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传道展示立功证书
人物档案:吴传道,1933年12月生,重庆市秀山县人,1949年11月参加革命,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湘西剿匪(1949.11——1951.2)、抗美援朝(1951.3——1954.9)。1955年转业到地方工作,1993年12月退休,现居涪陵。
他16岁从军,在湘西剿过匪,18岁赴朝鲜战场,为停战谈判做过安全保卫工作,先后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三等功”两次。如今已九旬高龄的他,仍不忘初心,坚持在用自己亲历的故事,诠释着一名老党员、老战士的忠诚和担当。
在涪陵干休所,我们见到了吴传道老人。他住的房间很整洁,客厅和阳台的墙壁挂满了充满了年代感的老照片。老人身材偏瘦而挺拔,特别着了戎装,显得精神矍铄。他翻出各种证章和历史资料,开始了他的讲述——
军事警察 负责安全
1951年3月,年仅18岁的吴传道在湘西剿匪任务结束后,又光荣地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投身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
老人说,在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里,自己毫无保留地把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奉献给了朝鲜开城、板门店执行军事警察任务的第一线。
“关于志愿军在朝鲜战场英勇战斗的三年,很多人都知道,但关于两年艰苦卓绝的停战谈判却鲜为人知。”吴传道说。
1951年7月10日,朝鲜停战谈判在北方控制的开城市郊来凤庄进行。同年10月10日,谈判地点移至军事分界线的板门店,周围15公里为非军事区,双方武装人员均不得入内。
吴传道所在的部队奉命负责停战谈判代表团的安全保卫工作。他主要负责保护代表团的驻地安全,同时作为部队文书,还要负责每天的相关会议记录和文字材料写作、收集等。
暗流涌动 机智应对
看似平静的谈判,背后却是暗流涌动的激战。吴传道说,谈判期间,美方一边炫耀军事力量,进行战争叫嚣,一边又以“人权”为借口,强行扣留中朝战俘。为了破坏谈判,美方还经常在我方代表团必经的路上埋下铁钉和炸药,制造小爆炸和混乱,我方受袭后,被迫延迟到会场,美方便以我方代表团无诚意为由,拒绝谈判。
为了保证代表团的安全,吴传道和战友们在每次谈判前,都要提前清理道路,排除埋设的炸药和投掷的铁钉。为此,吴传道和战友商量了一套对策——用扫帚在公路的沿途进行清扫,对外说道路保洁,实质是防止美方的“小动作”。
谈判开始后,吴传道和战友们不敢有丝毫松懈,时刻注意着会议厅周边情况,确保方圆250米内绝对安全。
遭遇袭击 排长牺牲
谈判期间,危险也无处不在。1951年8月18日夜间,我方在开城中立区担任巡逻任务的军事警察排长姚庆祥,遭到潜伏的美方武装人员袭击,壮烈牺牲。
“那时,我们都想给姚排长报仇,恨不得冲上去跟美军方人员拼了!”回忆起昔日牺牲的战友,吴传道红着眼睛说,“但我们有规定,不能轻举妄动,不准违背协议。不过美方违背协议,我们当然要讨回公道!”
后来,在国际舆论的巨大压力下,美方不得不承认错误。
会场警戒 签署协议
1953年7月27日,历时747天,我方代表团首席代表和“联合国军”方面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在板门店正式签署停战协定。吴传道说,为了防止李承晚匪帮破坏捣乱,各主要参战国都派了宪兵和安全军官保卫会场,确保停战协议顺利签字。当天早上8点,他们就赶到会场进行警戒。
朝鲜停战谈判经过两年多时间的艰苦斗争,粉碎了敌人一个又一个破坏阴谋。战场的胜利、会场的据理力争,终于迫使敌人接受了停战条件,达成了协议。
生死考验 精神财富
吴传道说,停战谈判开会747天,双方谈判了158余次,开会800多个小时,他也在这里度过了1300多个日日夜夜,与战友们一起经历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吴传道说,回顾历史,就是要告诉大家勿忘历史。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舍生忘死,用青春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忠诚精神、国际主义精神,其涵盖的这五种精神永远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必将极大地激励亿万人民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爱国热情。
永不褪色 发挥余热
1954年12月,在朝鲜完成警卫营后期工作的吴传道以优异的功绩荣立两次“三等功”回到祖国。回国后,他转业到秀山县人武部,先后在秀山县中和区供销社、县委财贸部、人民银行等单位工作。1986年5月,他调到原涪陵地区医药总公司工作,1993年12月退休。在地方工作期间,他多次获得“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吴传道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入党宣誓时立誓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即便是老了我也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益于党、国家和人民的事。”
退休以来,吴传道继续发挥余热,坚持不懈深入学校、机关、企业宣讲抗美援朝历史、弘扬抗美援朝精神,引导大家以发展的思维、长远的眼光去审视历史、观察现实、思考未来。他还积极撰写革命回忆录,捐献珍贵的历史图片和文字资料,热情参加各种老年团队活动,认真诠释着一名老党员、老战士的忠诚和担当。(记者 魏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