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白涛新材料科技城
2022年7月7日,中国500强企业、国内新材料行业领军企业华峰集团与重庆市涪陵区签署重庆华峰新材料产业园战略合作协议和华峰重庆低碳研究院项目合作协议。该产业园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己二酸和氨纶生产基地。在前期高质量发展基础上,华峰集团将在涪陵新增投资287亿元打造新材料一体化项目,助推该产业园建成千亿级。
长期以国有企业强著称的重庆市工业大区涪陵区,近年来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推进科技创新,不断提升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让民营企业纷纷崛起、腾飞。全区大中小民营企业梯次发展格局逐步形成,现有5家百亿级企业中民营企业占了4家,2021年涪陵区6家企业上榜“重庆民营企业100强”,其中一家连续三年蝉联榜首。各种“专精特新”、单项冠军、“小巨人”企业也不断涌现。
引得进
“懂你”招商促使民企跨出投资关键一步
位于涪陵高新区的重庆攀华板材有限公司智能化热轧车间,几乎看不到人工操作,机器轰鸣声中,不断涌现一根根轧制完毕的钢材。
2008年至2009年,攀华集团万达薄板项目成功落户涪陵,成为当时重庆十大项目之一,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涪陵区委、区政府及涪陵高新区领导多次从涪陵往返江苏张家港,想尽一切办法解决企业的诉求,包括协调用电和用气等。攀华集团董事长李兴华被涪陵区的营商环境和领导的真诚所感动,在多地抛出橄榄枝的情况下,最终决定项目落地涪陵。11年后,李兴华又决定追加投资,成立重庆攀华板材有限公司,于2021年10月上马450万吨1580mm智能化热轧项目。施工人员紧缺、需要充足稳定的水电气等要素保障、开工原材料进口需要快速无障碍通关……一个个难题都在涪陵各方努力下很快得到解决。虽受新冠疫情的冲击,但该项目只用了9个月就建成投产,创造了“涪陵速度”,让李兴华觉得“简直不可思议”!中国自动化协会电气自动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国林表示,该项目创造了当时国内外热轧项目建设时间最短记录。该项目可实现年产值200亿元以上,年进出口额20亿美元,为实现“世界薄板之王”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2021年,重庆攀华板材有限公司实现产值211.57亿元,同比增长327.4%;2022年1~5月实现产值122.95亿元,同比增长16.9%。攀华集团决定以在涪陵的万达薄板、攀华板材两家百亿级企业为主体,投资30亿美元在菲律宾建设综合性钢厂。
近年来,涪陵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首先围绕“引得进”,抓好顶层设计,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工业园区、中小企业集聚区、科技孵化园等载体,改善基础设施,建立产业基金,出台优惠政策,坚持“懂你招商”,以企业需求为服务导向,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在解决具体困难上下功夫,促企业跨出投资关键一步。
企业在落地时遇到“绊脚石”?坚决扫清!涪陵区根据企业在资金、市场、要素等方面的痛点和迫切需求,针对性提供优化方案,促项目落地。为互爱科技孵化园提供免费办公场地,培育推动互爱科技区块链技术应用到涪陵黑猪养殖溯源、涪陵榨菜品牌保护等方面;针对蓬威石化技改项目64米长、725吨重的大型设备运输,协调港航、交警、路政等职能部门,保障了我国西南地区内河使用浮吊最多、协调难度最大,吊装工件单体最重、尺寸最大的水上吊装作业。
企业想得到上级支持?积极争取!该区积极协同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等部门就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项目争取政策支持。通过协调,万凯集团得以在涪陵龙头港建设原料和成品仓库,物流成本大幅降低;通过协调,万丰奥威的产品进入长安汽车配套供应商体系,万丰铝合金汽车轮毂订单问题顺利解决;通过协调,创业黑马、百行智能、忽米工业互联网等高质量科创企业纷纷在涪陵落地。
稳得住
“服到位、零距离”送上民企扎根涪陵“定心丸”
企业引进来了,还要能留下、稳住。涪陵区写好服务民营企业“后半篇文章”,努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精心打造放心投资、安心经营、舒心生活的“营商高地”。
涪陵区委书记王志杰在多个场合表示,涪陵将始终秉持“企业无小事”理念,持续叫响做亮涪陵“服到位、零距离”营商环境品牌,让广大民营企业家安心经营、专心发展、全心创新;将全力以赴惠企、援企、稳企、安企,精准落实助企纾困各项政策措施,改善营商环境,推动形成大中小企业梯次发展格局。涪陵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刘忠指出:要优化政务服务,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更好地为企业松绑减负、清障搭台。对于合法合规经营的企业和企业家,怎么重视都不为过、怎么支持也不算错。
