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下午,由涪陵区委宣传部、区政府新闻办主办的“发言人来了——我为群众办实事”涪陵区聚焦产业高质量发展发布活动在华晨鑫源涪陵工厂举行。
涪陵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刘忠,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钟涛,副区长靖开媛与来自区经信委、人力社保局、涪陵高新区、临港经济区、白涛新材料科技城的5位“发言人”一起,围绕发布主题现场与大家进行交流。
在涪陵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工业战线紧扣“五项倍增”目标,大力实施“十百千”工程和“五大”行动,努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稳就业、保就业、促就业,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工作的中心和重心。近年来,涪陵高新区立足“高”和“新”两篇大文章,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坚持“科创+”“绿色+”双驱发力,突出“生命健康产业高地、绿色智慧科创新区”特色,全面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近些年来,临港经济区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PET新材料、食品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不断取得突破。近年来,白涛新材料科技城始终完整全面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建成国内一流化工新材料基地和化工工业技术服务平台,已逐步构建起低碳绿色循环产业生态园……
发布活动现场,涪陵区经信委党委委员、副主任夏涵,区人力社保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夏祥春,涪陵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谭平,临港经济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杨荣,白涛新材料科技城管委会副主任刘云等5位“发言人”在做自我介绍后,与大家进行了主题分享。
□新闻延伸
擎起涪陵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旗帜
在互动问答环节,刘忠、钟涛、靖开媛等区领导与发言人一起,与现场观众面对面交流,为大家答疑解惑。以下是此次发布活动的热点问答:
1、涪陵是工业大区,但兄弟区县发展也很快,未来如何保持涪陵工业发展的优势?
刘忠:工业是涪陵发展的脊梁。工业强则涪陵强,工业兴则涪陵兴。区第六次党代会提出“三高地三示范区”目标,其中很重要一个就是要建设先进制造业高地。去年,我们围绕这一目标,细化落实“五项倍增”要求,召开了工业发展大会,对未来五年工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系统谋划和全面部署,提出了实施“十百千万”工程、五大行动和三个专项的工作抓手。
具体来讲,就是要以“十百千万”工程做大工业经济总量:“十”就是到2027年力争百亿级企业超过10户、上市企业达到10户,“百”就是规上工业企业突破500户、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户,“千”就是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突破4000亿元、1000亿元,“万”就是要积极融入全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制造业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
要以“五大行动”提升工业经济质量:实施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行动,围绕“2+4+X”产业集群和“1+2+3”产业科创体系,推动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行动,做强新材料、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三大优势产业,做大清洁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智能终端三大特色产业,做优软件信息服务等“X”个战新服务业;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行动,构建“产业大脑”体系,培育“芯屏端核网”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打造“一链一网一平台”,丰富拓展智慧场景应用;实施园区扩面提质行动,打造2000亿级涪陵高新区、1000亿级临港经济区、1000亿级白涛新材料科技城,创建一批国家级、市级特色产业园、特色产业基地;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行动,健全“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梯次培育机制,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领军企业、“链主”企业、“小巨人”企业和上市企业。
要以“三个专项”调优工业经济结构,围绕标准化厂房建设、中小企业集聚区建设、企业上规升级,持续用力、精准发力。
在具体推进中,我们还成立了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七个由区领导任组长的专项工作组,同时建立了区领导联系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科创+”“绿色+”,以工业大发展推动经济大提速,以经济大提升实现涪陵大跨越,加快建设“三高地三示范区”,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涪陵新篇章。
2、高新区作为涪陵产业发展的主战场,怎样加快建设“科创+产业”发展的主引擎?
钟涛:在加快建设“科创+产业”发展主引擎方面,一是培育高端科创主体。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计划,优先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落户高新区。支持存量企业转型升级为科技型企业,将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纳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对首次认定、再次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在扶持上重点倾斜。到2026年,力争科技型企业达到500家。二是建设高质创新平台。升级建设国家高新区,加快建设慧谷湖科创小镇;支持重点企业和科研机构,建设国内行业领先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创新研发平台;加快打造科创CBD、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园,加快建设长江软件园、长江生命科技城,到2026年,力争集聚科创企业300家以上。三是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高效利用科创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高新区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依法依规运用市场化、专业化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让;优先支持高校院所成果转移机构落户高新区,到2026年,力争培育科技服务机构70家以上,累计技术合同成交额50亿元以上。四是加速集聚中高端人才。聚焦产业前沿领域,面向海内外靶向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科创团队,对发展急需的顶尖人才及团队,量身定制“一人一策”。到2026年,力争新引育博士60名、科创团队60个以上,硕士300名、创新人才700名以上,产业技能型人才5000名以上。
3、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请问涪陵区在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有什么具体举措?
