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城山色半城绿
化工厂的废渣、乌江沿岸的厂房、榨菜厂的露天排污管、餐馆的燃煤炉子……在涪陵,这些曾经让我们担心的、觉得触目惊心的、感到刺鼻难闻的,已悄然消逝。取而代之的是,老工厂变城市休闲公园,乌江画廊呈现盛世美颜,现代化榨菜污水处理厂把传统榨菜产业推上健康可持续发展快车道,城乡有山皆绿、有水皆清。
从机器轰鸣、尘土飞扬、满山疮痍,到修整复绿、鸟语花香、满目青翠。这十年,涪陵善用“加减法”,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守护好了一方绿水青山。
山水涪城
水更美 不让榨菜污水流入长江
治理榨菜废水
榨菜产业实现绿色发展
榨菜和工业是让涪陵闻名遐迩的两大巨头。铁腕治污染,做好水文章,也从它们开始。
榨菜是涪陵区重要支柱产业,生产榨菜的原材料——青菜头连接着16万户菜农,同时,全区有41家榨菜企业、榨菜半成品原料加工户1700户,年榨菜生产能力60万吨以上,榨菜废水达200万吨/年。
榨菜废水具有“四高两不稳”(即高盐、高COD、高氮、高磷、水质和水量均不稳定)的特点,曾是涪陵榨菜产业发展的痛点和难点,废水如果得不到有效管控,将严重影响水环境质量。
“不让榨菜污水流入长江”,成为榨菜产业走绿色发展之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从十年前有了突破性进展。
这十年来,涪陵区不断探索榨菜废水治理及监管措施。2011年,百胜镇榨菜废水集中处理厂作为全区第一座榨菜废水集中处理厂建成投用。此后,各榨菜生产企业相继建设榨菜污水处理设施并投入运行。2016年,累计投入近2亿元深度治理榨菜废水,推动企业提质整改,新、改、扩建榨菜污水治理设施45座,实现榨菜生产企业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改造全覆盖,榨菜废水处理能力达到1.5万多吨/日,解决榨菜废水老大难问题全面破题。同时,建立了“收榨菜必须收废水”制度,有效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半成品户榨菜废水污染问题。涪陵榨菜行业走上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铜鼓湖公园
治理两岸生态
化工企业变身城市公园
说到涪陵铁腕治理长江两岸生态环境的典型案例,中化涪陵磷石膏堆场生态修复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从龙桥街道南岸浦移民点出发,约10分钟的路程,就到了石龙山公园,鹅卵石和钢材组合造型的公园LOGO,很有现代感,且不失美感。它的前身是中化涪陵化工原南岸浦厂区的磷石膏堆场。
磷石膏是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因资源化利用程度不高,经过长年累月的堆放,曾形成一座高达130米的“污染山”。2019年10月,涪陵区为保护好长江两岸生态环境,加快绿色发展步伐,对这个拥有53年历史的国家重点磷复肥骨干企业,以技改搬迁方式实施老厂区的全面关停,其磷石膏堆场提前闭库治理,将占地900亩的堆场全部实现覆土复绿,并打造成了现在的石龙山公园。
化工堆场变城市公园,只是解决了“污染山”的问题。磷石膏每年还要产生近百万方的渗滤液,如果排到长江,将形成新的污染源。为了解决“污染水”的问题,2017年,中化涪陵多次邀请专家“问诊把脉”,投入3200余万元建起了石膏渗滤液处理站,将磷石膏渗滤液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后排放,在国内首次成功实现该类废水的稳定达标排放。
“看到绿得发黑的渗滤液被处理成白哗哗的清水,有一种很治愈的感觉,自己的工作也很有成就感。”中化涪陵磷石膏渗滤液处理站负责人张春明说。据他介绍,该处理站从2019年建成投运以来,已累计处理近300万立方磷石膏渗滤液达标排放。
在此之前,涪陵已完成对乌江沿线非煤矿山和水泥厂的关闭工作,上游园区完善污水处理设施,修建拦截闸。乌江水质从2014年开始逐年好转,“污江”变清流,重现“百里画廊”美景。
截至目前,涪陵长江清溪场、渠溪河木瓜洞、乌江菜场沱、乌江麻柳嘴、碧溪河百汇等国考、市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均达到100%,次级河流均满足Ⅲ类水质要求,长江支流无劣Ⅴ类断面。乡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5%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治理的农户覆盖率86.31%。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98%,城市建成区无黑臭水体,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山更青 两江四岸实现应绿尽绿
