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登权
“圆梦·寻魂——川藏线上祭英烈(首期)”出发仪式留影
“要像涪陵榨菜一样,经得起腌,受得住压。”这句来自父亲的朴素箴言,像一颗种子深植在安登权心中。从雪域高原的汽车兵到文化战线的传媒人,安登权用16载军旅生涯铸就铁血丹心,以2000余篇锦绣文章书写赤子忠诚。在他的故事里,军人的刚毅与文人的情怀相互交融,个人的奋斗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
土墙瓦舍育军魂
“老家的土房子,是父亲一筐一筐背着泥土砌起来的。”谈及从军初心,安登权总会想起父亲——这位退伍老兵,屡次放弃进城机会,回到涪陵大木的山坳里,用结满老茧的双手垒起三间土屋。曾经无法理解父亲的抉择,却成为安登权人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18岁那年,安登权怀揣着对军人的崇敬和对未来的憧憬参军入伍。临行前,父亲对他说:“部队是一个大熔炉,最能锻炼人。”这句话深深印在了安登权的心里。父亲乐观、沉着的性格,潜移默化成他面对人生风雨时最坚实的支撑。在川藏线最险峻的弯道上,在创作最困顿的深夜里,安登权总会想起父亲那句话:“要像涪陵榨菜一样,经得起腌,受得住压。”这不仅是涪陵人特有的生存智慧,更成为他穿越生死考验、突破创作瓶颈的精神密码。
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安登权完成了令人惊叹的蜕变。他先后荣立三等功6次、二等功1次,将“坚韧、忠勇”的重庆城市精神,化作建功军营的实际行动。从普通战士到文化骨干,“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士官”“新闻工作先进个人”“学习成长标兵”,那些用血汗换来的荣誉,那些深夜伏案的灯光,最终凝结成2000余篇见诸报端的文章,见证着安登权的成长。
生死线上写忠诚
“川藏线是鲜血与生命筑成的英雄之路,一边临悬崖,一边靠高山,有的路段只有一个车身宽。”“艰险多吓不倒、条件差难不倒、任务重压不倒。”川藏线上,安登权见证了无数的生死考验,书写了许多前赴后继、舍生忘死的感人故事。他曾目睹战友在执行任务时不幸坠崖,“抱着战友的身体从温热到冰凉,那种痛彻心扉的感受,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望夫桥头,军嫂怀抱着幼儿望眼欲穿,眼看着一台车驶过、两台车驶过……所有军车驶过,终究没等来自己的丈夫。
3200公里的川藏线上,每一块路碑都刻着烈士的忠魂,每一座山峰都记录着英雄的名字。为了纪念那些牺牲的战友,也为了给自己心灵一丝慰藉,安登权联合几位老兵发起了“圆梦·寻魂——川藏线上祭英烈”活动。2019年,经多方奔走,他组织了起川渝黔皖等地多名牺牲军人的亲属,走上川藏线。活动中,那名曾经在母亲怀抱里等待父亲回家的孩童,也循着父亲的足迹,来到离父亲最近的地方。“安叔叔,谢谢您,让我终于见到父亲。”“安老弟,谢谢你哟,圆了我的梦。”……
“那一声声谢,我受之不起。”安登权紧紧攥着拳头,仰起头,尽量不让泪水滑落。
如今的国道318,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景观大道”。尤其是川藏公路,穿越雪山、森林、草原、冰川等多种复杂地质地貌,道路崎岖险峻、神奇壮美,可谓徒步、骑行、自驾爱好者的梦想之路。看到源源不断的游客在这条路上驻足打卡,安登权甚感欣慰——他知道,战友们用生命守护的这条路,如今正焕发着新的生机。在他看来,这条路远不只是地理奇观,更是一部镌刻着血与泪的英雄史诗。
笔墨丹心续华章
退伍后的安登权,将赤子丹心注入笔端,开辟新战场,诠释着“退伍不褪色”的深刻内涵。在成都的工作室里,墙上挂满了他创作的歌词手稿,这些作品既有金戈铁马的豪迈,又有春风化雨的温情。《保障尖兵》系列铿锵有力,唱响了强军战歌;《南海蓝》作为海军组歌,成为万里海疆的壮美和声;《咱们共产党人》在建党百年之际,用质朴的词句奏出时代强音。
乡愁是创作永恒的主题。在安登权笔下,涪陵的山水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都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我在涪陵等你》《根在涪陵》是他为魂牵梦萦的故乡所作。当熟悉的乌江号子化作动人旋律,当记忆中的榨菜飘香凝练成诗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游子的乡愁,更是一位文化工作者对故土的虔诚守望。他说,涪陵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独特的自然风光。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涪陵、喜爱涪陵。“无论走多远,根永远在这里。”这正是他48年人生历程的最好注脚。
薪火相传启新程
军装脱得下,乡愁割不断,川藏线上的英魂更不能忘。传承红色基因,讲好涪陵故事,安登权继续用笔墨书写忠诚与担当。
眼下,安登权正在为川藏线的故事筹谋一部剧、一本书……他要将那用忠诚写就的铁血故事化为文字和影像,对那段珍贵的历史进行“抢救性”记录,为川藏线汽车兵立传,为川藏线汽车兵画像,为流淌在川藏线血脉里的汽车兵留下一份高度还原的历史底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100周年献礼。他希望这些故事能够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个人与国家的桥梁,让“两路”(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精神绽放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
“两路”精神和涪陵“816”的三线建设故事,都是激励安登权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他计划将这种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尤其要让年轻一代触摸到历史的温度。为此,他和几个老兵成立“西部铁骑兵”自驾俱乐部,让更多人重走这条英雄路;他常常带孩子们参观816工程遗址,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种进一颗颗稚嫩的心灵。
让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安登权希望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将涪陵的历史文化融入创作项目中,讲好816工程、白鹤梁、点易洞、涪陵榨菜等文化故事,让涪陵文化更加浸润人心。
记者手记
当国道318的风雪化作纸上的墨痕,当老家的榨菜坛子变成笔下的词韵,我们终于读懂:生命的真谛不在避开风雨,而在如榨菜般将风雨酿成风味。正如安登权一般,以忠诚为底色,以文化为桥梁,在铭记与传承中,让那些散落在川藏线上的英魂、镌刻在涪陵山水间的故事,永远鲜活如初。(文/记者 吴芳 刘雷 图/安登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