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  门
街  镇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涪陵要闻
“我们记得”
日期:2024-05-18
字 号:

浙涪友谊学校

在涪陵区顺江大道,有这样一座学校,它是浙江对口支援涪陵这段“山海情”的象征,更是涪陵人民传承感恩教育、厚植爱党情怀的精神丰碑,它就是浙涪友谊学校。

20年前,浙江省为浙涪友谊学校迁建捐资一千万元,一座现代化校园从荒地上拔地而起。这不仅是浙江援涪篇章的接续,也为对口支援工作铺上了浓厚底色、留下了长久启迪。

光阴荏苒,深情如一,我们记得。

记忆如歌

“看了你们的来信,又使我回忆起2004年愉快的涪陵之旅,与同学们相见、共同为新校园奠基的情景历历在目。”

——习近平同志给浙涪友谊学校全体学生的回信

5月的浙涪友谊学校,鲜花盛开,阳光洒落,温暖而明媚。

在学校的初心广场,“牢记嘱托 勤奋学习”几个大字格外醒目,时刻勉励着全校师生。一把陈列在校园“感恩园”的铁锹,带我们走进一段珍贵记忆。

浙涪友谊学校前身为涪陵城区第四小学校,原址位于涪陵城区箱子街,因三峡工程建设而整体移建。经重新规划选址后,决定将学校搬迁到现在的荔枝街道顺江社区,从原来不足5亩的地方,扩大到占地面积50亩,解决近2000名涪陵城江东片区移民子女上学问题。面积扩大了十几倍,建设资金成了难题。

2004年5月1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同志率浙江省党政代表团来渝考察对口支援工作,为涪陵城区第四小学校迁建捐资1000万元,并亲自为工程铲土奠基。一年后,新校园落成,成为当时涪陵义务教育阶段硬件条件最好的学校。

浙涪友谊学校学生参加全市编程比赛

“这把铁锹就是奠基仪式后留下来的,上面的大红花保留至今,每次回学校看到这把铁锹,心情仍然很激动。”浙涪友谊学校退休职工谢应习说,学校能有今天的发展和成就,浙涪人永远感念浙江人民的这份深厚情谊。他当时负责奠基仪式后勤保障工作,是这段珍贵记忆的见证者。

2007年,涪陵区委、区政府将该校更名为浙涪友谊学校,并将校史陈列馆更名为“感恩园”。这把承载着希望和激励的铁锹,也成为了感恩园里最重要的展品,向师生和每一位前来参观的人诉说学校变迁的历史,展现党和政府对三峡移民、对教育事业的关心。

20年来,涪陵浙涪友谊学校送出去了1万余名学生,他们大多数是三峡库区移民的孩子。为移民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机会,给孩子们插上梦想的翅膀,正是浙江援建该校的初衷。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如今,曾经举行奠基仪式的地方已建起了一栋教学楼,一块“饮水思源”纪念雕塑记录着这段珍贵历史。

深情如许

“你们已经在新校园学习了,并且取得了好成绩,我很高兴。”

——习近平同志给浙涪友谊学校全体学生的回信

初心广场、感恩园、立德园、树人园、勤学苑、奋进苑……走进浙涪友谊学校,处处可见感恩奋进的主题文化元素。该校以党建为统领,实施“感恩”党建项目,开展感恩教育、励志教育,是涪陵区青少年开展“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感恩教育主题活动的样板。

这些年来,浙江省一如既往大力支援浙涪友谊学校各方面建设。相继捐款200余万元,用于浙涪友谊学校信息技术教室、远程网络录播室、学术厅改造等硬件设施建设;浙江省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和浙涪友谊学校签订《对口支援工作协议》,共享浙江优势教育资源,从教师派遣学习、远程互动课程、来涪教研指导等方面支持该校发展;浙江正凯集团设立浙涪友谊学校教育基金800万元,用于奖励优秀教师和学生,帮扶贫困教职工及学生……

