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建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子公司——重庆建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峰化工)的中央控制室,建峰化工负责安全生产的常务副总经理、特级技师罗小强凝视着跳动的参数曲线,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装置医生”。2024年,他带领团队创下国内合成装置突破A类长周期477天连续稳定运行的新纪录,而这只是他32年职业生涯中的一个缩影。从技校生到行业领军者,罗小强的成长轨迹,映射出涪陵区“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生动实践。
硬核成长:从“技工”到“匠师”
1993年,19岁的罗小强带着建峰技校的文凭踏入化肥厂合成车间。面对全进口的合成氨装置,他白天揣着流程图跑现场,用脚步丈量每根管道;夜晚挑灯夜读,半脱产攻下化学工程专业的大专文凭以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本科文凭。短短5年,他从操作工成长为班长,提炼总结出“看、闻、听、摸”四步巡检法,多次发现重大隐患,被同事们称为“装置隐患克星”。
“参数波动就是装置的‘心跳声’。”罗小强将工匠精神注入每个细节。针对一化合成装置甲烷化炉加蒸汽控制难题,他创新提出以压力变化2KPa为调控标准,终结了困扰行业多年的技术顽疾;在运行班组首推参数的“零违规”管理办法,系统操作更加平稳,提高了班组操作的统一性,杜绝了误操作。
产才融合:从“个人突围”到“集群崛起”
罗小强的蜕变,离不开涪陵区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2013年,罗小强获聘建峰化工“重庆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专家,始终把“稳装置保运行、降能耗促生产”作为己任,打造“大师带徒—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创新生态。工作室累计培养技术骨干百余人,10多人晋升管理层。他带领团队孵化出14项各类科研成果,解决7项装置技术难题,获得3项国家专利,荣获重庆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示范工作室称号。
这种人才培育模式正在涪陵精细化工产业集群中裂变。通过“才聚涪州·引雁回巢”线上、线下专项招聘等活动,引进化工专业人才。人才集聚推动精细化工产业发展:截至2024年,涪陵区精细化工产业现有规上工业企业13户,重庆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户(建峰化工、天原化工),瞪羚企业1户(中化涪陵化工),亿级企业7户,双百企业3户(建峰化工、中化涪陵化工、天原化工)。形成合成氨、氯碱化工、磷化工、氟化工等4个产业。合成氨以建峰化工为代表,主要产品氮肥、三聚氰胺等;氯碱化工以天原化工为代表,主要产品为离子膜烧碱、甲烷氯化物;磷化工以中化涪陵化工为代表,主要产品为精细磷酸盐、磷酸、磷复肥;氟化工以新氟科技为代表,主要产品为氟聚合物。2024年,完成规上工业产值101.3亿元、同比增长6.8%。
智造升级:人才引擎驱动新质生产力
“人才是产业升级最好的‘催化剂’。”罗小强主导的课题《化工企业以绿色理念为导向的生产过程智能化改造管理》荣获第二十九届全国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二等奖;他负责的《国内首套合成氨驰放气深冷技术回收提取氦气攻关项目》荣获重庆市化工学会技术进步成果奖;他在孟加拉大化肥援助项目中,负责项目的整体规划和执行,带领团队一次产出合格产品,完成性能考核验收等一系列工作,让中国智造闪耀“一带一路”。
站在控制室窗前,罗小强望着纵横交错的管线感慨:“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就是最大的创新。”从一人匠心到万匠奔腾,涪陵区数十万产业工人中,正涌现出越来越多“罗小强”。他们以技术为笔、以产线为卷,书写着长江经济带上“产才共兴”的新篇章。涪陵区正以“2349”现代制造业集群为蓝图,深化产学研融合,构筑起产业高地。(记者 冉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