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丨积极做好四篇文章,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日期:2024-03-19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并在随后主持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再次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力”。“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时代浪潮,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时代视野、前瞻的战略思维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更好聚焦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实现生产力由量到质的跃迁,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引。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要聚焦着力做好“固本、兴新、科创、人才”四篇文章,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要做好“固本”文章,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用新技术改造提升化工、装备、能源等传统产业,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持续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一是要加快产业高端化升级。抢抓中央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机遇,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工业品质量升级工程,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促进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动产品创新。二是加快产业智能化改造。落实“人工智能+”行动,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大力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推进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打造“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产业数字化新生态,积极培育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强化数字赋能产业升级。三是要加快产业绿色化转型。推广应用绿色低碳技术,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加快工业园区循环化和节能降碳改造。以创建绿色工厂、建设绿色园区,开发绿色产品和构建绿色供应链为牵引,积极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积极培育绿色生产力。
  要做好“兴新”文章,培育壮大现代制造业集群。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沿链聚合、集群发展、打造生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建造、绿色环保等现代制造业集群,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产业承载。一是推动产业能级新跃升。推进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基础再造、能级提升、结构重塑、融合优化、生态构建,大力释放“新材料”“新能源”“新建造”等产业乘数效应。二是推动延链补链新突破。聚焦区域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精准招商,争取强链、补链、延链重大项目落地,打造一批国家级、省市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聚焦推动形成产业能力,加快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拓展,吃干榨尽产业链价值。聚焦改变原材料和终端消费品两头在外现象,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三是推动区域统筹新进展。积极做好区域宏观经济统筹协调发展,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垂直的、有特色的先进制造业规划纲要,实施“滚动发展计划”,持续优化发展策略,不断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聚焦市场主体,着力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增强区域制造业集群的竞争力。
  要做好“科创”文章,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瞄准前沿新材料、生命健康、绿色低碳等方向,迭代构建现代产业科创体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劲动力。一是要提升科创平台集聚作用。加快培育建设国家高新区,建设好一批科创小镇和科技城,积极争创国家级、省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着力打造“团队+人才+企业+研发中心”的产业科创生态。二是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高位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发展的主体作用。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领军和链主企业建立研究院,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推进前沿科创研发成果及时产业化商业化,加快建设科创实验基地和企业研发中心。三是要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以区域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为支撑制定数字经济产业规划。以数字建设为牵引,加快数字赋能产业提质增效。探索推动数据资产入表,激活数据要素价值,大力发展数字产业,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园,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做好“人才”文章,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关键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靠“人”。要用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让人才链支撑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一是要建设“四支队伍”。着力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高层次产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高水平企业家队伍、高素养技能型产业大军队伍,推动干部善于运用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创新的精神、改革的办法、法治的思维、专业的素养“六种理念”谋事干事成事,培养具备科学思维的企业创新人才和具有产业思维的专家队伍。二是要优化人才环境。深化拓展“百千万”人才计划,建立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体系,深化人才导师、技能大师工作室制度,做响“师带徒”育人品牌,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办好科创实验班,创建科创学院,强化政策引才、产业用才、服务留才,打造全国重要聚才“洼地”。三是要弘扬工匠精神。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打造职教基地,培养一批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和一批“智能+技能”复合型人才,引领一大批产业劳动者勇于创新、追求卓越,成为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的新质生产力中的能工巧匠,推进制造业质量、技术、产业升级。

分享文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