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志愿者在高速路口检查驾乘人员健康码等信息
11月12日晚8点,涪陵区增福镇永宁村、延寿村被划为高风险区,18日23点,这两个村解除高风险区管控措施,这也是涪陵区第一批解除高风险区管控措施的区域。在这6天多的时间里,增福镇坚持用好“五子”法(清醒“脑子”、摸清“底子”、喊响“嗓子”、扎紧“口子”、保障“篮子”),确保疫情防控工作卓有成效。
清醒“脑子” 领导靠前指挥
永宁村和延寿村被划定为高风险区后,增福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镇防控指挥部坚持每日调度,镇党政主要领导靠前指挥,以上率下,全体镇村组干部始终保持对疫情形势的清醒认识,随时紧绷防疫之弦,第一时间贯彻好落实好上级防控政策,压紧压实干部责任,让形势刻不容缓、时不待我、抢抓先机的工作理念入脑入心。
全域静下来也得益于干部忙起来。在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众多干部职工及热心志愿者始终坚守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担当,增福镇延寿村党支部书记陈东升就是其中一员。连日来,他手中的喇叭与他形影不离,每天忙碌在核酸采集现场、居民楼栋之间、田间地头。陈东升说:“每天五六点就起床,晚上有时候半夜才休息,做的事情比较琐碎,但是每一件都很重要,要确保疫情防控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出差错,我们百姓才能够安全健康,我们也才安心。”
摸清“底子” 做到心中有数
通过组织党员干部入户走访开展排查,建立了走访排查、核酸检测、社区排查、重点人员、弱势群体、生活保供等多本台账。全面掌握镇域基本情况,为开展疫情防控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同时,建立有奖排查举报制度,发动群众举报不按规定报备的返回增福镇重点人员,做到不放过一个人、不漏掉一人。
扎紧“口子” 减少流动风险
在增福镇的一个高速公路下道口,记者看到,过往车辆非常稀少,疫情防控工作人员在这里对过往车辆的驾乘人员仔细检查健康码、行程码。
党员志愿者值守村界疫情防控检查点
自11月12日晚上8点起,增福镇严格落实“足不出户、上门服务”要求,停止赶场、关闭门店、杜绝聚集,设置了12个村界检查点、2个镇界检查点、4个区界检查站,减少人员流动,让社会面真正静了下来。各检查点由镇村干部分组实行24小时值守,严控人员进出,扎牢了“内防外溢,外防输入”的关卡防线。
喊响“嗓子” 全民参与防疫
提高群众认识,争取群众支持,就必须把防控理念和政策及时传递到群众中去。
11月9日以来,增福镇编录了三个版本的疫情防控“顺口溜”,成立了“1+9”巡逻宣传小分队,即:1支镇级巡逻宣传分队加9支村级“喇叭花”宣传小分队,每天通过宣传车、小喇叭反复宣传,反复劝导,让防控政策飞入千家万户,营造了全民抗疫的良好社会氛围。
“村里喇叭每天都在播放疫情防控的宣传,在家就听得到,让我们不要聚集,所以我们已经好多天没出门了,这不仅仅是为大家好,也是为了我们自己好。”村民周双全说。
保障“篮子” 确保村民生活
群众有难,干部上前。为切实保障防控期间群众生活、就医等需求,增福镇组建了保供保运工作专班,每天收集群众生活、就医需求及特殊需求,为群众打开了绿色通道。
村民张兴全说:“我们身体不方便,他们就上门给我们采集核酸。菜都是自己种的,像肉类不方便外出购买的,都是政府安排志愿者送来,我们的生活都有保障,在家一点儿都不担心。”
截至目前,增福镇已解决430余人次生活物资问题,联系配送大米500余公斤、蔬菜200余公斤、肉类1000余公斤、鱼类200余公斤、其他生活物资600余公斤,药品100余盒。
解除高风险区防控措施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这是一次积极的转变。正是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决策指挥,各级党员干部和志愿者的通力协作,以及全镇百姓的共同努力下,增福——这座以福寿文化闻名的小镇才逐渐恢复往日的安宁。
增福镇党委书记黄忠表示:“我们将继续倡导全体群众少外出、不聚集、戴口罩、不聚餐、做核酸,同时,全力打开绿色通道,通过后勤保障专班全力保障群众的生活、就医等需求,与全体群众一起打赢这场疫情歼灭战。”(文图/记者 谭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