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现场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如何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上下功夫,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上做文章?日前,涪陵区委农业农村工委书记、区农业农村委主任代富荣,区住建委党委书记、主任陈松涛,江北街道党工委书记蒙科进,龙潭镇党委书记滕志做客涪陵区融媒体中心访谈室,分享涪陵在大美城乡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涪陵有“六山一水三分田”独特地貌,集城市、农村、山区、库区于一体,如同缩小版的重庆。我们将立足山水资源、发挥立体优势,精雕细琢打造北纬30°花园城市,同时把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重庆宝贝”变成强村富民的“产业宝贝”,建设“记得住乡愁、看得到奔头”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记者:涪陵乡村振兴取得了哪些成效,请介绍一下。
代富荣:今年以来,区农业农村委、区乡村振兴局立足“在打造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中展现大担当、作出大贡献”目标,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上取得了实效。
守住了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粮食产量创近20年新高、达到45.17万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多措并举促进脱贫农户增收,未出现返贫致贫现象。
发展特色产业,做好榨菜、中药材、生态畜牧等“土特产”文章,菜-猪种养循环模式推动涪陵黑猪发展得到部、市领导充分肯定,榨菜、中医药、生态畜牧全产业链产值分别超140亿元、115亿元、60亿元,涪陵荔枝、长江龙眼、涪陵涪橙、胭脂萝卜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居全市第一位;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34:1缩小到2.29:1。
推进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村民小组100%通硬化路,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9.45%,供电可靠率、综合电压合格率均达98%以上,行政村100%通达5G网络;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89%、100%、79.9%,建设市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3个;推行“数字化+积分制、清单制”乡村治理模式,建立“乡村治理积分系统”,获批创建市级乡村治理示范村镇4个。
记者:通过代主任的介绍,我们了解了农村的飞速发展。涪陵城市提质扩容成果有目共睹,请陈主任为我们作一下介绍。
陈松涛:近几年,区住建委聚焦“创造高品质生活、助力高质量发展”,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上走深走实,涪陵城市综合承载力、宜居性和包容度不断增强,城市建成区面积达79.98平方公里,涪陵常住人口110.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4.2%。
交通体系更加完善,高新区“五横六纵”、江南“四横八纵”、江东“两横五纵”路网全面形成,城市道路里程达342公里。建成投用67个公共停车场、1.3万余个停车位。
城市更新提升实现城市向“美”而行,市级城市更新试点示范项目“长涪汇”、五桂堂建成投用,改造老旧小区111个、311万平方米,全国完整社区建设试点项目太平街社区建设加速推进。
韧性城市建设稳步推进,新改扩建城市雨污水管网120公里,总里程达700余公里,首个装配式综合管廊——高新区集绣大道综合管廊项目已完工,正全力协调各类管线入廊;建成聚云山片区、新涪汇城市公园等海绵城市项目,排水分区达标面积31.9平方公里,占城市建成区面积39.94%。
同时,我们精准发力,推动乡村蝶变焕新,争取并完工投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美丽宜居示范乡镇、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等村镇建设项目10个,武陵山乡角帮寨村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记者:这些年江北街道乡村振兴成效已显,大渡村、二渡村等一批传统村落吸引了大量市民前往休闲,体验农村生活。请蒙书记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蒙科进:江北街道是涪陵江南城区的地理屏障,城乡二元、三农为主。近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切入点,开启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之路。
扮靓美丽江北。持续开展“干净整洁美丽江北行动”,对每个村(社区)的人居环境实行月考评、季晾晒。“畜禽入圈、柴火归位、瓜豆上架、蔬菜成行、花果飘香、卫生上榜”,成为每个农户家庭的整洁目标。同时,通过美丽移民村、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改善基础条件,在全国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培训班等会议活动的现场参观中,人居环境获得一致好评。
打造活力江北。我们探索通过“三权分置”改革,盘活闲置农房,从乡野茶食、第一村食堂迭代升级到小象王国、清磲小院,打造了多业态庭院经济26家,既盘活了闲置资源、美化提升了环境,带动了农户通过出租、就近务工、销售农产品等方式增收,更重要的是推动了城市和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理念的融合互促发展。
