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进行武术训练
在涪陵区,有一所闻名遐迩的职业学校——重庆市涪陵信息技术学校,它的前身是一个只有60名学员的武术馆,而这一切的转变,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这所学校的创始人蒲林峰。创校33年来,蒲林峰以他的智慧和汗水,将一个小小的武术馆发展成为市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重庆市首批综合高中改革试点学校,其办学成就和影响力在业界有口皆碑。
初心萌芽
武术馆内育英才
时间回溯到1991年,那时的蒲林峰还只是一名普通的武术教练。怀揣着“为民办学、为国育才”的朴素理想,他在老家涪陵区龙潭镇的一所小学校创办了涪州武术馆。
怀揣着对武术的热爱和对教育的憧憬,蒲林峰毅然踏上了武术培训这条路……武术馆以短训班模式开始招生,不少村民的孩子闻讯而来,第一期就有60名学员。
随着学员数量的增加和教学需求的提升,小小的武术馆已经不能支持长期的发展。蒲林峰决定将武术馆转型为一所能够提供更多教育选择的学校。这一决定,不仅改变了武术馆的命运,也开启了他深耕职业教育的漫长旅程。
五次迁址
四易校名初心不改
“只学武术,这些娃娃能走多远?”带着这个疑问,在14年的时间里,蒲林峰带领全校师生,历经五次迁址,四易校名,每一次都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无论环境如何变化,他都始终坚守着“为民办学、为国育才”的初心。
1994年,涪州武术馆从龙潭镇民主小学校搬迁到涪陵城区,更名为“西南武术院”。踏上了与职业学校联合办学的道路,开启了精武通文办学方向的征程。
1998年,“西南武术院”更名为“重庆市涪陵西南文武学校”,达到近400人办学规模,并开办了小学、初中、职业高中课程,成为一所全日制学校。
2002年,学校在当时的蒿枝坝工业园区征地148亩,投资1600万元建起新校园。
2005年,蒲林峰紧扣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将学校再次更名为“重庆市涪陵信息技术学校”,此次更名是该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
为了确保每一位学生的权益得到保障,蒲林峰四处走访周边的小学和初中学校,并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为有意继续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提供转学的便利条件。同时,对于那些希望直接升入中职学校的学生,蒲林峰也制定了详细的升学计划和指导方案。通过一系列人性化的安排,学校成功解决了原有小学生的去向问题,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赞誉。
在蒲林峰的带领下,学校开设了汽车运用与维修、航空服务、旅游服务与管理、运动训练、学前教育、计算机网络技术、工艺美术等专业,开始步入发展快车道。
据统计,该校目前共有在校学生3000余人,形成了80%的职教高考升学班、10%的“3+2”中高职衔接班和就业班、10%的综合高中班,这样的办学格局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特色办学
“自立教育”显成效
“曾经一段时间,社会普遍认为中职学生成绩差、习惯差、风气差,没目标、没斗志、没希望。”蒲林峰说,这些标签不仅遮蔽了中职学生的光芒,也限制了他们的成长。
于是,蒲林峰毅然提出了“自立教育”的概念,旨在通过分阶段强化矫正与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和三大品质——即“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思想品质,“自律、自学、自评、自创”的学习品质,以及“自理、自主、自治、自行”的生活品质。
在“自立教育”的引领下,学生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不仅在学习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更在品德、意志、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升。在2024年重庆职教高考中,该校本科、专科上线率达到98.61%。
如今,涪陵信息技术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民办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民办教育十大最具影响力职业学校、全国校园足球布局示范校、全国禁毒教育示范校、重庆市职教德育特色学校、重庆市中小学民族教育特色学校、重庆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涪陵区优秀民营企业等180余项荣誉称号。2024年,学校还被纳为重庆市首批综合高中改革试点学校。
展望未来
书写职业教育新辉煌
经过33年的不懈努力和奋斗,涪陵信息技术学校在蒲林峰的带领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学校先后获得国、市、区级奖励186项,教师获国、市、区级奖励469项,学生获国、市、区级奖励1023项。
截至目前,学校连续荣获23届重庆市散打赛团体第一名。先后培养输送武术、跆拳道世界冠军1人,全国冠军5人、亚军5人;市级冠军273人、亚军368人、季军418人;国家一级运动员56人、二级运动员218人。向(省)市专业队、体育院校输送了100余人。此外,学校还先后与100家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大、中型企业签订就业用工合同,为各行各业培养、输送20000余名各类实用技术人才,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9%以上。
与此同时,蒲林峰个人也先后获得中国武术协会委员、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中国十大杰出民办教育家、涪陵区科技拔尖人才、涪陵区名校长、涪陵区首届十大最美新乡贤等荣誉称号。(记者 刘雷 胡技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