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欢为学生解答疑惑
在广袤的乡村,有一群“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支教教师,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用自己生命的微光,照亮了无数乡村孩子的心灵。徐欢就是这样一位乡村教育提灯人。
今年32岁的徐欢是涪陵第十四中学校的一名语文教师。2015年参加工作以来,她一直兢兢业业潜心教学和教研。在工作的第六个年头,她主动向学校申请去义和街道初级中学校支教。她说:“我努力让孩子们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徐欢扎根基层学校,给孩子们带来了一片梦想“花田”。
因人施教 培养学习习惯
2021年8月,徐欢来到义和街道初级中学报到。在经过简单的整理之后,徐欢来到教室,为迎接新一届学生做好准备。在经过1个月的学习之后,徐欢发现义和街道初级中学和涪陵十四中虽然已经开展深度合作,但学校仍然是一所全寄宿制乡村中学,孩子们存在着基础相对薄弱等问题。
于是,徐欢把涪陵十四中“五三一”成长课堂带入孩子们的视野,从学习语文的方法开始着手,重新培养学习习惯;重视朗读,增加他们的自信;加强书法指导,规范他们的作业;开展阅读课,引领孩子们共读一本书,让他们学会看名著;课前阅读交流活动,倡导个性化阅读,让他们爱上看名著;“一周一记一分享”让写作不再成为难事,真正践行大语文观,让写作成为学生生命表达的需要……她坚持“因人施教”,了解每位学生的实际,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业余时间,徐欢喜欢和孩子们扎堆——打乒乓、聊球星、分享自己学生时代的趣事,为他们量身编排舞台剧、舞蹈、朗诵节目……鼓励在小学从未受到关注的孩子大胆参与各项活动,使他们有了人生中第一次舞台经验,让他们收获掌声与肯定。时间长了,学生们与徐欢越来越亲,亲切地称她为“欢姐”。
“徐老师非常善良,是一名优秀的老师。我们都很喜欢徐老师的课,幽默风趣,很轻松。”初二36班学生周昊说。
言传身教 细致了解学生动态
徐欢从生活细节习惯到学习态度方法都是先以身作则再严以要求。她的办公桌整洁规矩,同时也要求孩子们课桌物品收放整齐,班级清洁用品放到指定位置,寝室要干净美观,把“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观念深深种进孩子们心中。
徐欢还在班级设置了积分制度。每周周末的晚自习时,她都会公布一周同学们的积分排名情况。积分分值设定来自老师表扬的频率、教室座位和寝室个人床铺的清洁卫生情况等。积分分值高的同学可以获得小礼品,这些小礼品都是徐欢自费购买的学习用品。
“有了积分制度,大家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班里你追我赶的氛围特别浓。”徐欢说。
徐欢既关注学生个人情况,也乐于与学生家长沟通。她说:“多了解学生,多跟家长沟通,让学生、家长都信任我,这样一来,开展日常教学工作就容易多了。”
在班上,学生小强性格内敛自卑又急躁粗暴,经常与同学发生矛盾。徐欢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与小强的父母进行沟通,并对小强进行多次深度谈话。
徐欢教他如何处积极与人相处,引导他如何管理释放心中的负面情绪。她为小强在班里找了一位“篮球老师”,要求他多打篮球,锻炼的同时负面情绪也可以发泄出来。
慢慢地,小强有了变化。以前形单影只的他,如今在班上有了三五成群的好友,经常一起说说笑笑。
“我就是热爱这份工作。我的目标就是要让孩子们脸上有笑、肩上有担、胸中有爱、腹中有墨、脚下有路、手上有事!”提到教育教学,徐欢没有一句豪言壮语,但她简单的言语里却饱含着振聋发聩的力量。
“选择了老师这个职业,就是选择了平凡;选择了教书育人,就是选择了奉献。我乐意做孩子们人生中的‘摆渡人’,将一届届学生送往知识的彼岸。”徐欢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从教的初心和使命;用自己的奉献,展现着支教老师对教育的责任和情怀。(文图/记者 黄维娇 陈仲伦)







重庆市涪陵区政府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