消费者主导转型。引导全区制造企业加大3D打印、工业机器人、模块化智能定制终端等数字技术及产品应用,提升企业柔性化生产能力。


   (四)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

推动农业生产智慧化。利用大数据分析土地资源、农业生物资源、生产资料,构建农业资源环境实时监测、分析、预警大数据应用服务,对土壤、作物环境进行全面监测、及时预警和精准管理。建设天空地一体化智慧农业监测体系,积极构建全区农业产业数字地图,精准指导全区智慧农业生产发展。

促进农业经营网络化。集成应用电子标签、条码、区块链等农产品追溯技术,推动农产品质量跟踪、溯源和可视数字化管理。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持续推进农村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围绕“涪陵榨菜”“涪陵黑猪”“涪陵白茶”等特色农(副)产品的线上交易,建设国家级、区域性专业农(副)产品交易大数据平台。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开展农业农村数据资源采集、开发和利用,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


   (五)加快服务业数字化提升

数字化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市级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在涪陵的落地应用,以智能化手段推动城市公交、高铁、高速、水运无缝对接,大力发展“铁公水”多式联运。依托涪陵综保区,创新跨境电商监管服务模式,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互联网金融体系中的应用,探索发展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等新业态。

数字化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推动中央商务区、高铁片区、高笋塘、南门山等商圈智能化改造,建设智慧商圈可视化管理平台,加快免费上网系统、商圈互动系统、基于位置的服务系统、智能停车系统等系统建设及应用。加强与国内旅游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社交平台、电商平台的合作对接,围绕武陵山大裂谷、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等景区景点建设全区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推动旅游管理、信息服务、宣传、营销等智慧化发展。积极开展会展大数据综合应用分析,推动会展经济智慧化发展。

六、加治理数字化,提升政府和社会数字化水平

   (一)加快推动政府管理智能化

智慧政务。拓展全区电子政务外网覆盖范围,持续深化“渝快办”政务服务平台应用。推进智慧政务线下窗口建设,以企业证照和公民身份证号码为唯一索引,开展多业务综合受理服务。加快政务服务自助终端建设,整合公安、人力社保、市场监管等部门服务资源,集中提供办事预约、自助办理、信息查询、服务评价等服务。

智慧城管。建立涪陵城市管理数据资源目录服务体系,优化完善城市管理数据库,统筹推进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以及智慧市政、智慧环卫、智慧园林、智慧执法等业务应用系统建设。网格化城市管理,构建区、街、居三级城市运行应用体系,推动城市管理、应急指挥、综合执法等领域的“精准定位”和“一网统管”。

智慧监管。依托全市信用联动监管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完善全区企业信用联动监管机制,提升事前信用评估准确度。加大数字舆情网络建设,建立统一协调的全区网络舆情监测和汇集中心,加强突发公共事件网上重要舆情和敏感信息的收集和研判,建立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及应对机制。

   (二)加快推动城市治理智慧化

智慧交通。依托华为“交通云”平台,加快推进城市交通数据的归集与治理,建设城市综合交通运行协调中心,面向公众提供道路通行状况、公共交通信息、停车诱导、共享出行等一体化动态交通信息服务。以窄带物联网(NB-IoT)、增强机器类通信(eMTC)、射屏识别技术(RFID)等物联网技术应用为重点,加快推进全区停车场、公交站牌等交通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升级改造。

智慧应急。打造信息共享、相互推送、快速反应、联勤联动的应急指挥中心,建设职责匹配的事件协调处置流程,提升突发事件响应速度和处置效率。建立全区城市安全隐患数字地图,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大对港口、车站、产业园等重点区域的实时监控和预警,强化应急预案、应急响应机制建设及应急演练,全面提升监测预警能力、高效执法能力和协调处置能力。

智慧警务。打造智能警务服务站,推进智慧警务与实战警务深度融合,实现居民身份证遗失补领、公安信访预受理及资料上传、养犬申请、车辆及驾驶员信息查询等多种警务服务。深化雪亮工程建设,推动“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与联网应用。完善公安指挥中心建设,加大对维稳、反恐、打击犯罪、治安防控等信息的综合分析及应用力度。

   (三)加快推进民生服务数字化

智慧医疗。创新“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模式,构建基于5G网络通信的远程医疗协作体系,开展远程问诊、远程会诊等远程医疗服务。以人口家庭、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信息为基础,构建统一的基础资源数据库,推动医疗机构间居民健康信息、医学影像、用药记录等信息网络化共享。围绕公共卫生、慢性病管理、健康咨询等,搭建医养健康智慧服务体系,探索人工智能医疗应用服务,实现未病先知、已病防变。

