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杨为学生授课
传道授业,她是一位优秀的大学老师;勤思善践,她是一个谦逊的科研学者。从青葱岁月的学霸到如今的财税学者,她始终保持着对知识最纯粹的渴求。
“真正的学问不是碎片化的信息堆砌,而是久久为功的体系构建。”作为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杨既是师者,更是学者。在这所培养财税人才的摇篮里,何杨时刻都在践行着她“学无止境”的治学格言,她用自己学术的常青,滋养着一代代学子的成长。
这就是何杨,一个地地道道的涪陵人。
刻苦钻研 从涪陵走出的财税学者
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何杨,从小懂事好学的她,在父母和老师眼中,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乖乖女。
“我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感受到‘开窍’是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那时语文老师陈德群给予我的不仅是知识上的传授,更是无微不至的关怀与鼓励。”何杨说,在陈老师的影响下,她不仅语文成绩突飞猛进,更培养了对写作的热爱。
现在回想起来,正是陈老师那充满感染力的教学方式,在她心里播下了热爱文学的种子,为她后来选择文科道路埋下了伏笔。这也让她顺利进入涪陵五中读初中、高中,成绩一直名列年级前茅。同时,罗亚辉、李咏雪、李庆芳、刘云飞等多位老师也都在她成长的道路上给予了无私的支持和帮助。
高中毕业后,何杨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财经金融学院财政学专业。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上大学后,何杨发现身边的同学个个优秀。从涪陵走出去的她便暗自发誓,要加倍努力。学习任务繁重,何杨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室、自习室和图书馆泡着,尽管日子很枯燥,但她始终觉得很充实。
大四那年,何杨如愿保研。保研成功后,何杨在学校“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应聘成为研究助理。作为助理,她的工作不仅限于日常事务,更重要的是协助中心老师筹办各类学术活动。通过协助举办这些高端学术会议和专题讲座,她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许多经济领域的顶尖学者。“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更学习到了前沿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何杨说。
读博期间,何杨曾到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公共事务与环境学院开展为期两年的访问。博士毕业之后,何杨来到中央财经大学任教,担任财政税务学院的老师。
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何杨这一路走得非常“顺”。这份顺遂首先得益于父母、老师始终如一的鼓励式教育,同时也离不开她自己的坚持与努力。任何时候,她都保持着“既然选择了就要做好”的信念,哪怕遇到困难也从不轻言放弃,从容面对各种挑战,在成长道路上行稳致远。
师承泰斗 科研与教学并重
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何杨有幸师从中国财政学泰斗陈共教授,这段求学经历成为其学术生涯的重要基石。
作为新中国财政学教育和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与奠基人,陈共教授在财政理论体系构建、政策研究及人才培养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主编的《财政学》教材被奉为学科经典,培育了数代财政学者。
“陈共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财政教育界享有‘开山门’的崇高地位。不仅体现在他1950年代参与创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学科,更在于他培养出大批财政领域的领军人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学派。”何杨在陈共教授的指导下研习财政理论,既继承了深厚的学术传统,也获得了前沿的研究视野,为她日后在国际税收和地方财政领域的学术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陈共教授不仅教授我们如何做学问,更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做事。”何杨言语间充满对恩师的敬仰之情。令她最为震撼的是,陈共教授在94岁高龄时仍笔耕不辍,坚持修订《财政学》教材。何杨感慨,恩师这种终身治学的精神,让她深刻领悟到学术是终生的事业。
何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她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相关项目,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际国内合作课题,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先后荣获全国国际税收优秀科研成果评比特等奖和一等奖、邓子基国际税收优秀论文奖等学术奖励。
任教多年的经历,让何杨深深体悟到,学无止境,奋斗方是未来。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成长的引路人,从教多年,何杨的许多学生已成为行业专家,有的也成为高校老师,而她依然坚守讲台,把自己的所知所悟倾囊相授。学生徐梓越说:“何杨老师上课旁征博引,她的教学风格既严谨又富有启发性,为我们打开了研究财政税收的大门……”
情系家乡 以学术助力乡村振兴
“不管在哪里,都不会忘记家乡带给我的快乐和回忆。”何杨说,家是我们每个人永远的避风港,离家之后,总是会回忆起家乡的点点滴滴。
“每年寒暑假我都会回涪陵,在涪陵的街头走一走,感受这座城市的变化。”何杨说,每一次回家乡,都能深切地感受到涪陵的发展变化,交通、城市建设、人们的精神面貌,无不焕发着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之前,何杨带领研究生团队到涪陵区江北街道,对二渡村、大渡村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还走进榨菜集团,详细了解榨菜历史文化、制作工艺、科技创新等情况。座谈会上,调研团队成员还聚焦乡村振兴等问题,为江北街道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调研期间,何杨牵线搭桥设立了中央财经大学乡村振兴研究生服务站,旨在通过校地合作,组织师生团队深入乡村开展实地调研和实践,以专业知识赋能乡村振兴。
“我们这个乡村振兴服务站就像一座资源富矿,不仅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涪陵,更希望为家乡的发展引入更多智力支持。”何杨说。这一服务站的成果入选《“百校千村”高校赋能乡村振兴实践报告(2021-2024)》,“一碟小‘菜’绘就农文旅‘咸香’画卷”也刊发在《农民日报》。她表示,将充分利用中央财经大学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切实帮助涪陵解决乡村振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推进乡村振兴事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校地双赢、共同发展。
“我愿意用多年的资源和人脉,为涪陵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何杨说,祝我的家乡发展越来越好,祝愿家乡人民更幸福。
后记
知性、严谨而富有亲和力,这是何杨教授给人的第一印象。从她的身上感受到一股低调却坚定的力量。她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人生道路的引路人,用自身经历告诉学生:智慧与温柔、理性与感性、成就他人与实现自我,本就可以相辅相成。无论走多远,根永远在故土,而知识的力量,终将化作改变家乡的点点星光。(文/记者 田涛 黄维娇 刘雷 图/记者 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