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荣贵(右一)和工人们一起处理青菜头
“这个筋要剔干净哟,不然会影响品质。”2月10日一大早,在“彭婆婆”榨菜生产地——位于涪陵区马武镇的重庆渝贵乐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80后小伙彭荣贵正和工人们一起给刚收的青菜头去皮剔筋。
彭荣贵是该公司的董事长,还是传统风脱水榨菜制作技艺第五代传人。彭荣贵最初学的并不是制作榨菜,而是船舶轮驾,毕业后长年在外跑船。彭婆婆就是彭荣贵的奶奶蒋贤珍,今年87岁,彭荣贵从小就看着奶奶做榨菜。跑船时,每次从家回到船上,彭荣贵都会给同事带一些奶奶做的“彭婆婆”传统风脱水榨菜,总是获得交口称赞。
创业:小小青菜头 难倒英雄汉
2013年,已经是大副的彭荣贵,想到要照顾家里,又想到奶奶的传统风脱水榨菜广受好评,决定回乡创业,成立榨菜厂。于是便在自己的家乡江北街道李寺村,与两位合伙人凑了3万元开起了榨菜厂。没想到,万事开头难。因为资金短缺、工厂规模小、人力不足等诸多问题,三位合伙人既要跑市场,又要搞生产,忙得晕头转向,一天只吃一顿饭是常事。
彭荣贵巡查传统风脱水榨菜生产车间
涪陵传统风脱水榨菜要经过三腌三榨,具有鲜、香、嫩、脆的特点。但传统风脱水榨菜的生产周期和生产成本都较高,因此不少企业都选择盐脱水工艺。即便这样,彭荣贵依然没有放弃传统榨菜的风脱水技艺和新鲜品质。
创业第一年,产值才20多万元。两年后,两位合伙人不堪重负选择退出,彭荣贵只好单打独斗,好在涪陵区相关部门积极支持返乡创业。2016年,“渝贵”和“彭婆婆”商标成功注册。2017年起,彭荣贵顺利申请到扶持中小型企业和青年创业的两笔总额25万元的无息贷款,解决了当时最让他头疼的资金问题。
练技:尝百家风味 成一家之长
虽然自小就跟着奶奶学会了制作传统风脱水榨菜,但创业前,彭荣贵就明白品质是决定创业成败的关键。因此他不仅再次跟奶奶“进修”榨菜制作技艺,还四处打听谁家榨菜好吃。“那时候我听说谁家榨菜好吃,就跑去尝尝去请教。”彭荣贵回忆。
这种虚心求救、博采众长的劲头,使得彭荣贵的传统风脱水榨菜技艺越发精进。在他的办公室,有一堆展会参加证件,那是他外出学习交流、去推广“彭婆婆”传统风脱水榨菜的记录。
正是因为有这股劲头,“彭婆婆风脱水酱香榨菜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成为涪陵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彭荣贵也在不断学习中找到了传承传统技艺与实现现代化生产的平衡点。2018年,彭荣贵在参加韩国的一个展销会时,了解到当地的泡菜通过冷藏保存方式保证口感的新鲜。这与他当时正在着力推进的手工榨菜的思路不谋而合。
将新鲜的青菜头经过去老皮剔筋后,洗净切片,撒盐腌制,再榨干水分,送入冻库保存,待需要食用的时候再取出加佐料拌制。颜色鲜绿、薄脆鲜嫩、口感丰富的“彭婆婆”手工榨菜就这样诞生了。这也是“彭婆婆”品牌继传统风脱水榨菜之后的又一拳头产品,是传统工艺与现代生产的结合。
2023年,重庆渝贵乐农副产品有限公司成为重庆市专精特新企业。目前,该企业拥有与榨菜生产相关的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0余项,目前正在与涪陵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申请手工榨菜的行业标准。
心愿:传承家乡“味” 滋养乡亲“胃”
靠着独特的家乡味,经过不懈努力,彭荣贵的公司已成为重点榨菜龙头企业,并在涪陵区北斗路、消防队、温泉城、涪陵榨菜历史记忆馆等地开设了“彭婆婆”专卖店。
彭荣贵以“公司+农户”的模式,不仅让农民种植的青菜头销售有保障,还解决了部分村民就近就业。为了把更多的利润留给村民,彭荣贵收购原料的价格都高于市场价。马武镇居民杨忠芳这几年都在彭荣贵的车间剥青菜头。“在家附近就能把钱挣了,挺好的。”杨忠芳笑着说。
产量上来了,销路也得打开。为了拓展销售渠道,彭荣贵通过微店、淘宝、抖音等网络平台推广“彭婆婆”品牌,还经常用手机直播榨菜制作过程。“彭婆婆”榨菜还远销美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为让家乡味到家乡胃,让家乡技艺得以传承,彭荣贵与涪陵榨菜历史记忆馆、渝东南农业科学院等合作宣传风脱水榨菜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让游客和研学学生亲自体验风脱水榨菜手工拌料工序。
2022年上半年,为了扩大规模,彭荣贵将生产地搬到马武镇民协村,年生产规模从100吨提升到1400吨。目前,重庆渝贵乐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榨菜已有传统风脱水榨菜、手工榨菜、盐脱水榨菜等三大类。
马武镇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杨建伟说,马武镇政府也积极通过联系展销会以及电商平台,对企业进行推荐,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同时通过向上级争取项目以及融资贷款,对企业进行资金帮扶和项目支持,帮助企业做大做强,以带动当地榨菜产业的发展。
彭荣贵介绍,目前该公司的新设备已经到场,接下来就要进入新设备的安装调试,待投产后,年产规模能达到3000~4000吨。“希望把彭婆婆非遗榨菜好的品质通过线上和线下宣传出去,把家乡味卖出去,让全国更多的消费者能品尝到彭婆婆榨菜,真正能带动乡村振兴,带动更多老百姓增收致富。”彭荣贵说。(文图/记者 温显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