智慧教育。依托全区教育信息化“云—网—端”综合服务体系,深化“涪陵教育云”公共服务平台在各相关学校、培训机构的应用。加大智慧校园建设,推进微课堂、共享图书馆、虚拟教室等智能应用在学校的应用。通过网络联校、网络课堂、名师课堂、远程同步智能课堂等数字化渠道,实现国内外名校与区内学校结对帮扶,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智慧社区。整合人、地、物、事、组织、房屋、民情等数据资源,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打造一体化智慧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升全区社区治理能力和社区管理现代化水平。推动小区智能安防、流动人员管理、停车服务、邮件快件存放等领域的智慧化应用,并与社区管理、基层治理相关平台实现对接和互动。

七、加快技术创新,增强数字经济内生发展动力

   (一)加大数字经济技术创新

加大数字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加强工业软件支撑能力建设,重点突破计算机辅助类(CAX)软件、基于数据驱动的三维设计与建模软件等设计、工艺仿真软件,高安全高可信的嵌入式实时工业操作系统等业务管理软件。支持装备制造商研制具有自感知、自决策、自执行功能的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检测装配、物流仓储等智能制造装备。加快面向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跨媒体感知、自主无人智能等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和关键理论研究,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对实体经济的“赋智”作用。

加快推进科技研发平台建设。鼓励太极集团、榨菜集团、华兰生物、华晨鑫源、建峰集团、中科建设等龙头企业积极对接医药生物技术、智能网联汽车、能源页岩气、智能建造等领域国家级科研机构,联合打造市级及以上技术研发平台。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在涪陵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高端科技研发平台。鼓励龙头企业打造产业链级科技研发平台,推动上下游协同研发,引导区内有条件的数字经济企业加强与集团总部的研发合作,争取集团公司研发中心落户涪陵或在涪陵设立研发分中心。

加快推进科技服务平台建设。面向行业技术创新需求,汇聚数据分析与存储、制造工艺管理、研发仿真设计、企业运营管理等服务资源,培育一批专业化、社会化、网络化的示范性科技服务平台。加大与重庆市科协科技服务中心、成都科技服务业协会等科技服务平台合作对接,共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优化配置各领域的科技创新资源,促进企业科技创新成果交易,实现“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新兴产业”全链条发展。


   (二)加大数字经济创新创业

加快打造环长江师范学院创新生态圈。依托涪陵高新区,打造长江师范学院、工贸职院、职教中心、医药卫生学校、第二交通技工学校五校联动的创新生态圈,围绕大数据、机器人、数字内容等数字产业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和协同创新,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新要素资源聚集。依托现有孵化平台、科技服务平台等载体,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之间创新资源要素自由畅通流动,提升内部外部、线上线下、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水平。

加大数字经济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持续深化创业黑马、金渠、互爱科技等数字经济创新创业平台建设,重点围绕数字游戏、网络直播、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举办双创活动,孵化培育数字经济创新企业。加快引进数字经济领域创新创业孵化器,集聚优质资源,面向区内初创企业开展产业链对接、研发平台共享、金融支持、营销渠道协同等深层次孵化服务。加大数字经济领域国家级、市级众创空间建设,为小微企业、个人创业者提供产品营销、创业就业培训、投融资对接、创业项目孵化等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

积极开展数字经济创新创业活动。依托区内高校、龙头企业、众创空间、行业组织、产业联盟,联合开展加强数字经济创新创业培训、成果展示、项目路演等创新创业活动。依托金渠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互爱科技产业园、清华启迪孵化器,加快汇聚全国创新创业要素资源,大力开展数字经济创新创业活动。依托长江师院“元素E家”、工贸职院福临创业谷、多邦、涪陵“新车间”等众创空间,举办机器人设计大赛、游戏小程序开发大赛等创新创业赛事活动。支持优质双创项目参加“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国软件杯双创大赛”等国家级赛事活动,推动涪陵数字经济创新创业走向全国。

   (三)加大数字经济人才供给

加快大数据智能化职业院校建设。聚焦全区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发展,主动对接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资源,务实开展大数据智能化相关合作,共同建设大数据智能化院校,争取国内知名高校与涪陵共同设立大数据智能化院校。加快引入华为信息与通信技术(ICT)学院,提高5G、云计算、大数据、AI等数字经济专业性人才的本地化供给。

优化数字经济类学科专业布局。建立健全区内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积极开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物流电商、生物信息等相关专业,加大数字经济人才的本地化培养。支持区内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发展规划及特色学科优势,对标一流高校、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标准,结合涪陵发展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优化完善数字经济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提升数字经济人才培养效果。

加大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积极探索融合型人才联合培养制度,构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联动的人才需求对接和定向培养机制,共同建设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联合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积极对接重庆数字经济产教融合人才发展联盟、重庆市校企融合协会等产教融合机构,全方位开展产业人才引进、人才梯队建设培养与服务等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发展。积极推广CloudX云智能学院“青云计划”等课程教学模式,强化数字经济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