共建幸福江北。在全力保持社会局面平安稳定的同时,我们在每年秋分丰收节,以村(社区)组队,开展“幸福江北”乡村运动会,大家团结拼搏、以村为荣;每逢春节,评选“江北十四道风味”、举办年货集市,去年我们还入选央视《我的家乡我的年》录制现场,今年也参与到全国冬季“村晚”节目筹备中,老百姓幸福满满。我们以“千万工程”为引领,由环境变革催化带动生态变革、产业变革、社会变革,建设美丽乡村、造福人民群众。
记者:龙潭镇素有“坪上粮仓”美誉。请滕书记介绍一下龙潭镇的发展情况。
滕志:龙潭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理念,把握新阶段,迎接新挑战,勇担新使命,抢抓新机遇,谋划新发展,圆满实现“一年一个台阶、一年一番变化”的工作目标,全镇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客车行驶在南沱镇睦和村“四好农村路”上
交通建设成效显著。南两高速、龙马大道建成通车,三年硬化“四好农村路”85公里、油化道路40公里,新架桥梁4座,交通建设质效连续三年居全区第一。
场镇面貌焕然一新。投入约8000万元统筹实施场镇功能提升工程、服务保障改善工程、创文创卫示范工程,成功创建市级文明镇、市级卫生镇,场镇形象实现从脏、乱、差到净、亮、美的美丽蝶变。
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累计开展高标准农田整治2.1万亩,土地整治1.2万亩,引进重庆华安帮豪种业规模流转土地1万亩建设龙潭大米种植基地,建成重庆熙溪地农业科技蔬菜公园,新建蔬菜大棚600亩,龙潭现代农业产业园焕发新的活力与魅力。
和美乡村建设有力有效。投入3400万元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新乐村获评市级巴渝和美乡村示范村。
记者: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重庆市一号文件也提出要全面建设“国际范、巴渝风、山城韵、乡愁味”新时代巴渝和美乡村。请问代主任,涪陵区怎么建设具有辨识度的和美乡村?
代富荣:当前,我们在推进巴渝和美乡村建设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效,但在乡村规划引领、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改革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和差距。我们将立足今年初区委区政府谋划的“两园三片五线”乡村振兴整体布局,根据资源禀赋,因村施策、改革创新,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聚力建设高效农业、人文休闲、度假康养、创业创新、和美善治的有涪陵特色的和美乡村。
建设党建引领的和美乡村。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保障,涪陵区正高质量推动“141”基层智治体系建设,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建设为民服务、战斗力强,有思路、有办法的基层党组织,这是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如江北街道二渡村积极探索形成“村党委+党支部+党小组+党员”四级组织体系,成立北群建设、农业公司、九洞水合作社、新农人党支部等4个功能性党支部,把产业公司、创业青年和致富能人中的党员,紧紧团结在村党组织周围,推动基层党建与产业发展“双向”融合,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建设产业兴旺的和美乡村。建设和美乡村,产业发展是基础。推进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着力提升产业能级,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依托产业发展优势,培育打造榨菜月饼、藿香可乐等“新品”“爆品”,打造“涪陵涪橙”等地方特色品牌,将“涪陵黑猪”“涪陵荔枝”“长江龙眼”打造为有全国影响力的地标产品。如南沱镇发展龙眼荔枝为主的四季水果,珍溪镇发展猪-菜-果-桑种养模式,龙潭镇依托全市最大叶类蔬菜基地和龙潭大米品牌,蹚出了一条产业驱动和美乡村建设的路子。
建设改革致富的和美乡村。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开展强镇带村、强村富民综合改革,成立强村公司,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如全市“强镇带村”试点镇之一的新妙镇,引进龙头企业江苏立华牧业、重庆七可食品,发展全市首个肉鸡全产业链项目,打造全市首个万吨级古法泡菜基地,做强镇域经济,带动乡村振兴。大顺镇新兴村引进社会资源,参股成立强村公司,通过“村集体+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有机水稻等产业,走出了一条融特色民宿经济、生态经济和共享经济于一体的集体经济发展之路,实现了村集体与农民收入的“双增收”,新兴村由一个穷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经济强村。
建设融合发展的和美乡村。推动城乡资源融合、产业要素融合,因地制宜推进特色种养、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品加工、文化创意、生态康养、农村电商等农文旅融合的新业态,融合“一二三产”,延伸乡村产业链条。如百胜镇等镇街通过榨菜加工提升产品价值,蔺市街道泡桐村依托美心红酒小镇发展旅游经济,武陵山乡和大木乡依托景区发展避暑经济、高山经济,实现了三产融合、村富民强。
记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城乡融合发展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请问区住建委有哪些思考和打算?
