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  门
街  镇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涪陵要闻
罗云镇: 以创新精神推动革命老区全面振兴
日期:2024-09-24
字 号:

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烈士陵园

罗云镇是涪陵革命老区三个重点乡镇之一。这里诞生了涪陵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共罗云支部,建立了下川东地区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产生了涪陵第一个参加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党代表——钟善辅,是涪陵第一位共产党员钟善辅烈士的家乡。“四个第一”的革命历史,赋予了罗云镇红色文化的深厚内涵,成为推进革命老区罗云乡村振兴的历史底色,为激励老区人民勇毅前行注入了不竭动力。

近年来,罗云镇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和红色资源保护利用”重要指示精神,以敢想敢干的作风、奋勇争先的创新意识,全力打造铜矿山红色文化公园和干龙坝万吨榨菜产业园,推动罗云发展迈上快车道,乡村振兴展现新图景。

筑牢红色根基

创新打造铜矿山红色文化公园

铜矿山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曾是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战斗过的地方。那烽火岁月里的英勇抗争,铸就了英雄们的传奇,也为这片土地注入了不朽的红色基因。

近年来,罗云镇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聚焦体验式党性教育,在铜矿山村打造了 25000米“微长征”。通过文字、声音等形式对红军长征途中的部分重大事件、会议、战役等进行实景布展,吸引了大量机关干部、教师、学生等前来体验长征之路,让体验者切身感受革命历史、接受红色教育、传承红色精神。

去年,罗云镇全方位考量,精心打造了铜矿山红色文化公园。公园依托罗云镇25000米“微长征”步道而建,倾心构建了系列沉浸式红色文旅体验项目,旨在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提升红色旅游品质。

踏入铜矿山红色文化公园,“出征集结点”作为启程之地,以历史营房和重大事件记载,瞬间引领游客穿越至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受革命先辈踏上征途的无畏与坚定。踏上“红旗大道”,鲜艳的红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它们不仅是道路两旁最醒目的装饰,更是革命精神生生不息、代代传承的象征。沿着这条大道来到“誓师大会遗址”,庄严肃穆的氛围让人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闭目聆听,仿佛还能听到当年先辈们在此立下的铮铮誓言,在历史的长河中久久回响。随后步入“共享食堂”,简单却意义非凡的小米粥与窝窝头,唤起了人们对革命时期艰苦生活的记忆,更让游客体会到在艰难困苦中那份难能可贵的团结与互助精神。最后抵达“1300露营基地”,游客们可以在此参与各种户外活动,同时聆听红色故事,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带来的震撼与启迪。

红色文化公园的打造,将罗云镇的红色旅游资源进行了充分整合和优化,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元的旅游选择。这不仅提升了罗云镇红色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与此同时,该镇还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铜矿山村修建旅游道路7.8公里、林下步道3公里,投资建设100立方米高位水箱、铺设 20000米供水管道、接通燃气管道,极大地改善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为铜矿山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进一步提升铜矿山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罗云镇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逐步将铜矿山打造成以红色教育、拓展训练、康养避暑为一体的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样本。

今年,罗云镇成功获评全国首批老区精神教育基地。这一殊荣,是对罗云镇在传承红色基因、推动乡村振兴方面所作努力的高度认可。接下来,该镇将继续坚持以红色文化促乡村振兴,不断完善铜矿山红色文化公园的建设。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红色旅游产品,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让铜矿山红色文化公园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

建强产业基础打造

干龙坝万吨榨菜产业园

在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中,产业振兴至关重要。罗云镇深刻认识到这一点,积极依托干龙坝村得天独厚的产业基础——拥有5000亩高标准农田,具备良好的耕种、灌溉条件,是优质青菜头种植基地。基于此,罗云镇精心规划并全力建设了干龙坝万吨榨菜产业园,为当地及周边乡镇的榨菜产业发展注入了崭新活力。

干龙坝万吨榨菜产业园

干龙坝万吨榨菜产业园的建设,得益于全市高标准农田整治现场会在罗云的成功召开。此次现场会为产业园的落地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持与资源保障。榨菜产业园于去年6月开始实施建设,选址于干龙坝村5000亩高标准农田之中。这片土地肥沃且灌溉便利,为榨菜的主要原材料——青菜头的种植创造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同时,榨菜产业园巧妙利用了22亩滩涂地,原本难以有效利用的土地资源在此被赋予全新生命与价值。

榨菜产业园的核心设施为地下102口榨菜存储池,储存量约达2万吨。这些存储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设计科学,能有效地保持榨菜的新鲜度与品质,为后续加工环节提供稳定的原料供应。存储池之上则是成品榨菜加工区,这里配备了先进的加工设备与生产线,能够高效地将储存的青菜头转化为高品质的榨菜和酱腌菜产品。这种全链条立体式的生产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了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程质量控制,确保了产品的优质与安全。

今年上半年,干龙坝万吨榨菜产业园成功建成投用,并引进龙头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实现了“龙头企业+集体+大户+一般农户”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这不仅为企业搭建了更好的发展平台,也为当地菜农、种植公司提供了稳定的销售渠道,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坚实支撑。与此同时,随着产业园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业务的持续拓展,越来越多的当地群众得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干龙坝万吨榨菜产业园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产业园将进一步完善榨菜产业链,通过积极培养成品榨菜、成品榨菜酱油、腌菜加工厂等相关实体企业,全面提升产业的综合实力。其次,产业园努力朝着总产值达4亿元、培育规上企业3家、亩均产值超1500万元的目标迈进。

夯实基层堡垒

创新打造壮大集体经济四种模式

今年3月,在罗云镇干龙坝万吨榨菜产业园分红暨集中兑付大会上,罗云镇9个村(社区)收到1100万元的青菜头销售款和集体利益分红。

8月,罗云镇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举行分红大会,村民股东喜领分红。此次分红为2023年罗云镇鱼亭子村集体经济收入,分红资金来源是投资分红和集体资产出租。

近年来,该镇充分发挥敢闯敢干精神,创新推出集体企业引领、土地流转撬动、闲置资产激活、抱团发展飞地四种模式,成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集体经济发展之路。

集体企业引领模式,充分发挥集体企业的龙头作用。通过整合资源、优化配置,集体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崭露头角,同时积极吸纳村民就业,增加村民收入,实现集体与村民的双赢。

土地流转撬动模式,盘活了农村闲置土地资源。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此外,土地流转还为村民带来了经济收益。

闲置资产激活模式,让沉睡的资产焕发出新的活力。对农村闲置的房屋、厂房、仓库等资产进行清理登记,通过租赁、合作经营等方式,将其转化为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同时,利用闲置资产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为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抱团发展飞地模式,打破了地域限制,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各村联合起来,共同投资建设飞地项目,分享项目收益。这种模式不仅拓宽了集体经济发展渠道,还增强了各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为了更好地促进集体经济发展,罗云镇还研究出台了《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十条措施》。这些措施犹如一剂剂强心针,为集体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罗云镇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882.5万元,村均突破200万元,全区第一,其中:1000万村1个、300万村1 个、100万村2个。

罗云镇党委书记张涛表示,接下来,罗云镇将坚持“一山一坝一镇”三轮驱动目标,久久为功,持续奋斗,把红色底蕴转化为发展优势,努力把铜矿山红色文化公园、干龙坝万吨榨菜产业园打造成为拉动罗云未来发展的两驾马车,创新探索集体经济发展“罗云模式”这一主引擎,以改革创新的勇气和担当,谱写罗云镇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记者 刘雷 图/罗云镇)

分享文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