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现场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城市治理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涪陵,这座区域性中心城市,正以其独特的方式,诠释着城市治理的现代化。
日前,涪陵区城市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邬建坤,荔枝街道党工委书记杨伟,区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主任龚忠旺,崇义街道通洗桥社区党委书记陈红做客涪陵区融媒体中心访谈室,分享涪陵在城市智治方面的创新与实践。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涪陵,一座历史悠久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从城市管理到社区服务,从数字赋能到居民参与,正以其独特的方式,书写着城市治理的新篇章。
今天,我们将一起聆听涪陵的声音,感受这座城市在智治方面的创新与实践,触摸这座城市智能、高效的脉搏,一起期待智慧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出新的花朵。
盯准城市未来发展方向
明确智慧城市建设思路
利用涪陵城白鹤梁大道桥下空间建成的乌杨树体育运动公园
记者: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建设智慧城市,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治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设智慧城市是不是有更大的意义呢?
邬建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构建城市运行和治理智能中枢。”我们认为,城市治理的成效直接关系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运用数字化、智能化等手段推进城市智慧管理,有利于提高智能化水平,让城市治理更精准、更高效。
龚忠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将数字技术贯穿到城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不仅能提高超大城市的治理能力、发展能力和服务能力,还能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方面探索出新路子。
记者:建设智慧城市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蓝图。请为我们概述一下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
邬建坤:根据对“现代化”城市内涵的认识,我们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应该以人民城市理念为工作导向,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建设为抓手,将数字赋能贯穿城市治理全链条、全周期、全要素,注重从“小切口”入手,着力解决“大民生”问题,加快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推进城市的现代化治理
落实智管打造服务品牌
涪陵区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数字化工作平台
记者:在推进现代化治理的过程中,区城市管理局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邬建坤:我们当前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构建了城市智慧管理“1+5+N”体系,即建设“1”个城市管理智慧中枢,目前已基本建成,并与区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积极联动。推进环卫、园林、设施等“5”大版块应用系统改造升级,提高“内管”效能。建设“N”个数字化应用场景,贯通了“渣土车监管一件事、供水爆管处置一件事”等市级应用;成功争取“渝畅停”市级综合场景应用在涪试点,让停车管理更加智能;创新开展了无人机低空巡查智治,发现处置问题更高效、更精准。
实施微更新微改造。以市民关心、期盼问题为导向,着力解决民生实事。聚焦“停车难”,新增错时共享车位6741个、小微停车场泊位395个,有效缓解停车压力。聚焦“如厕难”,新(改)建公厕15座,城市公厕增量提质。聚焦“休憩难”,利用滨江路桥下空间建成乌杨树体育运动公园等口袋公园7个,让城市“边角料”逐渐成为群众休闲新空间。新建5座劳动者港湾,为户外劳动者提供更多休息场所。聚焦“收运难”,打造“涪小分”便民小程序,解决大件垃圾、装修垃圾等收运问题。聚焦“摆摊难”,划定个性化“潮汐摊区”26个,让城市既有烟火气、又有洁净美。
迭代进社区优服务。在全区16个社区打造“城管进社区、涪务零距离”品牌。建立“1名城管执法人员+1名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政设施工作人员”的“1+3”人员进驻模式,全面融入“141”基层智治体系,对社区工作安排和群众诉求从受理、处置到回复形成闭环。
龚忠旺:区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在边运行、边建设、边提升的过程中,首先,在体制机制上,建立了“2+1+3+18”的工作专班模式,确立了明确的职责分工,实施了“一周双调度、一事一调度”的工作制度,确保任务高效推进。我们还制定了《治理中心运行管理机制》等文件,为规范化运作提供了保障,并建立了平战融合和联动指挥机制,强化了晾晒比拼复盘机制。
其次,在平台建设上,全面升级了区、镇街两级的驾驶舱系统,实现了数据实时共享和业务无缝对接。推进了三维实景地图建设和风险点位落图,为城市治理提供了直观、精准的辅助工具,同时加强了视联网建设。
最后,在应用实战上,完成了37个市、区应用的贯通工作,并自主谋划了特色应用,如“法治娱乐场所监管一件事”。围绕榨菜产业和工业园区的发展需求,推进了“榨菜产业大脑”和“工业园区生产安全实时监测预警”等项目,绘制了高频、突发、重点事项的闭环处置流程图,为事件的快速响应和有效处置提供了支持。
通过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治理效率,还增强了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建设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的治理体系贡献力量。
记者:刚刚邬局长谈到,区城管局打造了“城管进社区、涪务零距离”品牌。持续改善老旧小区环境也是“城管进社区”这一重要举措当中的一项内容。荔枝街道的城区面积占江南老城的60%,杨书记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街道在老旧小区改造上所作的努力?
