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  门
街  镇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涪陵要闻
“外卖小哥”在涪陵当上“社会监督员”
日期:2025-04-15
字 号:

活动上为20家爱心商户代表颁发“暖新商户”铭牌,为20名网约配送员颁发“福临智治·社会监督员”聘书。


网约配送员在“暖新商户”提供的休息区休息


“快进来休息一下,以后累了可以来店里喝水、充电,夏天还有空调。”4月10日,在涪陵区马鞍街道海瑞社区食堂内,餐馆老板热情邀请“外卖小哥”进店休息,此食堂属于涪陵区首批“暖新商户”,将为“外卖小哥”提供暖新服务。近日,100家爱心商户获颁“暖新商户”铭牌,20名“外卖小哥”受聘成为兼职“福临智治·社会监督员”。这既是涪陵区深化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服务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双向奔赴”社会治理共治格局的创新实践。


暖新服务“精准滴灌”


为城市“摆渡人”筑牢温暖港湾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网约配送员已成为城市运行的“毛细血管”。他们穿梭于大街小巷,为市民生活带来便利,却长期面临“休息难、饮水难、就餐难、如厕难、充电难、就医难”等现实问题。此次授牌的首批“暖新商户”,聚焦这一群体的实际需求,由城区临街餐饮、医药、诊所等行业的爱心经营者组成,将为网约配送员提供“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喝水、急可如厕、伤可用药”的暖心服务。


据了解,“暖新商户”将开辟“休息专区”,添置防暑药品、充电设备等设施,部分餐饮商户还将提供实惠套餐,医药及诊所商户则为轻微伤提供快速诊疗服务。这些举措不仅切实解决了配送员的歇脚补给难题,更通过商户的社会责任担当,传递出城市对新就业群体的关怀温度。


“这些看似微小的服务,实则是城市与新就业群体‘双向奔赴’的起点。”涪陵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何静秋说,通过引导商户履行社会责任,不仅解决了配送员的现实困难,更传递了城市对新业态从业者的尊重与关怀。她表示,后续将完善服务保障与监管协同机制,让新就业群体在感受温暖的同时,更主动融入基层治理,成为城市发展的合伙人。


骑手变身“社会监督员”


激活基层治理“移动探头”


授牌仪式上,20名骑手正式上岗成为首批“福临智治·社会监督员”。凭借走街串巷的工作优势,他们将化身市场监管领域的“移动探头”,通过“随手拍、随手报”,实时反馈食品药品安全、产品质量、平台协议规则、特种设备隐患、消费者权益保护、市场监管行风建设等问题。区市场监管局将建立“骑手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对反馈意见实行“接诉即办、未诉先办”,推动监管触角延伸至城市治理神经末梢。


“聘任网约配送员担任社会监督员,就是要把网络配送员走街串巷的‘铁脚板’转化为监管触角的‘延伸线’。”涪陵区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廖国江说,此举打破了传统监管模式的局限,通过吸纳新就业群体参与共治,既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也让骑手从“服务对象”转变为“治理主体”,实现城市治理与民生服务的良性互动。


从“试点”到“全域”


绘就新就业群体与城市共融新图景


首批“暖新商户”和社会监督员覆盖马鞍、敦仁、荔枝、崇义等街道,后续将在全区范围内推广。这一创新实践不仅为新业态从业者构建了“累可歇脚、难可求助”的温馨家园,更搭建了“基层吹哨、多方响应”的共治平台,推动形成“政府引导、商户参与、骑手协同”的治理新格局。


涪陵区正以创新实践回应新就业群体的多元需求,通过“服务+治理”双轮驱动,让城市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每一位建设者。正如何静秋所言:“当‘城市温度’与‘治理效能’同频共振,必将为涪陵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此次授牌仪式由涪陵区委社会工作部联合区市场监管局、区民协党委主办。这项举措不仅是一次服务举措的落地,更是一次治理理念的升级,它见证了一座城市对新业态群体从“单向服务”到“双向赋能”的转变,也为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提供了有效途径。(记者 何乾健)


分享文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