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耀辉:从涪陵走出去的肿瘤生物学家
日期:2025-05-08

陈耀辉指导学生做研究

在涪陵的一个小山村,有这样一位少年,因为一条科技新闻报道,激发了他对科学世界的好奇心。从涪陵到成都、到上海、到国外……踏上了对生命科学的漫漫求索路。

深耕肿瘤进展机制及靶向药物治疗相关研究,为患者带来曙光,近30年砥志研思,曾经的少年成长为学术专家,曾经的兴趣爱好也变成了强医使命。

他就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陈耀辉。

追寻·奔赴诗与远方

携梦归国 潜心钻研肿瘤靶向治疗

位于成都新川创新科技园内的四川大学疾病分子网络前沿科学中心(以下简称前沿中心),为全国首批七个前沿科学中心之一。这里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汇聚,拥有多个科研领军团队,一大批全国各地的高校学子慕名而来……

陈耀辉就是从海外引进回国的高层次人才,他所在的华西医院胸部肿瘤研究所也是前沿中心最早打造的领军团队。陈耀辉现任华西医院代谢与转移研究室主任、反向蛋白质芯片技术中心副主任。

从一名热爱医学的青年学子,到留学归国人才,华西医院是陈耀辉梦起航的地方。

1999年,陈耀辉考上了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现为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本科毕业后,他考上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并完成了硕博连读,随后赴美留学7年。2017年,陈耀辉利用海外引才的机会,参加了四川大学的全球招聘,如愿回到母校工作,加入华西医院胸外科。

彼时,国内高校科研实体化方兴未艾,华西医院决定入住新川创新科技园,从硬件设施和招才引智上打造医创高地。为此,多年潜心基础研究的陈耀辉也迎来了大展拳脚的平台。

作为首批到园区参与实验室建设的研究员,同时也是胸部肿瘤研究所的创始PI(学术带头人),陈耀辉全程参与指导,把国外的先进实验室建设经验复制到国内,从场地设计装修、仪器采购安装调试,再到人才招聘等,严格按照世界一流癌症中心的配置设置,实现了高标准实验室的实体化运行。

“西部要向沿海发达城市看齐,只有规范的构架建立起来之后,才能吸引到一流的人才进来。”陈耀辉说。

陈耀辉加入华西医院7年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1项、华西医院重大专项1项,入选四川省高端人才计划特聘专家、“天府峨眉计划”创业领军人才。华西医院胸部肿瘤研究所团队在他的主导下,建立国内第一家RPPA中心(反向蛋白质芯片技术中心),并成功构建完备的肺癌PDX模型库,在癌症靶向治疗及耐药、代谢与转移相关通路相关领域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

追忆·父爱是一首歌

精神引领 父亲引航儿子志向家国

从童蒙启学、学术深造,到留学归国……回望这一段段来时路,陈耀辉时常会停下脚步,深切怀念敬爱的父亲。他的父亲是他人生路上最重要的“精神导师”,一直用爱与智慧照亮他前行的路。

“父亲对我的启迪和支持,才让我走得更远,目标和方向也更加清晰。”陈耀辉说。

陈耀辉的父亲陈显勤是涪陵区原龙桥镇北拱中学的一名物理老师,也是涪陵区第一批师范生教师,从教40余年,深受当地群众和学生的爱戴。

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始于陈耀辉初中毕业时。在当时中专学校包分配的情况下,父亲建议他读高中考大学。于是,陈耀辉考上了涪陵实验中学,当他从新闻上了解到人类三大科技计划后,便对生命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并立志投身科学,考上了原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

本科毕业后,执着于做基础研究的陈耀辉,没有选择就业,而是决定考研。“工作几年后,学习的冲劲可能就断掉了,不如一鼓作气读下去。”父亲的话,让陈耀辉坚定了考研的信心。

做这个决定并不容易,因为陈耀辉的目标是复旦大学生物科学院,竞争激烈,又是从药学跨专业到生命科学,难度也更大。陈耀辉背水一战,考了两次终于考上了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

