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涪陵成为全市唯一入列第四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名单的区。涪陵农业高质量发展最亮的底色——绿色发展展现出绚丽风采。
创建优势及条件
近年来,涪陵深入践行“两山论”、走好“两化路”,拥有“中国绿色生态青菜头之乡”“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业科技园”“国家森林城市”“国家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等众多国字号招牌。
龙潭镇水稻种植基地(资料图)
产业发展有特色。涪陵着力构建以榨菜为主导、中药材和生态畜牧为支撑的“1+2+X”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依托榨菜集团、太极集团、江苏立华牧业等龙头企业,打造“种养加销”全产业链,榨菜、中药材、畜牧全产业链产值分别突破130亿元、60亿元、38亿元。建成了全球最智能的榨菜生产线和重庆市第一家中药材智能工厂,投资50亿元建设中国榨菜城。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新发展稻渔(虾、鸭)综合种养2000亩以上。
科技赋能有底气。依托西南大学涪陵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建成世界最大最全青菜头遗传种质基因库,打造国家级科研平台6个、市级农业科创及科普平台19个,育成榨菜、水稻等农作物新品种58个。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个、行业标准3个,建立绿色食品相关生产技术规程29项。发布中国首个榨菜指数平台,上线运行榨菜“产业大脑”。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5个、市级绿色工厂16个。
资源利用有实效。化肥、农药使用总量连续7年减少,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3%,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农膜回收率达98.5%。榨菜“精准控盐”工艺全国领先,全系产品实现减盐30%。探索榨菜废弃物“变废为宝”,利用榨菜盐水每年生产榨菜酱油5万吨、新增产值8000万元,废水100%达标排放。引进攀华集团投资10亿元打造西南预制菜产业园,利用青菜头叶发展预制菜、酸菜等产业。
品牌打造有亮点。培育涪陵榨菜、涪陵青菜头、涪陵黑猪等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3件,认证“两品一标”农产品122个,打造“涪陵·涪橙”区域公用品牌。建立涪陵榨菜品牌中心,创建“乌江”等中国驰名商标4件,培育榨菜商标品牌200余件。“涪陵榨菜”品牌价值达147.3亿元、位列2022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蔬菜)品牌声誉第一位。
发展模式有创新。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建立榨菜产业“一个保护价、两份保证金、一条利益链”的利益联结机制,惠及产业人口60万人。大力发展“榨菜+乡村旅游”“榨菜+科普研学”,打造“世界榨菜第一村”、现代农业科普教育基地等特色项目,建成榨菜主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38个,成功获批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
创建举措和思路
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加强耕地保护修复,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到2025年高标准农田占比提高至53.49%、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至0.599。保护农业生物资源,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令,建设涪陵黑猪原种场、增福土鸡选育场等。
全域推进面源污染防治。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下降3%、2.4%,绿色防控覆盖率提高到45%。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秸秆综合利用率均达到95%以上,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99%。
培育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壮大“1+2+X”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全球泡(榨)菜出口基地,全国道地中药材之乡,建设生态养殖基地。新建市级绿色园区1个、绿色工厂5个。新认证绿色食品等农业品牌25个。
系统提升农业生态功能。实施乡村生态修复工程,持续开展国土绿化、“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0%。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打造低碳循环农业示范基地。
构建农业绿色发展体系。加快绿色农机装备研发升级,加快绿色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推进绿色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先试。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新创建“三园两场”8个以上。
据了解,涪陵区将围绕“1+2+X”产业体系,坚持“科创+”“绿色+”,探索西南丘陵地区农业绿色发展集成技术,形成适宜不同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建立良性运行的绿色发展激励约束机制,着力构建“一园三片”发展格局,力争到2025年把涪陵区打造为国家农业绿色全要素全链条发展先行区、长江上游地区生态涵养示范区、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标杆区。(文/记者 夏林 图/记者 夏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