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  门
街  镇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涪陵要闻
何鹏:深耕前沿科技20年 不断刷新“卡涞速度”
日期:2024-08-19
字 号:

重庆卡涞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随着全球对环保和节能的重视日益增强,轻量化已成为汽车、航空航天、新能源等多个行业发展的关键词。其中,先进复合材料以其优异的性能,如高强度、轻质、耐腐蚀、耐高温等,成为实现轻量化目标的关键材料。

从留学德国开始,他用20年的时间致力于复合材料轻量化领域,以创新为中国复合材料轻量化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6个月,从签约到投产,他投资的重庆卡涞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在涪陵扎根。

四年半,他率领企业成为国内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领域的“独角兽”。

从深耕科研到投身产业,他在复合材料轻量化领域不断刷新“卡涞速度”。

他就是重庆卡涞复合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何鹏。

游学德国12年

“轻量化”梦想启航

何鹏18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其间通过不懈努力以“优秀学生代表”作为交换生前往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进修。

他于2008年获得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学位后,在宝马汽车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而后又到慕尼黑工业大学轻量化工程研究所继续攻读机械工程博士学位,此间开始对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进行更高维度的研究——从理论到实践,从产品开发到整个链条。

在实践中,何鹏参与了“空客碳纤维机舱门设计与制造”,并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主导完成了“欧洲宇航局(ESA)直径6米大型高精度碳纤维柔性卫星反射天线Labum的设计与制造”等航空航天轻量化项目。

彼时,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汽车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而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的特性具有轻质、高强度、耐腐蚀等特点,非常适合用于汽车制造。

何鹏说,采用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可以减轻汽车重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排放量,符合环保要求,同时可以提高汽车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为乘客提供更加舒适的乘车体验。此外,在材料上加入传感器还可赋予其“智能+”的特点。

“德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加上中国人的高效率、低成本,这样的组合可以碰撞出惊喜的火花。”何鹏对中国复合材料轻量化产业发展充满期待。于是,2014年4月,怀着“将德国先进的理念带回国内,推动轻量化产业发展”的使命感,何鹏回到国内,担任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所主管科研、人才引进、交流合作的副所长,兼任设计中心负责人,组建轻量化工程研发团队并担任负责人。

2019年,何鹏紧跟国内新能源汽车轻量化的行业发展趋势,创立卡涞科技公司,开启了新的人生挑战。他带领团队先后在杭州、嘉兴、重庆建立工厂,主要从事高性能复合材料轻量化零部件的设计、研发、制造及销售,产品主要应用于汽车、高铁、航空等多个领域。

何鹏有着科研人特有的“偏执”与创新精神。这几年,他带领科研团队采用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来设计、研发、生产动力电池箱体,替代了传统的金属材料,提升了动力电池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应用的安全性和效率,实现了复合材料从“贵族型”材料向“平民化”材料发展,产品已成熟供应给新能源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整车厂吉利远程、上汽大众等,终端客户有华为、蔚来、理想、小鹏、吉利极氪等,属于供应链腰部企业,在新能源汽车电池箱体(复合材料箱体)市场中,占有率高达30%。

落户涪陵

不断刷新“卡涞速度”

2022年8月,何鹏在涪陵高新区投资建设重庆卡涞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新能源汽车电池箱体、乘用车碳纤维车身结构零件及分总成、商用车复合材料轻量化零部件。

2023年11月,公司一期项目6条生产线全部投用,年产能达60万件,创下从签约到投产不到半年的涪陵“卡涞速度”,成为重庆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产业链链主企业。

走进重庆卡涞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宽敞明亮的厂房,6条全自动生产线高速运转,机械手自主抓取预制件,大约5分钟,一个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箱上盖成品便生产出来。

今年3月以来,公司订单量由之前的每月1.8万件增加至每月2.5万件,产品型号由之前的7个增加至9个,其中问界产品、广汽埃安产品的2条生产线实现满负荷生产。

目前,公司二期项目正在积极筹建中,预计今年下半年开工建设,将建设24条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轻量化部件生产线,规划年产能240万件,力争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化生产制造基地。

“川渝地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和电池产业聚集,我们有多个现有和潜在客户分布在川渝地区。涪陵的先进材料产业基础雄厚,涪陵区委区政府了解、支持我们行业,浙江与涪陵也有着多年的深厚情感……综合诸多因素,我们选择落户涪陵,成功开启西南地区战略布局。”对于为何选择落户涪陵,何鹏这样回答。

《中国制造2025》关于汽车发展的整体规划中,明确强调了“轻量化仍然是重中之重”。“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国家在轻量化方面的决心与行动力。”对于未来,何鹏充满信心。

前不久,何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深耕前沿科技,引领未来产业。我将紧盯前沿科技和市场需求,率领公司科研团队持续加大技术攻关,发挥链主企业作用,与产业相关企业围绕补链延链强链开展产业协同创新,帮助政府围绕产业链招商,助推重庆高性能复合材料上下游产业集群发展。同时,加快建设先进复合材料重庆科创中心,围绕绿色复合材料和智能复合材料两个方面发力,为重庆新材料、智能网联、新能源储能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记者 谭艳华 图/受访者提供)

分享文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