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  门
街  镇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涪陵要闻
涪陵推进“五大”振兴 走出乡村振兴创新之路
日期:2022-04-15
字 号:

江北街道二渡村菜农在晾晒青菜头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阔步新征程,涪陵区把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出了一条具有涪陵特色的乡村振兴创新之路。

突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持续推进农业接二连三

2021年榨菜博览会期间,“世界榨菜之乡”航拍短视频成热搜。作为涪陵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核心区、涪陵榨菜原料——青菜头的主产地,涪陵区江北街道二渡村成为“网红”打卡地。二渡村的走红,也为该村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带动了餐饮、住宿等服务产业的发展。

作为全市首批20个乡村振兴示范镇村之一的二渡村,该村突出榨菜产业发展,依托村辖区内的涪陵榨菜集团和渝东南农科院,乘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实现了榨菜产业“科工农一体化”和“农旅”“产村”的深度融合。

二渡村的成功,只是涪陵区突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多年来,涪陵区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一方面稳住“粮菜肉”三大重要农产品基本盘,确保稳产保供。2021年全区粮食产量达44.86万吨、创近20年新高,基本实现自足;出栏生猪68万头、同比增长12.55%;蔬菜产量达到83.5万吨、同比增长8.41%。另一方面则是以榨菜、中药材为主的“2+X”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持续壮大。获批建设以涪陵为主导的“长江上游榨菜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21年实现榨菜产业总产值130亿元;中药材种植基地总面积达到9.36万亩,其中金荞麦、前胡、紫苏、厚朴等4个单品规模全市第一。

如果说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基础,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是涪陵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那延伸产业链,持续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则是涪陵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又一举措。

2021年,全区区级以上农业重点龙头企业达到63家,其中市级32家、国家级5家。培育农产品加工规上重点企业82户,2021年全区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349.94亿元、位居全市第二。培育农产品电商平台、站点700余个,建立“区、乡、村”三级电商服务物流配送体系,2021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4.48亿元、增26.2%。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年乡村游客量超1200万人次。实施农业品牌建设工程,累计培育涉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7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2件,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个、重庆名牌农产品29个,“涪陵青菜头”“涪陵榨菜”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累计授权使用全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巴味渝珍”23个。

今年3月1日,全区青菜头收购加工全面结束,收砍面积73.08万亩、较上年增长0.2%,总产量176.7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10.09%,其中外运鲜销55万余吨、收购加工120万吨。青菜头外运鲜销均价1500元/吨,加工收购均价750元/吨,全区青菜头种植纯收入超15亿元,拉动全区农民人均种植收入2373.6元。

优化盘活好土地配置

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涪陵区大顺镇新兴村,自然风光优美,生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68%;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富集,坐拥李蔚如故里、周煌墓、天宝大寨以及天宝寺等名胜古迹。然而,守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乡亲们却一度过着贫困的日子。2014年该村贫困发生率高达14.14%,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5250元;村集体经济无经营收益,且外债累计高达20余万元,大量宅基地闲置、大片耕地撂荒。

为挖穷根、摘穷帽,新兴村探索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3+3+3”(即“三套机制”协同,打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渠道;“三种模式”并举,培育闲置宅基地套餐开发动能;“三方利益”兼顾,构建收益分配和利益联结体)经营模式,2020年全村实现整体脱贫,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00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74.3万元,实现了集体增收与农民致富“双推进”、基础建设与乡村风貌“双提升”。新兴村,也由一个穷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脱贫致富村、乡村振兴明星村,该村盘活闲置宅基地农房“三变”改革成为全市“三变”改革的亮点。

近年来,涪陵区坚持把农业农村改革作为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坚持以规划为引领,优化土地配置,促进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完成国家土地经营权入股农业产业化经营改革试点任务并有效推广。落实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高质量完成了21万余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完善家庭承包合同面积154.04万亩,适度规模经营面积67.41万亩、规模经营集中度45.15%。如期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并顺利通过国家验收,确认集体资产44.11亿元。实施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区推进试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达1195个、1289家。“三变”改革试点扩大到87个村、占全区涉农村(社区)的24%,特别是创新探索的“一个保护价、两份保证金、一条利益链”榨菜产业“三变”改革利益联结机制成为“产业带贫惠贫全国典型经验”。全面消除“空壳村”,全区369个涉农村(社区)实现经营收入6794.34万元,村均实现经营收入18.41万元。

坚持多措并举多条腿走路

助力乡村振兴实现新提升

涪陵区坚持把乡村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撑,走好乡村人才培育和引进“两条路”。2018年以来,招募“三支一扶”大学生11名,为乡镇引进各类人才436人;为全区303个行政村持续优选回引农村本土人才330名、储备后备干部859名;建成农民工返乡创业园2个、创业孵化基地1个,累计建成就业扶贫车间15个、吸纳就业400余人;改善农村薄弱幼儿园5所,建成乡村少年宫14所、留守儿童成长家园422个。

坚持把推动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灵魂”,下好文化传承和精神激励“两步棋”。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完善,乡村文化遗址保护与展示加快推进。逐步形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特色阵地四级架构的“1+27+425+N”文明实践体系,成功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区、乡镇街道、村(社区)阵地三级全覆盖。2021年,全区共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宣传活动和“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1000余场,有效开展“梦想课堂”活动1000余节、“家风润万家”活动150场,获评“重庆好人”农村道德典型2人。

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坚强堡垒,高质量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两委”班子结构不断优化,村(社区)书记、主任“一肩挑”比例达99.06%;高位推进乡村善治,坚持党建引领,坚持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在江北街道二渡村等10个村开展乡村治理积分制试点。深入推进“枫桥经验”重庆实践,建设法治乡村和平安乡村,综治视频会议系统实现行政村全覆盖,“雪亮工程”示范项目顺利通过中央验收评估。

“下一步,我们将着力稳住农业基本盘,进一步压实‘三农’工作责任,夯实‘稳中求胜’基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为涪陵加快建设‘三高地三示范区’提供强力支撑。”涪陵区农业农村委主任代富荣表示。记者  夏林  黄河

分享文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