发挥经济林优势
“青山”变“金山”
眼下,采收竹笋已接近尾声,但走进南沱镇治坪村“麻竹高产示范基地”,仍能看到三三两两村民在采收竹笋。对这里的村民来说,忙才是好事,因为这片竹林就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
南沱笋林
以前这片竹林只是长江边的一道风景,而现在,这里不仅有小康,还有诗和远方。
2000年初,为了“建设长江生态屏障,保护长江母亲河”,涪陵区在长江沿岸种植了大量生态植物,包括2万多亩麻竹,其中有4000多亩就在治坪村。经过竹农多年精心管护,麻竹的生态保护作用逐渐显现,但竹农未见任何经济效益。
“笋就是笋竹的价值,只要利用得好,农户就能跟着受益。”在南沱土生土长的李承洪,决定发挥自己从事榨菜生产和销售的优势,从外地引进竹笋加工技术。2014年,李承洪成立重庆三峡笋业有限责任公司,投入2亿元全力发展竹笋产业,并开展“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试点。据不完全统计,南沱镇有123户农户以林地入股,平均每亩林地每年保底分红为200元至800元不等、年终盈利分红能达到100元左右。在企业务工的45名村民,每人每年平均收入有1万元左右,真正实现了“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
目前,在治坪村“麻竹高产示范基地”的基础上,建起了种植有近百个竹品种的“百竹园”,让游客体验竹文化,普及竹知识;在千亩竹林内修建健身步道、自行车漫道、竹亭竹廊等休闲旅游景点,吸引游客体验生态休闲生活。“竹”牢长江生态屏障,不仅让江岸变得更绿更美,更让竹业成了村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的绿色产业。
治坪村的竹笋产业,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是涪陵区推进森林生态系统修复工作成效的缩影。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南沱镇的龙眼、珍溪镇的柑橘、荔枝街道的花椒等,都有一部分是构建森林生态系统结出的“致富果”。
实施营造林工程
漫山遍野“披绿装”
这十年来,涪陵区依托国家、市级林业重点工程,科学推进国土绿化,累计完成营造林156万亩。其中,通过新一轮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国土绿化提升行动、“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等营造林工程,实施营造林78.8万亩。长江、乌江涪陵段第一层山脊线以内实现了应绿尽绿,全区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42.5%增加到现在的52%,森林资源总量稳步增加,森林生态屏障逐步完善,城乡绿化水平显著提高,绿色本底更加厚实。目前,全区建成国家森林乡村8个、全国生态文化村2个、重庆市绿色示范村60个。全区林业产业产值达42.67亿元。
马武山水美景
“见缝插绿、空地增绿,每年春天的时候,目之所及都是绿色,森林覆盖率是肉眼可见地提高了。”涪陵区林业局正高级林业工程师陈仲权说,他从事了30多年林业工作,参与并见证了涪陵漫山遍野“披绿装”的发展历程,曾获“全国绿化奖章”。通过实施人工造林、森林抚育等措施,增加了植被覆盖率,促进了森林质量提升,还增强了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经济效益,达到了兴林富民的目标。
涪陵南滨路鲜花大道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闻得到花香、听得到鸟鸣、记得住乡愁……涪陵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厚植生态环境优势,真正让绿色优势成为发展优势,有效推动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让涪陵人民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目前,涪陵以良好的森林覆盖率、城市森林健康、生态旅游、城市生态文化和城市森林管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已进入拟批准名单。
“一城山水半城绿”,这就是涪陵。
文图/记者 周庆 谭艳华 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