撂荒地平整后,村民在播种晚熟玉米
耕地是农业发展之源、农民安身立命之本,是保障粮食安全的生命线。为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涪陵区统筹利用撂荒地,唤醒沉睡的耕地资源,把撂荒地变为“良田”,确保应种尽种。撂荒地迎来新生、种植大户迎来发展新机遇……复耕复种热潮在涪陵乡村不断上演。
种植大户流转撂荒地
将其变为“致富田”
3月29日,记者跟随涪陵区农业农村委工作人员来到新妙镇平政村三组,一块块耕地井然有序,放眼望去都是良田。
“5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草比人高。”种植大户张小锋指着这一大片耕地说。
新妙镇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许多村民选择进城务工,劳务成为当地村民致富的主要抓手。平政村的村民也不例外,年轻村民走出村庄,学技术、变身份。新的职业,让进城村民无暇顾及乡下承包的责任地,老一代村民大多年高体弱,难以下地耕种,不少耕地因多年不耕,已成为撂荒地。
张小锋,涪陵区百胜镇人,农业种植大户。经过多方考察,张小锋发现平政村的土地很适合种植粮食作物。在新妙镇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下,去年10月张小锋在平政村三组流转了200亩撂荒地,通过平整土地后种植晚熟玉米等粮食作物,将“沉睡”的土地唤醒。
“这200亩撂荒地已经全部平整了,这两天正在种植晚熟玉米。”看着眼前土地的变化,张小锋脸上挂满了笑容。
“以前这里就是一片荒地,现在变成了良田。我们也可以在这里务工,不仅能找钱补贴家用还能就近照顾家庭,真是两全其美。”正在地里忙碌的村民王小琴笑呵呵地说。王小琴和其他30名村民一样,是张小锋聘请的工人,这些天大伙儿都忙着播种晚熟玉米。
如今,张小锋流转的200亩撂荒地里一派繁忙劳作景象。这只是涪陵区全面铺开撂荒地复耕复种的一个缩影。
多举措整治利用
分类盘活撂荒地
在涪陵,几乎所有乡镇都存在耕地撂荒现象,撂荒地已成为当地政府的一块“心病”。近年来,涪陵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结合粮食安全考核工作,把解决耕地撂荒问题作为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措施,严格落实“区、乡、村、社”四级责任,因地制宜采取业主承包、种植大户流转、代耕代种、耕地宜机化整治、鼓励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等一系列措施,在有效遏制耕地撂荒的同时,对已撂荒耕地进行分类盘活利用。
“各级政府和各级部门的重视,更加坚定了我流转撂荒地的信心和决心。”张小锋表示,他计划用三年时间,在平政村流转撂荒地1000亩,发展粮食作物,真正将撂荒地利用起来,发挥其经济效益,同时也让更多附近村民就近就业,增加村民收入。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全区撂荒地的全面排查,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为调查范围,对辖区内撂荒一年以上的耕地开展全面排查,以村(社区)为单位建立工作台账,标识每一块撂荒耕地的承包户、位置、面积、类型等信息,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块。”涪陵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开展全面排查的同时,还将进行整治利用,做到边排查边整治边利用,逐户逐地块认真分析研究撂荒耕地的撂荒类型及撂荒原因,制定统筹利用撂荒地具体方案,做到一户一策、一地一策。对于零星分散的撂荒地将动员在家农户代耕代种;对于成片撂荒地将动员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村或组集体经济组织等开展复耕复种;对10亩以上集中连片的撂荒地落实包片责任制,挂图作战,引导复耕复种;对浅丘耕作条件较好的撂荒地,将积极组织动员种植户利用春耕有利时机,及时开展复耕复种,优先用于粮食、油料、蔬菜等生产,增加多样化产品供给;对设施条件较差,需要工程性措施进行整治的,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宜机化改造范围,配套完善灌排水、输配电、田间道路、农田防护等基础设施;对确实不适宜耕种的撂荒地,可按有关政策规定和规划要求作为设施农业用地等,多措并举全面整治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健康发展,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记者 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