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天原化工有限公司一角
在重庆白涛工业园区,一座占地460亩的现代化工厂正以每日3160吨的产能向全球输送化工新材料。这家工厂就是重庆天原化工有限公司,一家从抗战烽火中走来的民族化工企业,历经86年风雨(1939年-2025年),从战时后方首个氯碱工业火种,成长为西南地区氯碱产业的领军者。
破茧:从战火中淬炼的民族基因
1939年,爱国实业家吴蕴初先生将上海天原电化厂内迁重庆,在嘉陵江畔建起战时后方首个氯碱生产基地。1940年5月,重庆天原化工厂建成投产。
2005年,重庆天原从重庆主城猫儿石搬迁至涪陵白涛。如今,该公司隶属于重庆化医控股(集团)公司,产业覆盖基础原料化工、医药农药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领域。
目前,该公司拥有年产16万吨离子膜烧碱、8万吨甲烷氯化物、1.5万吨四氯乙烯、0.8万吨水合肼及1.2万吨肼类衍生物、30万吨次氯酸钠、6万吨双氧水、0.3万吨固体光气、5万吨三氯化铁、MVR全卤制碱及配套公用工程等生产装置。主要产品离子膜烧碱、二氯甲烷、三氯甲烷为重庆名牌产品,离子膜烧碱、甲烷氯化物、水合肼、双氧水为重庆市重大新产品。
蝶变: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
走进天原化工中央控制室,高清屏幕实时显示着各类工艺参数。正在稳定运行的固体光气装置,是企业历时4年攻关的“拳头产品”。通过四级氯化反应和精准温控技术,氯气转化率从行业平均的85%提升至93%,产品纯度达到98%以上,年消耗氯气4800吨,解决了困扰氯碱公司多年的“氯平衡”难题。
公司战略发展与科技创新部负责人陈明川介绍,固体光气作为气体光气的替代产品,常用于医药、农药、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等方面,目前国内外市场需求量约5—6万吨/年,且以每年4%的需求递增。
在技术创新的赛道上,天原化工始终保持着奔跑的姿态:2024年投入研发经费4000多万元,开展多个新产品新技术研发项目。其中,新产品固体光气、硫酸肼已上市销售,新产品固体双氧水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对苯二甲酰氯、3,6-二氯哒嗪、二苯甲酮腙等新产品实验室研发取得小试阶段性成果;水合肼废盐综合利用技术攻关项目完成小试研发,下一步开展项目中试;氯水用于次氯酸钠生产工艺研究项目已实现成果工业转化,工业化装置即将建成投运。
近两年,天原化工交出亮眼创新答卷:获授权专利11项(发明专利4项),开发新产品4个,斩获科技进步奖4项,建成2个数字化车间、1个国家级绿色工厂,获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学研合作项目已孵化3项行业领先技术。
跨越:绿色循环构建产业生态
在甲烷氯化物生产车间,一套余热回收装置正在创造“变废为宝”的奇迹:通过捕捉热氯化、氢氯化反应过程中的反应热生产低压蒸汽,装置每小时可产出0.3MPa蒸汽4-5吨。
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甲烷氯化物装置余热资源再利用是行业关注的重点,对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2023年,该公司组建科技创新团队攻关该技术,项目于2024年10月全面建成投运。截至今年4月21日,累计产蒸汽4.14万吨,以每吨产值200元计,蒸汽产值达760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展望:在新征程上再立新功
从战时后方工业堡垒到行业创新标杆,天原化工的蜕变之路,正是中华民族工业从跟跑迈向领跑的生动缩影。站在“十四五”收官的关键节点,天原化工以“百年天原,绿色发展”为引领,锚定“西南氯碱标杆、全国循环经济示范”目标,勾勒出清晰的发展蓝图。
重庆天原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该公司计划推进15项投资项目,包括甲烷氯化物氯气干燥技改、节能降碳改造、固体光气产品智能包装“机器人”研发与应用项目等,公司致力打造西南地区重要的氯碱产业平台,做强做优重庆化医集团盐卤化工板块,推动氯碱产业集群化发展。(文/记者 刘雷 图/重庆天原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