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在礼仪巷里学礼仪
背街小巷,既是千家万户的便捷通道,又可以展现一座城市的底蕴和品质。走在涪陵区荔枝街道辖区微改造后的背街小巷里,你不仅能感受到巷道浓厚的文化氛围,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城市文化和精神的熏陶和滋养。
充满回忆的巷道
“走进这条巷道,我看见了杀年猪、赶场、坝坝席的展板,这些确实都是我儿时经历过的。特别是这个滚铁环,我小的时候都玩过,现在很少能看到了,现在的娃娃也都不会玩了……”涪陵市民杨蓉说,走进涪陵记忆巷,勾起了她的万千思绪,这里确实是一条充满回忆的巷道。
涪陵记忆巷是连接兴华中路和翔正丽湾的一条便捷通道,全长约200米,荔枝街道以巷道两侧的墙壁为阵地,分涪陵老城印象、涪陵特色、涪陵习俗、涪陵美食、涪陵景点、各时期婚嫁的“三大样”、旧事趣事等7个板块,用图片展示、文字说明等形式全面展示了涪陵老城的辉煌历程,再现了老涪陵城的史实,唤醒了过往市民的旧城记忆。
记录山海情的巷道
毗邻浙涪友谊学校有一条由两道护栏、一坡长梯组成的巷道,巷道两侧的建筑建于上世纪末,它就是移民梯,现在经过打造后变身为“移民映象”。该巷道连接顺江大道和望州公园,也是涪陵区首条承载历史文化变迁和记录感人移民故事的智慧生活体验步道。
漫步其间,随处可见的浮雕、塑像,绘制在墙上的图画,照片墙上的一张张笑脸,门楣、风雨廊等装置,智慧音箱、智慧座椅、智慧屏等现代化设施,与这里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尤其中部展陈区分别以“百年追梦,盛世梦圆”“爱国奉献,众志成城”“心系三峡,情满涪州”“老城新生,凤凰涅槃”“三峡工程大事件”为主题的五个篇章,生动呈现了三峡移民的精神内涵。
三峡工程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在浩大的三峡移民工作中,116万勤劳朴实的涪陵儿女“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唱响了一曲雄浑豪迈的移民壮歌。2015年6月,涪陵区顺利通过原国务院三峡办组织的三峡移民工程竣工验收,为历时20余年的三峡移民工作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对口支援30余年来,132个经济合作项目、282.45亿元到位资金、1102个公益事业建设项目、4.58亿元无偿捐赠资金……这是浙江、涪陵携手并进交出的亮眼成绩单。
“我经常从这里路过,走累了还可以在座椅上休息,接送小孩上学放学的时候,带他看三峡的图片和文字介绍,给他讲述三峡工程的那段历史,这是下一辈了解那段历史、感受三峡移民艰辛的途径,非常有意义。”涪陵市民袁正权说。
呈现多元文化的巷道
在实验路通往堡子城公园正门的巷道内,“中华魂·党史巷”(以下简称“党史巷”)呈现的党史知识吸引了过往群众驻足观看,起到良好的学习、交流、展示等作用,成为一个开放式的党史教育阵地。
荔枝街道以近300米的老旧背街小巷道路一侧的围墙为阵地,配合彩绘、浮雕、展板、图文、灯光等元素,呈现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2021年宣告消除绝对贫困为主题的20个党史大事记。分4个篇章20小节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从开天辟地的救国大业、改天换地的兴国大业,到翻天覆地的富国大业、惊天动地的强国大业等4个历史时期不同历史节点,无数革命先烈和共产党人奔走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道路上,矢志前行、奋斗不息。荔枝街道机关工作人员况于澜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每次经过这里,看见党的百年巨变,我的心情都非常激动。”
在实验中学后门旁,从斜对“党史巷”的台阶拾级而上便来到了“礼仪巷”。在这条长约100米的小巷里,“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拾葚异器”等耳熟能详的传统故事缓缓打开了巷道文化之门,原创彩绘、精制展板讲述着传统礼仪和家风家训两部分内容。
此外,荔枝街道近年来对辖区10余条背街小巷进行文化打造,让老旧背街小巷变身模范巷、先锋巷、守卫文化墙,不仅改善了其脏乱差的环境状况,也将各类文化宣传搬到了市民身边,让作为城市血脉最小单元的背街小巷成为滋养城市文化、彰显涪陵城市精神的载体。过往市民在不经意间就可以了解涪陵这座城市积淀的优秀历史文化,经历的岁月变迁,以及城市更新带来的生活品质的改善。(文图/记者 袁晓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