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涪陵区敦仁街道基层治理指挥中心,记者看到,一块LED大屏实时展示着一体化治理智治平台的各项数据,一条条滚动的信息都是关系基层的一个个具体问题。工作人员紧盯着屏幕,跟踪问题办理流程、查看办理结果,第一时间掌握街道17个社区、104个网格的大事小情。
中心指挥 立即响应
敦仁街道基层治理指挥中心依托一体化治理智治平台开展工作,平台包括党的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服务、平安法治等四个板块,基层网格员们上报的环境卫生、占道经营、矛盾纠纷、突发事件等信息会分门别类归集到相应的板块,由指挥中心进行调度交办至相关岗位进行办结。
敦仁街道基层治理指挥中心一角
事件按紧急程度划分为“一般”和“紧急”。若是紧急事件,指挥中心大屏幕上便会出现醒目的红色感叹号。工作人员会立即向街道值班领导汇报,值班领导立即在一体化治理智治平台上调度相关岗位工作人员赶到现场处理问题。
“通过这个系统,我们可以看到网格员上报的时间、事件、办理进度、办理结果,文图并茂,一目了然。平台对事件办理还设置了时效,一般事件要求在24小时内办结,24小时未响应的将视为逾期,这也督促着相关部门更快处理老百姓反映的问题。”工作人员介绍。
敦仁街道基层治理指挥中心是涪陵区首批建成的基层治理指挥中心。该指挥中心第一时间“吹哨”、相关板块快速“听哨”、相关岗位立即“应哨”,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1米”。
实时追踪 效率加倍
11月1日上午11点18分,敦仁街道演武厅社区第2网格网格员陈果在日常巡查过程中发现民康巷道路上多辆机动车乱停乱放堵塞消防通道,立即拍照记录,附上情况说明,上传至一体化治理智治平台反馈至社区书记卓霞。11点19分,卓霞进一步反馈至基层治理指挥中心。11点20分,指挥中心将问题交办至平安法治板块综合执法岗、应急安全岗、公安司法岗办理。11点28分,综合执法岗会同应急安全岗、公安司法岗赶往现场进行处置,通知车主挪车。11点58分,现场处置完毕,执法人员将整治后的现场拍照上传平台进行案件办结,整个过程仅用时40分钟。
多部门现场协同处置
“以前我们发现问题后,是先向社区电话或者书面反映,社区再向街道反映,街道再协调部门解决,一层层传达,信息传达链条很长。现在我们发现问题后,通过手机就可以将情况上报,而且能够实时看到办理进度,各岗位的响应时间、办结效率进一步提高,老百姓对我们的基层工作也更加满意了。”陈果说。
据了解,该平台启用后,“私事”自己办、“小事”社区办、“大事”政府办,“三事分流”、多部门、多岗位协同,形成了网格、社区、街道三级联动,基层问题办结时间较传统方式提前了1至3天。
数字建设 涪陵加速
为了打通基层治理“最后1米”,今年年底前,重庆市将在全市1031个镇街全面推行“一中心四板块一网格”(一中心即街道基层治理指挥中心,四板块即党的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服务、平安法治,一网格即基层治理网格)基层智治体系建设,打造党建统领基层治理“升级版”。
根据全市统一安排部署,涪陵区在敦仁街道等镇街率先开展试点,按照“141”总构架打造基层治理指挥中心。该中心于今年5月开始建设,6月试运行,8月全面建成并正式运行,打破了原来17个科室站所界限,全部整合到“一中心四板块”,设置27个岗位,将102名干部职工纳入管理,将街道17个社区按照每个网格400户和1000人划分为104个网格,配备“1+3+N”网格力量(1即网格长,3即专职网格员、兼职网格员、网格指导员,N即“两代表一委员”、群众、驻社区干部、专业执法力量、在职党员、志愿者等)。
该平台自运行以来,共闭环处理了3000余件网格事件,涉及党建、经济、民生、法治等多个领域,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萌芽。
敦仁街道党工委书记李福刚表示:“我们将按照数字重庆‘1361’整体架构要求,持续迭代升级‘141’基层治理体系。同时,基层治理指挥中心对照‘联勤联动’定位,紧抓数据归集、核心业务梳理、‘一件事’应用,提升精准感知、科学分析、高效执行等实战能力,不断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记者 谭艳华 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