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朝晖检查古籍
书香世家的涪陵人陈朝晖,从喜欢读书,到收藏古籍文献,再成为一名古籍保护和修复工作者。他心细如发,妙手补书,让“风烛残年”的朽书又重焕生机,再现光彩。
今年54岁的陈朝晖,是涪陵区图书馆古籍与历史文献保护中心负责人。
因为其家庭浓厚的读书氛围和在古籍研究与修复上的贡献,陈朝晖及其家庭先后荣获全国首届“书香之家”“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先进个人”“全国最美家庭”“全国五好家庭”等荣誉称号。
陈朝晖在修复破损古籍
虫蛀、污渍、酸化、酥脆、霉变、粘连等是古籍的常态“伤病”。破损严重的古籍就像“酥皮点心”,一拿就碎。
“修复古书籍必须小心翼翼,稍有不慎就会对本就腐朽的书籍纸张造成二次损害。”陈朝晖拿着一本纸张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的古籍说。
古籍修复是赋予残损不堪的珍贵文献“第二次生命”。2015年,陈朝晖参加重庆图书馆古籍修复传习所举办的古籍修复培训班,认识了当今国内全面掌握古籍修复、碑刻传拓、碑帖书画装裱等技艺的大师级人物赵嘉福。随后五六年里,陈朝晖向赵嘉福等老师学习,掌握了古籍的修复和碑刻传拓技艺。
“古籍修复有几十道繁琐工序,包括清洗、配纸、修补、锤平、装订等。说起来简单,操作很繁杂,处处都很讲究。有时,一个喷嚏,甚至一次深呼吸,都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陈朝晖一边调制修补古籍所用的浆糊,一边介绍。
在陈朝晖的工作台上,一张张泛黄,甚至看上去有些“千疮百孔”的纸张摆放中间,毛笔、排笔、镊子、启子、喷壶、浆糊碗、剪刀等数十种工具在两旁整齐摆放。他先用喷壶将书页打湿,用毛笔轻蘸调好的稀浆糊,笔尖在虫蛀孔周围均匀涂抹,然后手指小心挪动,细致地将补纸补在破损处。每一本古籍文献纸张都不相同,在修复过程中必须尽可能保持古籍文献的原貌,不仅要根据原书的纸张材质,还得根据颜色、薄厚进行配纸。
“不让古籍消失在时光长河中,又要让古籍保持时光流淌的痕迹,古籍修复原则就是要修旧如旧、最少干预。”陈朝晖说。在他巧手慢工之下,“病入膏肓”的古书“焕发新生”。
在陈朝晖看来,每一本书都是有生命的。他说自己就像是一名“古籍医生”,给不同程度受损的古籍开出“治疗处方”。每一次修复都像是一台“手术”,胆大心细、耐得住性子。“手术”容不得半点差错,有时还须一口气完成。陈朝晖时常伏案工作就是一整天,修复一本古书需要耗费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每次进行古籍修复的时候,他会沉浸在修书的乐趣中,一册破损的古籍修复完之后,他就油然而生成就感。这几年,陈朝晖已修复古籍20余册,散页千余张。
今年3月,涪陵区图书馆涪州古籍传统修复技艺被纳入涪陵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陈朝晖正在申报涪州古籍传统修复技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他希望将自己的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涪陵古籍保护工作中来。(文图/记者 何乾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