陈耀辉在复旦大学花6年时间完成了硕博连读后赴美。留学期间,他在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美国排名第一癌症中心)做了5年的博士后,到康奈尔医学院研究所做了两年的副研究员。学有所成,是选择留美还是回国?面对这个问题,其父亲又在关键时候为他引航带路。

“父亲一直很重视对我的传统文化教育,不管走多远,逢年过节要回家看望长辈。也不管我做科研的思想有多么地活跃,家国情怀始终是深深植根于我心中。”陈耀辉说。

此时的陈耀辉,凭借着过硬的专业素养和学术成果,申请经费就可以在国外有属于自己独立的实验室,但他放弃了这个机会,决定回国发展。2017年,他带着妻子和孩子回到了四川成都。“那一刻,我不再是漂泊他乡的游子,做任何科研课题,有一种主人翁心态,找到了归属感。”陈耀辉说。

26年来,从考上大学,到走上科研道路,陈耀辉一直笃行不怠。在他看来,真正的坚持是一种享受,而这份来自内心最深沉持久的力量,都得益于父亲的谆谆教诲。

追望·寄情故乡的云

小家大爱 赤子情深反哺故土

“我们实验室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胸部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并从中找到治疗的潜在靶点,然后开展动物实验、临床前的实验等……”在前沿中心胸部肿瘤研究室,陈耀辉带记者参观了实验室研究的全流程。

医途虽艰阻,常怀热忱之志向,陈耀辉将自己的科研梦想融入了中国梦。作为专注于肺癌治疗新靶点鉴定及靶向药物设计,并尝试通过分泌蛋白组和膜蛋白组研究肿瘤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的权威,决定回国发展,希望能将自己漂洋过海、上下求索的所学所获,奉献给自己的祖国和家乡。

“如果说科技成果是金字塔尖,基础研究就是金字塔底座,作为万千基础研究科研人中的一员,让塔基更实、塔身更强、塔尖更高,就是我们的人生价值。”陈耀辉说,国内生物科学基础研究起步要晚一点,但是发展空间很大,要靠我们自己培养的人才去做原创研发,解决生物领域“卡脖子”问题。

虽然长年工作在冰冷而枯燥的实验室,但陈耀辉的内心世界丰盈而温暖,他的诗与远方,除了星辰大海,还有故乡的青山绿水。

晨光照耀下,沾满露水的草丛,潺潺湲湲的溪流,走过的是一位奶奶送孙子上学的爱意背影,也是一个少年跟着父母上坡干活的童年时光,还是这个少年担水割谷的青春身影……这些画面是经年累月萦绕在陈耀辉心中的乡愁。他出生于涪陵区龙桥街道北拱社区一个小地名叫官田湾的地方。

“老家的太阳,老家的江。”这是陈耀辉的最新朋友圈动态。每年回涪陵老家为父亲扫墓,陈耀辉都会到长江边走一走,“一往无前的大江大川塑造了涪陵人的坚韧品质,也坚定了我对学术的执着追求。”陈耀辉说。

今年4月,陈耀辉带着肺癌相关的生物创新药项目“回家”,与涪陵区政府有关层面就政策和资金支持等方面进行了座谈交流。如果该项目能够落地涪陵,对于推动涪陵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和人才招引都将有积极意义。

“不管是在海外,还是在外地,游走一生,还是想回家看一看,再尽可能地做点儿事。”陈耀辉说,生物医药是涪陵的重点产业之一,希望涪陵能够在产业链条、政策支持和科创平台等方面发力,从初期参与到逐步主导创新药研发等高精深项目,填补相关技术领域空白。

他也以亲身经历鼓励青年学子和年轻的科研人员:勇敢追梦,不为“眼前的苟且”斤斤计较,用拼搏和努力奋斗,终能到达自己的“诗和远方”。(记者 周庆 刘雷)


分享文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