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的涪陵慧谷湖科创小镇
制造业是涪陵的支柱产业,过去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然而,随着“低端过剩、高端不足”的行业供需矛盾日益增加,涪陵也面临着产业转型的迫切需求,智能、绿色、高端正成为制造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涪陵区紧紧围绕“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这条主线,坚持“科创+”“绿色+”双驱发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数字赋能 智能制造不断提升
华晨鑫源涪陵工厂总装车间
在华晨鑫源涪陵工厂总装车间,关键装备数控化率已经达到了89%。近年来,华晨鑫源公司加大投入,从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工艺着手,不断提升关键设备的智能化程度,目前四大工艺车间关键装备数控化率平均已达88%,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发动机五大车间均实现了半自动化、全自动化生产。
道道全重庆粮油有限责任公司是重庆市级智能工厂,企业从注塑到精炼、罐区、赋码、成品,五个车间、全流程均已实现自动化智能控制、管理,一个生产线上工人越来越少的工厂,产量却在不断提升,当前精炼食用油和包装油年产量均达到20万吨。
华峰氨纶数字化车间
在华峰氨纶公司,企业积极引用“智能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不断升级装备和管理水平,用全自动连续聚合装备完全取代手工添加辅料的间歇聚合装备,自主研发自动化贴纸管机器取代手工贴纸管操作,全自动装箱设备取代人工打包操作,建成行业内第一座智能化立体仓库,机器人智能出入库取代人工搬运等,为行业实现智能制造创造了一个典范。
在涪陵页岩气田大数据信息平台,每天有2.4亿多条数据汇集于此,形成庞大的数据库。涪陵页岩气公司通过完善多个数据分析模块,加快数据处理效率,打造了极具特色的大数据开发利用体系,将数以亿计的数据转化为有效信息,为钻井地质导向、气藏动态管理、气井合理调配产、预防水合物形成、管网输差管理等生产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实现了生产智能化、管理科学化、开发高效化。让数据“说话”,依数据决策,听数据指挥,智慧气田正一步步扮靓中国能源企业。
近年来,涪陵区通过“点线面”结合,实现数字赋能提质增效的企业越来越多。“点”:抓单台设备改造,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推动企业“机器换人”;“线”:抓生产线升级、装备成套自动化数字化生产线;“面”:抓系统集成、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推动老企业跟上步伐,焕发新生。
促进传统产业与大数据、“互联网+”深度融合,涪陵近年来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150个,建成智能工厂14个、数字化车间43个,位居全市区县前列。
自主创新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涪陵高新区的涪陵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园
随着火车汽笛响起,一批产自重庆华峰化工的新材料产品,从涪陵白涛工业园区出发,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到达广西,再通过海运运往意大利、荷兰等欧洲国家。“我们掌握了工业关键原料己二腈的生产技术,产品销往全球各地。”企业负责人表示。
己二腈是生产尼龙66的关键材料,可用于包括帮助汽车实现轻量化等在内的多个领域。以前,我国在己二腈生产领域相对落后。近几年,重庆华峰化工迎难而上,集中一批精干力量自主研发,在国内率先攻克了己二腈“卡脖子”的生产技术。华峰重庆基地的发展壮大,关键是坚持“科创+”,实现自主创新。除了己二腈,己二酸和氨纶也是华峰的主要产品。目前,以重庆华峰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已在涪陵建成全球最大的“己二酸”生产基地,高端合成材料创新要素资源加速汇聚,国际“尼龙城”建设步伐正阔步前行。今年7月,华峰集团再次与涪陵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新增投资287亿元打造新材料一体化项目,推动重庆华峰新材料产业园迈入千亿级大关。
重庆万凯新材料公司食品级PET高分子新材料生产车间
走进万凯新材料产品陈列厅,各式各样的保鲜盒、包装瓶让人目不暇接,这些产品的原料正是由万凯新材料生产的食品级聚酯切片。“依靠技术创新和过硬品质,我们的产品受到市场青睐。”企业负责人介绍,目前公司食品级PET高分子新材料年产能已达120万吨,合作企业包括可口可乐、娃哈哈、农夫山泉、五粮液集团、九阳公司等大企业。
近年来,涪陵以“科创+”为导向,正加快构建由一个涪陵国家高新区、一个白涛新材料科技城、一个慧谷湖科创小镇、8个产业科创基地、N个新型研发机构组成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体系,鼓励企业突破关键技术和关键装备,进一步打通产业链堵点、断点。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涪陵响亮提出了“加快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高地”目标。