靖开媛:2023年涪陵区将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贯穿和落实到文化和旅游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以文旅融合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努力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两江福地、神奇涪陵、产业强区、创新高地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继续推动实施《打造涪陵旅游业升级版“1+5”系列方案》,深挖文化资源,提炼文化符号,突出打好“榨菜之乡、百里江城、千年巴国和成渝后花园”4张牌,重塑“长江眼、家乡味、理学源、三线魂、巴人根、乌江韵、武陵奇、庄园梦”新8景,着力构建涪陵文旅“四梁八柱”。坚持以文旅品牌创建和项目建设助推产业发展,加快推动武陵山大裂谷创5A和白鹤梁题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步伐,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名片;大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建成榨菜历史记忆馆、完成周煌故居修缮,力争开工建设中国水文博物馆、小田溪巴王陵考古遗址博物馆;积极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全力推动美心泡桐村、雪峰山度假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全国旅游休闲城市和成渝后花园,打造重庆文旅新热点。力争2023年旅游接待人次和综合收入增长15%,文旅产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
4、“专精特新”企业在市场、资金、自身造血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足,请问有哪些政策支持?
夏涵:在扶持“专精特新”企业方面,主要有4个方面的政策:一是给予国家“小巨人”企业资金奖励,遴选“专精特新”示范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二是给予企业上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资金支持。三是通过奖励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四是对企业挂牌、上市给予奖励。
5、请问如果我想创业,又没钱怎么办?
夏祥春:如果你想创业但又资金短缺,可以申请创业担保贷款。创业担保贷款分为个人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两类,个人符合条件的,可申请最高不超过20万元的个人创业担保贷款;小微企业按照企业当年新招用符合创业担保贷款申请条件的人员确定,贷款基数为20万元∕人,上限300万元。线上线下均可申报,线下,个人创业担保贷款到创业地或户籍地镇街社保所或经办银行营业网点申请;企业创业担保贷款到企业注册所在地镇街社保所或经办银行营业网点申请。线上,可通过重庆人社App、重庆就业微信小程序或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官网等多个平台申请。
6、高新区怎样加快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
谭平:涪陵高新区历来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和民营企业的成长,视企业家和人才为产业发展之本,在服务机制、要素保障等方面不断优化。一是在企业服务机制方面,强化“领导联系、专员服务、部门联动、平台联谊”,成功开展“百名领导联系企业、百个科室对接,百项涉企问题化解”营商环境优化“三百”行动,120余名企业服务专员常驻企业一线“贴身服务”,注重企业“用户体验”,站在企业家角度思考问题,了解企业家所思所想、所困所惑,“亲”“清”新型政商氛围遍布园区。按“专员吹哨、部门报到”的机制为企业协调解决问题300余项。二是在企业要素保障方面,引入渝川、四合燃气等市场化能源供应商,引导企业用好用活政策,采用参与大用户电力直接交易、变压器报减报停、峰谷电价等方式降低生产用电成本,营商环境获评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十佳示范案例。
7、涪陵临港经济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如何用好龙头港这一优势资源?
杨荣:临港经济区区位优势突出、交通便捷、要素保障得力、产业发展较为成熟,但我们最大的优势资源是拥有龙头港。目前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好龙头港平台,尽快完工龙头港进港铁路专用线,以及12#、13#散货泊位等项目设施建设,努力发挥铁公水多式联运优势,增强港口辐射集聚能力,带动经济区产业发展,真正做到“以产兴港,以港促产”。
8、白涛新材料科技城在支持项目落地、企业发展方面有哪些举措?
刘云:近年来,白涛新材料科技城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把保障重大项目作为加快发展的“压舱石”“顶梁柱”,坚持工作围绕项目抓、干部围绕项目转,全力确保项目顺利落地。积极召开协调会,与惠源水务、聚龙电力、四合燃气等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对落户园区项目在水电气等要素保障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优化土地供给,抓住国土空间“三区三线”划定调整机遇,增加园区规划面积至20平方公里,真正变“项目等地”为“地等项目”。践行“企业无小事”理念,向每个落户企业派驻服务“专员”,坚持墙内事企业做、墙外事园区办,始终做到不叫不到、随叫随到、说到做到、服务周到,在园区叫响做亮“服到位、零距离”营商品牌。(记者 魏东 何乾健 汪媛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