陈松涛:近年来,全区城乡融合发展有序推进,新区老城实现精彩蝶变、传统村落焕发全新生机,镌刻出一幅城乡融合发展的新画卷,为新时代加快建设彰显“三个重要”的百万人口战略支点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接下来,区住建委将着力推动城市更新提升、不断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质量发展。
坚持科学规划、精准研判,高标准做好城市规划建设。目前,市政府已批准实施《重庆市涪陵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确定了涪陵“一心四区多组团多中心”的总体空间格局;同时,涪陵区城市体检工作正全面推进中。区住建委将以规划为依据、城市体检为抓手,突出城乡一体设计、多规合一,坚持“以城带乡”,全力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积极推进两江新区至涪陵快速通道等对外大通道建设,不断强化与中心城区、“两群”的互联互通。加快推进五环路建设,持续畅通城市内循环。着力提升城市韧性,构建“蓄、截、排”一体的排水防涝体系,稳步推进新城区涞滩河等海绵城市示范片区建设,力争年底海绵城市达标排水分区面积达34.35平方公里;加快推进江南城区内涝一期工程等管网项目,力争2024年新增排水管网20公里。不断提升停车供给能力,优化居民出行舒适度。
提升公共服务设施水平,解决民众急难愁盼。以人为本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加快推动高新区倪峰片区、老城片区等4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实施白涛片区、六郎街片区城市更新,推进步阳路等19个老旧小区改造。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老百姓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
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积极推进武陵山乡美丽宜居示范乡镇、珍溪镇东桥村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项目建设,探索打造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管理有效的现代化乡村样本,持续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申报2024年市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建设项目,不断推进传统村落修缮保护工作,坚持在乡村提质改造中留住乡愁、守护文脉,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记者:涪陵榨菜是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重庆宝贝”中的一宝,作为拥有“世界榨菜第一村”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江北街道,在推进榨菜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是如何将榨菜变成乡村振兴的“产业宝贝”的?
蒙科进:习近平总书记讲,乡村振兴要做好“土特产”文章。榨菜产业是江北街道的产业之本、立农之基,我们用好改革创新这把金钥匙,围绕榨菜产业加快接二连三,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努力探索“土特产”的新路子。
把“土”的基础夯实。把提升土地的产出效益,作为稳定2.2万亩青菜头、保证榨菜原材料数量和质量的关键。从稻菜轮种到姜菜轮作,今年我们尝试通过土壤熏蒸杀菌新技术,试验仔姜与青菜头轮作,目前进展良好、预计亩均增收1万元,必将极大提升农户的种植热情。
涪陵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青菜头种植基地收砍场景
把“特”的牌子擦亮。江北街道的居民历来有制作手工榨菜的习俗,王婆婆、彭婆婆等传统手工榨菜小有知名度。我们打造了一个“北山手作”的农产品集合品牌,把江北的手工榨菜、胭脂萝卜干、红苕粉,还有特色水果等农产品集合起来,通过“基地观光+市场直供+电商营销”等消费新模式新场景的打造,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让更多的年轻人、市场主体参与到涪陵传统榨菜的传承与发扬中来。
把“产”的链条做实。从青菜头鲜销到大力发展手工榨菜,再到围绕榨菜发展特色餐饮、乡村旅游、研学培训,我们正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改革创新往前闯,让总书记关心的“重庆宝贝”,成为乡村振兴的“产业宝贝”。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延链补链强链,持续推进榨菜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街道。
深挖特色优势产业。发挥榨菜主导产业优势,结合各村特色资源禀赋,深入挖掘特色果蔬、产品加工、休闲旅游等资源,加快“一村一品”发展,联合开展电商助农直播活动,叫响农特产品名号,着力做好“1+N”土特产文章。依托万亩青菜头绿色种植基地和涪陵市场80%手工榨菜占有率,打造“榨菜+”多元产业示范片。依托百亩草莓、葡萄,千亩古红橘、龙眼,打造库区美岸果香品牌。依托童乐家家、北山公园,打造城市文化休闲阳台,唤醒北山资源。
丰富综合应用场景。进一步深化“三权分置”改革,盘活农村闲置农房、土地,依托丰富的科研、人才、平台优势,试点连锁康养小院,丰富共享农场研学项目课程设计,打造集休闲观光、亲子游乐、农耕体验、沉浸互动、隐墅康养、研学旅游、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科工农文旅”综合田园体验胜地和立体综合消费场景,持续释放庭院经济活力。
凝聚共建共治合力。持续提升“141”基层智治平台实战实效能力,通过数字赋能闭环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发挥居民议事代表、政协委员工作室、司法服务工作站作用,拓宽居民议事、监督渠道。积极参与筹办全国冬季“村晚”,接续举办“丰收江北”乡村运动会、“大集大礼”乡村集市,涵养文明乡风。
记者: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请问龙潭怎样建好“菜园子”、拎稳“菜篮子”?