八、扩大开放合作,提升数字经济对外合作能级

   (一)融入成渝地区“数字”双城经济圈建设

推动数字产业协同发展。联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主要城市采取联合组建、共同投资、相互持股等方式集中力量引进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后劲足、带动效应显著的数字经济龙头企业,联合推进数字经济领域大型国有企业落户双城经济圈。联手建设一批数字经济孵化器、众创空间,培育一批前沿领域高成长创新企业、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团队,切实降低企业税费、融资成本、交易成本等制度性交易成本,推动企业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有序聚集。

强化数字科技创新合作。融入成渝地区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及创新合作中心,打造区域技术转移协作网络,促进区域创新一体化发展。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数学等重点领域集中布局培育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端研发平台。建立健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机制,推动成渝地区科技资源综合有效利用。加大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合作,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壮大涪陵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数字经济人才队伍。


   (二)推动“一区两群”数字经济协调发展

积极承接中心城区数字产业外溢。牢固树立一盘棋、一体化发展理念,全面深化“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依托涪陵区位和产业优势,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产业园,积极为中心城区提供产业配套,有效承接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经开区等中心城区的数字产业外溢。支持涪陵传统制造业企业与中心城区领先的数字技术企业及服务机构加强合作,促进清洁能源、新材料、食品医药、装备制造等本地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建强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拓展生态链,推动传统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辐射带动“两群”数字经济发展。充分发挥涪陵“一区两群”战略支点城市定位,加快推进以铁公水多式联运为特色的智能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智慧物流、绿色物流,辐射带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智慧物流、跨境电子商务、智慧旅游等产业发展。


   (三)深化与发达省市数字经济全方位合作

加大与发达省市数字产业化合作。以涪陵数字产业重点园区为载体,以“芯屏器核网”数字产业发展为重点,强化以商招商,积极承接发达省市产业转移,着力打造全市智能产业新高地。积极与发达省市联动“云联数算用”五大要素集群,集聚创新企业和创新资源,加速培育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软件及信息服务等数字产业集群。

加大与发达省市产业数字化合作。以涪陵清洁能源、新材料、食品医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支柱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发展为出发点,加大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及平台引进力度,建设一批跨行业、跨地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共建新技术新产品测试床、实验验证平台等工业互联网试验验证平台,加快推进涪陵工业互联网建设及应用。

九、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全区数字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区数字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研究制定数字经济发展重大政策,强化重大事项、重点任务的统一调度。组织实施数字经济发展系列行动计划,建立考核、督导、评估机制,结合各相关部门实际情况,细化工作任务和推进计划,做好统筹推进、跟踪监测,确保全区数字经济重大工程的有序开展。加强对相关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和评估工作,定期发布监测分析及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评估报告,共同推动规划顺利实施。

   (二)强化资金保障

统筹全区经济发展各类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国家、重庆市重大专项资金支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支点作用,引导天使、创业、风险、私募等投资基金加速向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领域集聚,加大对全区数字经济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银行、担保、小额贷款等金融机构创新融资方式,开发信息科技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产品和服务,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积极推动全区符合条件的数字经济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有效拓展企业融资渠道。主动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和创业投资企业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股权激励等税收优惠政策,对大数据、物联网、信息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重大项目按照“一企一策”的方式给予精准化帮扶。

   (三)加大人才引培

瞄准涪陵数字经济重点发展方向,建立数字人才需求目录和数据库,集中引进一批数字经济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技术领军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探索多元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建立跨界人才联合培养制度,强化与知名高校的合作,联合数字经济领域的龙头企业共同在涪陵建设数字经济实习实训基地。加大大数据智能化职业院校建设,积极培育数字经济发展所需的创新人才。针对全区在职人员开展在职培训,加大对高层管理人员对数字思维的培训教育,提升全社会的数字素养。优化科技人员股权和分红激励办法,努力在住房、科研经费、个人所得税等方面给予支持,在居留与出入境、子女入学、医疗保险等方面做好服务。

(四)做好招商引资

以“科创+产业”为导向,立足涪陵数字经济发展方向,瞄准世界知名、国内一流大型软件、互联网、电子信息制造等企业,展开定点靶向招商,通过以商招商、强链招商、补链招商,提升涪陵在数字经济价值链、供应链和产业链中的地位。建立涪陵数字经济优质企业“白名单”制度,精准施策,做大做强骨干企业。着眼细分领域,大力培育“小巨人”“隐形冠军”“单项冠军”“独角兽”等企业,推动数字经济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打造一批数字经济领军型企业。鼓励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培育、催生和发展“双创”型数字经济企业,对获得国家级、市级“双创”试点示范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和货币奖励。

   (五)创新监管服务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行政审批事项,降低数字经济新业态企业设立门槛。深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包容审慎监管机制,激发数字经济市场主体创新活力。支持第三方服务机构提升面向数字经济的专业服务能力,推动基础电信网络提速降费,降低资费水平,降低中小企业互联网专线接入资费水平。促进政府监管和平台企业管理系统互联、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压实网络平台治理企业主体责任,积极调动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平台治理,探索政府、平台企业、社会公众多元协同监管模式。


分享文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