浙涪友谊学校每年举办科创展示活动

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如今的浙涪友谊学校,有55个教学班、学生2289人,办学规模翻番。实现“班班通”“无线网络”“校园监控”全覆盖,基础设施、办学质量不断改善。学校环境也大变样,环校公路及活动场地均铺设柔性沥青路面,教学楼、实验楼、科技楼、图书馆、学生公寓自成体系又廊道相连,校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俨然一所典型的园林式校园。

16年前的那两个少年,便是被这美好的学习环境所触动,决定向习伯伯写一封信,给他讲讲学校现在的模样。

2008年3月,该校六年级学生朱成翰和同学覃健益作为全校学生代表,用三页信纸工工整整地向习伯伯介绍了学校的发展情况,讲述了师生们的心声。令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封信寄出去不到一个月,就收到了一封抬头为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回信。

“习伯伯回信了!”整个校园都沸腾起来,一颗颗懂感恩、知奋进的种子也自此深埋于孩子们心中。

“习伯伯的回信,对我们和学校十分关心,让我备受鼓舞,当一名教师就成了我的人生理想。”朱成翰说。16年过去了,朱成翰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现在他是重庆市兼善中学英语教师兼班主任。

如今,在学校感恩园的“回信墙”上,习伯伯的亲笔回信永久留存。纸短情长,这“一封信”的力量激励着一批又一批浙涪孩子在感恩奋进中走出涪陵、走向全国、成长成才。

初心如磐

“希望同学们牢记党和人民的嘱托,勤奋学习,健康成长,努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习近平同志给浙涪友谊学校全体学生的回信

“今天我们来做‘旋转飞椅’,把声音和光线结合起来用,声音传感器可以测量声波的大小,光线传感器可以测量光质的高低……”5月14日,在浙涪友谊学校创客空间教室,科技老师周园正在给学生上编程课,这是最受学生欢迎的特色课程。

科学教育是该校的办学特色。从2015年开始,学校相继开设了航模、机器人(编程)、发明创造等社团,成立了涪陵区唯一的科学特色工作室“李於生科创工作室”,组织学生成立科学社团和兴趣小组,开展科技创新大赛、科技文化节等活动,在学生心中埋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种子。

该校致力于建设“科创+”智慧校园,建成投用“知行科创空间”,包括中央展示厅、知行创客坊、人工智能教室、物联网展厅、机器人展厅、科技作品展厅、航模操作室等多个功能室,成为学校师生实现跨学科教学、项目化学习、人工智能教育的主要场地。

学生在学校“树人园”乐享阅读时光

近10年来,该校学生参加国家、市、区组织的科技类比赛,先后获国家级奖10余个、市级奖50余个、区级奖300余个。今年初,浙涪友谊学校获评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

“让学生像树一样长大”是浙涪友谊学校的办学理念。该校围绕“做合格接班人”这一育人目标,构建了“知行六好”课程体系,即红色基因课程、金牌德育课程、文化智慧课程、生命健康课程、艺术审美课程和自理自能课程,充分张扬和发展学生个性、爱好和特长,努力让每一名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我们的小学生活多姿多彩,不只是学习课堂知识,还有丰富的课外活动,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我希望自己能成长为一名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学生,为学校争光。”该校五年级学生万梦欣说,她最擅长的是演讲和写作,她还参加了科技社团,正在学习制作机器人和航模。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该校的办学愿景。“我们总结提炼出‘牢记嘱托、勤奋学习、健康成长、报效祖国’的校训,培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浙涪人的永动力。”该校党总支书记钟长余说,未来,将把浙涪友谊学校打造成重庆市高品质学校,让浙涪友谊学校真正成为社会放心、老百姓满意的学校。

春天的风记得,

谁为新校园规划蓝图,

挖下第一锹土。

夏天的云记得,

谁用阳光般的温暖回信,

引领我们成长的脚步。

……

这是浙涪友谊学校原创诗歌《我们记得》。那年的风从海上来,鼓舞的力量,磅礴而绵长。(文/记者 周庆 夏雷 蒋欢 图/浙涪友谊学校)

分享文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