滕志:龙潭镇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着力从“聚资源、建平台、抓龙头、育产业、拓市场、优服务、增效益”等七个维度,推动龙潭市级农业产业园“涅槃重生”,实现蔬菜产业成为全镇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新支柱。菜臻多·龙潭·蔬菜公园获评“2023年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基地”。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打造都市精品农业、景观农业、休闲农业、设施农业示范基地”目标,聚力“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延链条”,做足“龙潭绿色蔬菜”这篇土特产文章,持续擦亮龙潭·蔬菜公园金字招牌,为高质量推进“业兴、景美、人和、民富的城乡融合发展示范镇”发展提供有力产业支撑。
稳步提升蔬菜种植面积。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合作社拓展+农户参与”的模式,以1万亩龙潭蔬菜公园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5万亩,建成高标准蔬菜联体大棚1000亩,持续巩固龙潭作为重庆市最大叶类蔬菜基地的地位,不断提高龙潭蔬菜市场话语权。
持续打造龙潭蔬菜品牌。强化科技赋能,筹建涪陵区中海拔速生叶菜研究院,以“五统一分”为核心(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标准、统一销售、统一品牌,分开种植),大力推进蔬菜种植基地智能化和标准化建设,扩面推广生态循环农业,齐抓共管打造绿色5星蔬菜。
持续改善园区基础。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龙潭镇中型灌区建设项目实施为契机,实施改土、改路、改水网、改沟渠,配套建设一批机耕道、生产便道、观光步道,着力推进龙潭市级农业产业园蔬菜核心种植区水肥一体化全覆盖。
加快推进物流通道建设。全力推进交通强镇建设,积极构建“2+1+2+N”交通体系,力争5年内23个行政村交通主干道全部油化、路面宽度全部达到5米以上,确保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市级示范镇。
持续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以龙潭河场镇段两岸、龙马大道沿线和龙潭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新乐、义和、龙腾、大同、星光等村)为重点区域,以“五改五化”(改路、改厕、改圈、改院、改习惯,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净化)为重点内容,大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加快田园变公园。
持续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提速打造龙潭大米、龙潭羊肉、龙潭蔬菜等优质农土特产消费体验场所,适时启动蔬菜育苗、分拣、加工车间、龙潭农特产品展示中心建设,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业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拓展,变农产品为伴手礼、农产品经济为服务经济。
记者:塑造“大美城乡”样板,在打造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中展现大担当、作出大贡献是涪陵区贯彻落实市委六届五次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最后,请各位用一句话来表达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展望。
代富荣: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建设宜居宜业大美城乡,我们一起努力、携手奋进。
陈松涛:让宜居、宜业、宜游成为城乡共同底色,协调发展、美美与共。
蒙科进:江北街道锚定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街道目标,进一步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扛一份担当、守一方水土、创一片天地,为涪陵新发展作出江北新贡献!
滕志:建设和美乡村,擦亮幸福底色,我们一起行动。(文/记者 陈文盛 整理 图/记者 何乾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