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  门
街  镇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涪陵要闻
重点议案办理情况如何? 该项目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日期:2024-01-18
字 号:

在涪陵区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上,董心雄等11位人大代表提出《关于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议案》(以下简称《议案》),被大会主席团立为重点议案,交由区政府办理。涉及该议案的有关项目的扎实建设,进一步有效改善了全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抗灾能力,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代表建议

加强全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

据了解,涪陵区现有各类水源工程约2.05万处,中小型水库160座,山坪塘1.24万口,年平均供水能力1.12亿立方米。灌区912个,有效灌溉面积54.86万亩。在风调雨顺时节,全区水利设施均能满足使用,但面对2022年7月以来的连续高温干旱天气,即使现有水利设施全部投入使用,仍然有大面积农作物遭旱受损,青菜头、经果林产业首当其冲。因此,董心雄等11名人大代表联名提出建议加强全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以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2023年3月2日至3日,区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对该议案反映的情况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认为,农村基础水利设施建设管理工作,一直是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的重点热点,农民生计、农业生产根子在农田,命脉在水利,水利设施建设事关“三农”工作大局与乡村振兴大计。

调研组建议,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从稳经济、保民生、促发展的角度出发,切实增强此次议案办理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立足当下、谋划长远,推动全区农村水利高质量发展,告别靠天吃饭,努力实现旱涝保收,以实际行动回应群众期盼。

办理情况:

实施四大工程 逐步扭转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局面

2024年1月9日,记者在位于增福镇的涪陵区观音阁水库工程施工现场看见,工人们正在作业,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

据了解,涪陵区观音阁水库工程是一座以农业灌溉为主,兼为增福镇及新妙、石沱两个三峡移民镇备用水源的小(1)型水利工程,工程灌溉供水范围为增福镇永红村、同心村、小湾村和新妙镇平政村、岔河村、小坪村共6个村,灌溉面积6690亩,应急供水区农村人口13049人,其中三峡移民2300人。水库大坝为埋石混凝土重力坝,坝高31.5米,坝长86米,水库正常蓄水位440米,校核洪水位442.54米,总库容117.26万立方米,多年平均供水量162.9万立方米。工程总投资1.3亿元,建设总工期20个月,预计2024年底前完工并下闸蓄水。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们高度重视区人大重点议案办理工作,多措并举确保议案高质高效完成。”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全区农业灌溉发展实际,区水利局提出了在未来五年争取中央及市级投入20亿元,实施四大工程,逐步扭转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在水资源短缺、用水紧张的大木、罗云等地区,实施墨线桥水库、观音阁水库,续建双江、黑塘水库等重点水源工程,优化水源工程布局;在耕地相对集中、粮食增产潜力大、水源保障充足的同乐、龙潭、蔺市等地区实施联合水库中型灌区、清水塘水库中型灌区改造项目,新建龙潭中型灌区项目;在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发挥示范效应明显的坪上地区,实施农村水网示范带工程;在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明显、老百姓反映强烈的马武镇、江东街道、义和街道等地区,实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改造工程。区水利局根据目标条件,科学谋划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总体规划,建立项目库,在年度项目建设中,坚持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稳步推进,逐步形成从水源到田间的完整灌排体系,实现旱能灌、涝能排,做到建设一片,成功一片,发挥效益一片。

2023年,涪陵区已争取到水利发展、对口支援、中央救灾、中央国债、三峡后续等专项资金3亿元,落实业主自筹资金0.2亿元,用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共实施水利基础设施项目36个,其中已完成项目28个,改善农田灌溉面积0.8万亩,新增恢复灌溉面积3万亩,耕地产出水平显著提高,项目区平均每亩新增农作物产量120公斤、亩增产值435元。

“通过灌区改造、高标准农田整治、特色产业水利配套,全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促进了优质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形成,加快了特色农业的发展。”该负责人介绍,议案项目实施后,全区农田排灌能力也进一步增强,排灌效率明显提高,项目区形成了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格局,改变了地势高的旱田无水灌溉和低洼农田易涝的现状,提高了农田抗灾能力。

下一步,区政府以及区水利局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整合各方资源,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推进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水力量”。(记者 夏林 勾潇洒)


分享文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