近年来,涪陵始终以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坚持“企业有呼、我有所应,企业有需、我有所为”,以优质的服务推动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开展全区落实稳企惠企政策集中攻坚行动,集中梳理编制各领域惠企政策,将“政策大礼包”送进企业、送进园区;建立区级领导干部联系服务30家重点企业、37个重点项目、68个商(协)会制度机制;运行非公有制经济联席会议、民营企业家沙龙活动、双月座谈会、暑期谈心会等制度机制,区委书记、区长等区领导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常态化开展“百名领导联系企业、百个科室对接企业、百项涉企问题得以化解”的“三百”行动,项目化、销账式为企业化解具体问题;建立政法机关“点对点”式组团联系机制,10支政法服务队(每个团队由1名法官、一名检察官、一名警官、一名律师组成)点对点定期服务全区100户重点企业,以优质司法服务保障企业健康发展。
涪陵区已实现联系企业制度化、服务企业常态化、帮扶企业专项化。企业服务专员制度便是涪陵区服务企业常态化的一项创新举措,让企业诉求解决效率低等问题迎刃而解。在涪陵临港经济区、白涛新材料科技城、涪陵综合保税区、各乡镇街道安排招商干部作为企业的服务专员;在涪陵高新区,全体干部“变身”企业服务专员,制定“全覆盖、全方位、全天候”服务标准,将企业评价与专员评先评优、提拔任用挂钩。“有困难,找专员”。企业遇到问题,只需打一个电话,就有专员上门提供“保姆式服务”。
“我们公司在艰难的环境下生存下来了,离不开金专员的帮助。”重庆深华科技有限公司行政经理杨静感激地说。以生产电容式触摸液晶平板显示器为主的该公司于2019年9月投产,2020年2月起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停工停产3个月。涪陵高新区管委会的企业服务专员金滟迪立即带着自己梳理出的惠企政策进企业走访,主动帮助申请惠企政策和寻找市场。2020年为企业减免40万元社保费,2021年4月为企业成功申请到20万元的设备补贴,解了燃眉之急。企业于2021年9月实现扭亏为盈。
而今的涪陵区,以优质高效服务保障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共识。“服到位、零距离”营商环境品牌已成为涪陵的一块金字招牌,也成为民营企业扎根涪陵的“定心丸”。华峰化工、万达薄板、万凯新材料……一家家响当当的企业落户涪陵后,纷纷又在涪陵追加投资、扩能扩产。
“涪陵,幸福来临的地方!”攀华集团董事长李兴华发出的感慨,代表了在涪陵投资兴业的民营企业家们的由衷赞誉。
发展好
科技创新成为民企高质量发展“硬核”
2022年6月28日,一场别具特色的民企科创峰会在涪陵成功举办。本次峰会以科技创新为主题,吸引众多优秀民营企业家参与峰会“论剑”,展现出涪陵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昂扬姿态。
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是保障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硬核”。涪陵区围绕科技创新主题,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企业家的主角作用、企业员工的主人作用,强力推动企业全面创新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
涪陵区把优化创新生态作为主任务,把大数据智能化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方向,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行动,从机器换人、企业上云、工业互联网创新升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企业两化融合贯标、培育扶持、认定扶持、提档升级扶持等方面制定14条扶持政策,每年区财政拿出2000万元予以补助。截至2021年底,全区培育入库民营高新技术企业98家、科技型企业1037家,创建(组建)实验室、研发机构62家;规上工业企业286户;目前涪陵区已建成数字化工厂7家、智能化车间32个。涪陵区为重庆市血液制品链主企业华兰生物工程重庆有限公司量身定做“三步走”智能化改造方案,搭建信息平台,实现透明生产,建立原材料追踪系统,分步将企业的难题逐个破解,不良品率大大降低,生产数据实时性能提高60%以上。
同时,涪陵区启动“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行动。区经济信息委多次到企业实地走访摸排,对申报企业进行“点对点”辅导,仔细比对申报条件找差距、补短板,完善资料,提高申报成功率。截至2022年6月,涪陵民营企业中有“专精特新”企业77户,其中工信部“小巨人”企业1户。
顺应时代趋势抓创新。涪陵区民企勇当创新的主力军,努力攻克更多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不断优化品种结构,提高设计、工艺、装备、能效等水平,持续增强市场竞争力。
