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渡村庭院经济发展典型——第一村食堂
乡村要振兴,产业需先行。今年,“庭院经济”首度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鼓励脱贫地区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借此政策春风,涪陵区江北街道锚定发展特色化农村集体经济目标,积极探索以庭院为载体的新型经济模式,让庭院方寸之地变身增收宝地,各具特色的庭院在江北辖区内遍地开花。辖区内现有特色农家乐、小院21家,为江北街道乡村振兴提供了巨大助力。
第一村食堂成为“庭院经济”典型代表
仲秋,走进江北街道二渡村,只见一条条蜿蜒秀丽的柏油路串通南北,一栋栋别具风格的庭院星罗棋布,将村落装点得格外引人注目。在众多庭院之中,第一村食堂正是庭院经济里的一个典型代表。
第一村食堂于2023年2月5日开业,营业至今已接待游客4.5万余人,为整个二渡村集体带来收益超十万元,更为江北的文旅产业打造了一张不可或缺的名片。第一村食堂的成功,是二渡村持续推动“三权分置”改革试点成果,通过二渡村农业公司收储房屋,再将其打造运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村“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增收的渠道多起来。
发展“观光+饮食+休闲”一体模式
为更好发展“庭院经济”,江北街道坚持党建统领,全面推进基层治理工作,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积极打造智慧乡村“屏上·掌上系统”“智慧应急广播系统”,把“四务”公开从“墙上”搬到“云上”,让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随时了解村支两委动态和村内发展情况,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打通了基层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通畅的信息沟通交流,让“三权分置”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得到老百姓的理解支持。
如今,二渡村已有万合归居、乡野茶食、北山故事等一批创业小院在稳健运营。大渡村的渡口火锅跟观景平台相依靠,村里大力发展“观光+饮食+休闲”一体模式,开业半个月接待游客超百人,为村集体带来收益达万余元。松坪村的桂苑农家乐不仅把目光专注于自身的经营发展,更把精力投入到如何能更好地带动整个村集体经济上,为村民提供了工作岗位,带动了本地村民就业增收达三十万元。江北街道辖区内的庭院经济提供了超一百个工作岗位,解决了上百本地人的就业问题,村民就近就业增收超400万元。
同时,不少农家小院还发展水果产业,吸引游客前来采摘,并带动了整个街道的旅游人气。截至目前,整个江北街道各类庭院的游客接待人次已超过180万人次。街道深入挖掘各村(社区)山水生态、农耕田园、特色种植等特色资源,充分发挥“旅游+”带动作用,连片带动特色餐饮、精品民宿、采摘垂钓、休闲娱乐等乡村旅游休闲项目、田园综合体以及游客参与、互动性强的娱乐项目,有力助推了乡村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发挥“小庭院”带动“大产业”作用
同时,江北街道还鼓励群众以改造后的农房入股,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发展饮茶休闲、田园餐厅、乡村采摘等庭院经济新业态,以业为基,发挥“小庭院”带动“大产业”作用,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道路,让庭院方寸之地促进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生态增值。
江北街道有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江北街道将持续推动“三权分置”改革试点成果拓展,将“庭院经济”与辖区优势相结合,借助碧水片区水果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休闲旅游,挖掘生态资源,推出特色民宿、家庭旅馆、休闲农庄、农家乐、小型采摘园等,打造精品田园和美丽庭院;依托北山片区不断完善的北山公园、游乐园等亲子游乐场所,升级提质北坪、松坪等村组的现有庭院,做好设施服务配套,将北山坪发展为城市休闲花园;扩大二渡片区特色,宣传帝王菜、手工榨菜等农业产品,整合“北山手作”自主品牌,不断挖掘休闲农庄、农业公园、农业嘉年华等多种新业态,发展特色种养产业,打造一批微菜园、微果园,开展假日耕种体验、农事休闲以及“自耕自收”等新型庭院活动,就近满足城市消费;努力把江北打造成为一个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职业都能享受其中的休闲庭院,打造成具有优质服务、独特文化、美丽风景的近郊花园。(记者 冉冉 实习生 陈书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