今年3月1日,涪陵慧谷科创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是涪陵“1+2+8+N”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体系的重要节点,它的建设将突出“小而强、精而美、特而优”的核心主题,聚力打造科研要素集聚、创新创业活跃、生态环境优美的造梦摇篮和联动区域发展的创新示范。
9月21日,长江师范学院慧谷湖科创实验班在涪陵区正式揭牌,是开辟新工科建设“试验田”的探索之举,将为提高涪陵区域产业竞争力提供人才智力支撑;同日,重庆智能建造研究院授牌暨科创中心开工活动在涪陵举行,项目将结合涪陵区产业基础和优势,通过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等智能科技赋能传统建造行业,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集科研、孵化、产业化于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科创基地。
而作为涪陵科技创新策源地,涪陵高新区已列入科技部国家高新区考察调研名单。科创CBD、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园、长江软件园、长江生命科技城等科技研发、数字经济平台载体建设运营,极大地激发了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创业黑马、百行智能、思谋科技、国仪量子、天地和兴等一批科创企业和重点项目的相继落户,正加速释放创新活力。
围绕“科创+”主线,涪陵正大力构建开放协同创新格局,聚焦“高”和“新”升级建设涪陵国家高新区,突出“智”和“绿”提质建设白涛新材料科技城,彰显“特”和“优”加快建设临港经济区,精确绘制了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施工蓝图。
绿色转型 产业发展提档升级
涪陵页岩气钻井施工现场
崇山峻岭中、蓝天白云下,涪陵页岩气田一批压裂平台整齐列阵,机组正开足马力施工。
涪陵页岩气田开发区域是长江经济带上游重要的生态保护区。近年来,涪陵页岩气公司始终将绿色发展贯穿于气田开发的全过程。在水体保护方面,表层清水钻井率100%,采出水重复利用率100%。在防控大气污染方面,推广使用网电钻机,每年降低二氧化碳排放15.5万吨;实施电驱压裂,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55%以上,“页岩气地面流程测试系统”减少单井二氧化碳排放550余吨。在耕地保护方面,采用标准化建设和“丛井式”设计,平均单井用地比常规节约30%,单个集气站可节约用地2.3亩。在固废治理方面,建立2个油基钻屑处理场站,处理后含油率在3%以下,确保100%不落地、无害化处理。在环境监测方面,投入使用全国第一个页岩气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建立78个环境监测点,连续8年保持无环境污染,无上报环保安全责任事故。
位于白涛新材料科技城的建峰集团是一家老牌化工企业。上世纪90年代初,重庆第一条年产30万吨合成氨生产线在这里诞生,拉开了涪陵化工产业发展的序幕。“这几年,我们尝到了绿色转型的甜头。”企业负责人表示。通过对发电装置、燃烧设备进行节能改造,工厂每年可节省标准煤5万多吨。企业将省下来的成本用于产品提升,去年实现营收65.98亿元,同比增长62%,利润同比增长12.67倍。
今年7月,从长江沿线全迁至白涛工业园区的中化涪陵化工试生产,曾让企业颇为头疼的工业废渣磷石膏被加工为水泥缓凝剂、建筑石膏粉等,实现了废物再利用。每年,中化涪陵化工会产生120万吨左右的磷石膏。在环保搬迁之前,这些磷石膏被堆积在长江边上,形成一座巨大的石膏堆场。“磷石膏处理不当,会对环境、水体造成污染。”企业负责人说,旧厂搬迁时,堆积的磷石膏足足有1900万立方米。为了减轻环保压力,他们尝试着将磷石膏卖给周边水泥厂,可作为添加剂的石膏,水泥厂需求量并不大,每年仅能消耗掉一小部分。
以环保搬迁为契机,中化涪陵化工在新厂区建立起磷石膏综合利用项目,开发了水泥缓凝剂、建筑石膏粉、土壤肥料等多种产品,拓宽了磷石膏循环利用的渠道。该项目达产后一年能消耗100多万吨磷石膏,固废利用处置率达90%以上。
让绿色成为涪陵发展最鲜明的底色。近年来,涪陵大力推动产业“减污增绿”,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引导企业运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全力淘汰低效产能,大力发展绿色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加快调整交通运输结构,提高纯电动、氢能等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船舶等交通运输工具使用占比,极大地提高了绿色发展水平。
以绿色发展理念为牵引,高效益、低能耗的产业模式正成为涪陵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2021年,涪陵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6.5%。截至目前,已建成国家绿色工厂5个,市级绿色工厂6个,获评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2个。
涪陵区发改委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涪陵区将围绕重点产业链,再引进一批龙头企业、上下游关联企业,扩大产业链集群效应;同时,推动科研、人才、金融等要素向涪陵集聚,吸引科创项目,创新型、创业型团队,以及研发机构入驻,通过引资与引智并重,强化“科创+”“绿色+”赋能,力争到2026年,全区规上工业产值突破3500亿元,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
文/记者 魏东 何乾健 夏雷
图/记者 何乾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