杨伟:荔枝街道主要采取了两个方面的举措:
守正创新推进小区微治理。针对辖区老旧小区较多、物业管理缺失、居民诉求多样等特点,我们构建“小区、社区、街道”三级居民议事机制,探索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破解了小区微治理难题。比如,荔枝辖区水资源小区无停车功能,小区164户业主登记私家车133辆,车位供需矛盾特别突出,长期占用消防通道停车带来严重安全隐患。为解决这一顽疾,街道引导小区部分业主自愿筹资,建成规范停车位97个,并委托小区物管单位规范收支管理,在成本收回后,后续收益归全体业主享有。这种既解决停车难题,又保障生命通道畅通的小区微治理模式已经在荔枝辖区成功复制推广。
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文化巷道。荔枝辖区有181条背街小巷,日常管理任务繁重。为了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我们创新推出了“万巷更新”行动,将辖区内的数十条背街小巷因地制宜打造成空间整洁、环境优美、文化气息浓郁的特色文化巷道,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和文化品位。2021年以来,街道先后打造了“党史巷、移民映象、模范巷”等特色文化街巷11条,为群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出行环境,为涪陵城增添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记者:通洗桥社区在“城管进社区”活动中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社区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将“城管进社区”工作与社区“五慧家园”党建品牌深度融合,人民城市理念在这里落地开花。请陈书记分享一下通洗桥社区在这项工作上的经验。
陈红:城管队员和社区工作者共同推进“慧”学习、“慧”奉献、“慧”互助、“慧”生活、“慧”治理“五慧”家园建设,以提升居民文明素养和生活质量。城管队员深入社区,宣传物业管理条例,提高居民对城管职能的认识。同时,他们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如路灯维修和垃圾分类,展现奉献精神。社区则通过院坝会等形式,教育居民文明养犬和垃圾分类等。此外,城管队员帮助解决社区难题,如修建便道和改善居住环境,而社区为劳动者提供休息驿站,让劳动者感受到尊重和友爱。区城管局支持社区建设小微停车场和口袋公园,满足了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通过智慧化治理方式,有效解决城市管理问题,如设置便民夜市摊区,实现市容市貌与民生需求的双赢。
全面激发治理“乘数效应”
深化改革补齐运行短板
荔枝街道打造的“中华魂·党史巷”,成为市民学习党史的新阵地
记者:我们在城市现代化治理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问题,请各位嘉宾谈一谈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之道。
陈红:我们社区老旧小区较多,老旧小区居民在电梯加装、物业管理等方面存在矛盾纠纷,协调难度大。下一步,社区将继续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聚焦“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民生需求,当好“双面胶”。一方面积极争取“粘连资源”,链接好区级部门、社会组织、爱心人士和企业等各方资源,加大老旧小区环境提质力度;另一方面凝聚感情“粘连居民”,进一步密切居民群众感情,通过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多方面提高居民素养、巩固城市治理成果,合力让社区“五慧”家园更加美好。
杨伟:荔枝辖区因为老旧小区占比高,老旧小区的停车难问题比较突出,城市管理质效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下一步,街道将坚持党建统领,持续推进“万巷更新”行动,打造一批更有特色的文化街巷,不断优化城市环境;持续总结好、推广好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经验,突出加速驱动、动能激活、效应叠加,全面激发治理“乘数效应”,实现社区事务从“管大家”到“大家管”的转变,提升“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基层治理实效。
记者:今年5月31日,区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作为智慧化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心在实际运行中遇到哪些挑战?
龚忠旺:一是应用贯通实战能力还有待提升。虽然我们已经完成了多个应用的贯通工作,但应用真正发挥实效还有一个边用便完善的过程。二是板块跑道事件办理质量还需提高。目前各部门业务梳理不够精准,业务事项数字化率还有待提升,导致事件办理质效还不高。
记者:接下来区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将从哪几方面着手来补齐这几项短板?
龚忠旺:涪陵区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将遵循全市三级治理中心建设要求,强化上下联动和横向协同,构建智慧化、高效化、精准化的城市治理体系。重点工作包括优化区、镇街治理中心运行机制,明确职责边界,整合功能,推进数据共享;推进数据归集、感知资源编目和城市体征指标体系建设;围绕应用贯通,进一步提升事件处置效率和实战能力,确保治理任务有效实施。
记者: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江南城区是一面坡的城市,城市管理面临着哪些新的挑战?
邬建坤:当前城市管理面临三大挑战:首先,治理机制还不够完善,权责边界还不够具体。其次,共治共管参与度不高,评价渠道不够丰富,城市乱象如乱停车等问题未得到有效根治。最后,数字赋能还不明显,基础设施感知设备缺乏,数据收集和城市管理智能化有待加强。
记者:将采取哪些举措来解决上述问题?
邬建坤:城市治理是一项全方位,全周期的系统工程,在推进城市现代化治理的进程中,我们将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全力推进城市现代化治理的体制机制创新,和相关单位一起从城市安全风险管控、城市行政执法、城市国土空间治理、城市建设和更新提升、城市运营维护、城市公共服务高质量供给6个方面推动“大综合一体化”改革,把数字赋能作为关键路径,努力打造北纬30°花园城市。结合城市管理工作,有以下几方面打算。
在城市运营维护方面,聚焦民生问题高频事项,将城市管理前置,主动融入规划、建设环节,提升城市微观治理“一体化”水平。同时,我们将构建高效的城市治理行政执法体系,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执法效能和监督,推动行政执法规范化、制度化、智能化。
在城市安全风险管控方面,加快补齐城市运行和治理短板,构建人机协同、平战结合的指挥调度机制,深化运用城市治理风险清单,打造协同矩阵,让跨领域跨行业管理部门联动更加高效,持续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积极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在城市智能化管理方面,切实发挥智慧中枢作用,实现城市治理一网统管、一屏通览、一键调度。抓好“设施运行”版块工作,深化体征指标梳理。推进物联感知设备接入。结合市民需求,谋划一批综合场景应用,上线具备查询、缴费、申报、投诉等功能,聚合力较强的“城市服务应用小程序”,让城市治理更智慧更有温度。(记者 计佳利 何乾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