重庆华峰落户涪陵11年来,一直坚持“科创+”“绿色+”“智造+”,率先攻克己二腈“卡脖子”技术,采用专有技术成功建成10万吨己二胺/己二腈生产装置,填补国内空白,荣获2021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国家授权专利60余项,荣获省部级科技奖6项;累计建成并拥有年产100万吨己二酸、20万吨环己酮、16万吨差别化氨纶、20万吨聚氨酯树脂、20万吨铝热传输复合材料、5万吨尼龙66切片生产能力;拥有2家国家级绿色工厂、2个国家单项冠军产品,以及重庆市2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和2个名牌产品。2021年,重庆华峰实现产值278亿元,同比增长80.29%,出口创汇20亿元,同比增长112%。预计2022年重庆华峰工业产值将突破350亿元。重庆华峰还将新增投资100亿元,建设新材料一体化项目,做强做大以页岩气为原料的产业链,重庆华峰新材料产业园有望在数年内建成千亿级。
聚焦主业抓创新。涪陵民企争当“专精特新”、单项冠军、“小巨人”、领军和“链主”企业。
2021年,重庆首键药用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完成产值3.7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就达到1695.43万元。公司成功研发出“超薄型口服液瓶用易刺封盖”,解决了长期困扰口服液瓶用铝盖用吸管难以刺穿的难题,并以涂层工艺用材替代电镀阳极氧化工艺,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口服液瓶用易刺铝盖被评为2011年高新技术产品,受到了太极集团、北京科兴、扬子江集团、广药集团等众多大型制药企业的青睐,现有客户300余家。公司坚持走数字化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在涪陵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与涪陵华为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合作,共同打造药包材离散型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公司对生产线进行了智能化改造,引入SCADA数据采集,通过二维码将人、机、料、法、环等实物资源转化为数字资源,利用华为云计算进行数据分析和模拟运算,完成对实际生产运营的管控,在数据中心可适时显示出生产过程数据和资源汇总材料,解决了数据链的不完整性,产品生产全过程可溯源追踪。通过智能排产,生产指令直接下到机台,提高了设备利用率,订单交付率达100%。去年一次性通过北京科兴、河南远大、辽宁新高等疫苗生产企业的审计,为公司开启高端市场奠定了良好基础。
协同协作抓创新。涪陵民企依托行业优势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创新,做强各类技术创新联盟,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诞生于1994年的重庆美心翼申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起步于摩配制造,移师涪陵后每年技改投入3000万元以上。公司成立80多人的研发团队,与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等学府建立研发合作机制,共获得100多项专利,每年都有5个以上的新专利提交申请。通过科技创新不断“精进”产品质量,公司成为国内精密曲轴产业的领头羊,每年为商用空调巨头艾默生和国内外汽摩企业、新能源车企业等提供1300多万台/套产品,年产值10亿元。
科技创新让更多的涪陵民企和“涪陵造”声名远扬:涪陵华峰己二酸、赛特棕刚玉被工信部评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新铝时代制造了全国第一款新能源汽车电池铝托盘并获得国家专利;华峰化工牵头组建了重庆市化工新材料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科建筑牵头组建了重庆市装配式建筑绿色建造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万达薄板牵头组建了重庆市结构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斯威汽车研发中心获批市级新型高端研发机构;重庆攀华板材有限公司成为重庆市新材料产业联合会会长单位;华兰生物获“知识产权综合保护联系点”授牌……
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涪陵区将继续做优“服到位、零距离”营商环境品牌,努力营造“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推动智慧、创意、技术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成为新的增长引擎,努力壮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 链接
据统计,2021年,涪陵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63.9%,在重庆市民营经济发展成效考核中排名主城都市区第二。2022年上半年,涪陵区民营市场主体总量93817户,占市场主体总量97.4%。新登记民营市场主体7678户,同比增长29.0%,占新登记市场主体总量的98.9%。(摄 何乾健 记者 向安勤 魏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