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药品生产技术专业教学现场
第八届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大赛承办地、坐落在长江与乌江交汇处的涪陵,素有“乌江门户”“世界榨菜之乡”的美誉。凭借雄厚的产业基础、便捷的交通物流和丰富的人才资源,涪陵通过政策激励、平台搭建、生态营造三向发力,构建起技能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生态,在“四链融合”“四侧协同”“四业贯通”的实践中,走出一条以人才链牵引创新链、支撑产业链、激活资金链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涪陵正展现出独特的产才融合魅力。
政策筑基:构建技能人才成长“强磁场”
“高层次人才安家补贴最高500万元,入选区级人才计划岗位津贴每月1000元,对引进的顶尖人才(团队)可给予最高200万元的综合支持……”翻开《涪陵区人才(团队)引育扶持激励十条措施(试行)》,一组组标注着具体金额的激励条款格外醒目。这些“真金白银”的政策设计,如同磁石般释放出强烈的引才信号,勾勒出涪陵以政策体系构筑人才集聚高地的战略雄心。目前,这一系列政策正持续迭代升级,围绕产业发展需求精准优化。
近年来,涪陵相继出台《拔尖人才选拔管理服务办法》《人才引育扶持激励措施》等政策文件,构建起覆盖人才“引育留用”全周期的政策体系,为技能人才打造从技能培训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成长通道。通过政策落地,已累计选拔33名企业技能人才为涪陵人才,发放人才岗位津贴140余万元;在评价机制创新上,全面推行企业自主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落实“新八级工”制度,培育出3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才。重庆建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天原化工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积极响应,将技能等级与薪酬体系深度挂钩,设立专项奖励基金,让技术骨干在实现职业价值的同时获得丰厚物质回报。
从真金白银的资金激励,到产教融合的平台搭建;从打破常规的评价改革,到精准滴灌的培训优化,涪陵以政策为“磁石”,持续增强对技能人才的吸引力与承载力。数据显示,全区技能人才总量接近20万人,其中高级技能人才达6.5万人,占比近三分之一,涌现出3名全国技术能手、5名特级技师。这支覆盖智能制造、绿色环保、食品加工等领域的产业新军,犹如精密齿轮般嵌入涪陵“2349”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成为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
平台赋能:打造产教融合“试验田”
作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锚定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成渝地区发展需求,紧密贴合区域产业布局,围绕重庆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重构智能制造、食品药品、汽车与交通等7大专业群共40个专业,精准匹配区域新兴产业崛起与传统产业升级的人才缺口。其中,该校与重庆华峰化工有限公司共建的“重庆市化工新材料智能制造产教联合体”成功入选市级名单,研发的《华峰副产碳酸钠提纯技术及产业化》等项目,直击企业生产线核心需求,实现技术与生产的无缝对接。
在涪陵,7所中高职院校(其中,国家示范中职学校2所、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1所)、1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1个市级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协同发力,构建起覆盖装备制造、医药化工、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的立体化人才培养网络。更具创新价值的“双元育人”机制在此落地生根——企业提出技能需求“出题”,院校定制课程体系“解题”,政府给予专项补贴“买单”。以长江师范学院与重庆斯托赛克塑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合作为例,双方联合研发的铝箔袋项目获5万元科技成果补贴,投产后企业总产能激增84%,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数据显示,2024年涪陵共立项支持118项区级科研项目,补贴金额达595.5万元。这些项目重点聚焦新材料、先进制造、绿色环保、现代农业等领域,其中单个项目最高支持额度达20万元。政策资金的精准投入,不仅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更成为技能人才培养的“催化剂”:一方面,院校以项目为载体,定向培养掌握前沿技术的专业人才,推动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深度融合;另一方面,企业依托科研项目搭建技能人才创新平台,让技术骨干在攻关一线锤炼技能、积累经验。这不仅是技术成果转化的典型案例,更展现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院校输送专业人才,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能;企业依托智力资源实现技术革新,反哺产业升级;政府政策则为校企合作注入持久动力,三方协同构建“四链”深度融合的闭环生态,持续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在优化培训体系上,涪陵创新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构建起精准适配产业需求的职业培训目录。自2024年发布职业技能培训清单后,今年2月紧扣产业升级新动向,新增19个前沿培训项目,使目录总量扩容至350个,全面覆盖数字经济、绿色制造等新兴领域。与此同时,培训资源持续向基层倾斜,聚焦16~24岁青年群体、脱贫劳动力、失业人员等重点人群,自2023年起已开展31个热门职业(工种)培训,累计覆盖超1万人次,切实打通技能提升“最后一公里”。
涪陵正在筹建的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将于今年破土动工。该基地以“立足涪陵、辐射渝东南”为定位,规划建设占地10.61亩、建筑面积达15000平方米的9层框架实训楼。基地将高标准打造石油化工、大数据、智能制造等特色培训中心,涵盖现代服务与智能制造全产业链仿真实训场景。建成后,年培训规模可达上万人次,不仅能为涪陵本地产业升级持续输送“工匠型”人才,更将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技能人才流通的关键枢纽。
生态聚势:让“赛场”成为“市场”的预演舞台
在涪陵,技能竞赛早已超越“比武”范畴,演变为人才价值发现、技术成果转化的生态系统。2024年,涪陵本土企业重庆建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组队参加“巴渝工匠杯”职业技能竞赛,在化学检验赛项中斩获个人三等奖。获奖选手将竞赛中锤炼的高精度检测技术和流程优化经验带回企业,成功应用于化工产品质量管控环节,使产品合格率大幅提升。这种从赛场经验到生产实践的无缝衔接,生动诠释了技能竞赛从“赛场”到“市场”的转化逻辑。
这种“以赛聚才、以赛促产”的创新机制,源自涪陵构建的“区-镇-企”三级竞赛体系:区级层面举办涵盖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的综合性大赛,搭建高端竞技平台;镇街立足特色产业,如江北街道举办的“手工榨菜技能竞赛”,将传统腌制技艺与现代食品安全标准结合;企业常态化开展岗位练兵,像重庆华峰每年开展的“三创比武”,直接对标生产一线技术难点。三级联动下,涪陵形成“周周有练兵、月月有比赛、年年有盛会”的浓厚氛围。
正是在这一场场比赛中,大批“工匠新星”与创新成果脱颖而出:榨菜集团王飞团队首创“三段式脱盐技术”,实现榨菜减盐30%以上,这项突破不仅摘得中国调味品创新特等奖,更推动行业标准升级;重庆华峰技能团队攻克己二腈“卡脖子”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涪陵某维保团队成功走出国门,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技术支持。这些闪耀赛场的智慧结晶,如同一颗颗火种,点燃了创新驱动发展的燎原之势,加速推动着全区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也成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2025年一季度,涪陵GDP同比增长6.5%,位列全市第四;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
大赛效应:用“技能之光”照亮产才融合新路径
5月的涪陵,大赛筹备工作进入白热化。25名涪陵选手参赛项目覆盖全部赛项,他们中既有重庆建峰、涪陵榨菜集团的技术骨干,也有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的学生,更有灵活就业的农业经理人,生动诠释着涪陵技能人才结构的多元活力,也传递出鲜明而有力的信号:在涪陵,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能找到人生舞台。
从近20万技能大军的成长轨迹,到大赛背后的“产才融合方程式”,涪陵的实践揭示了一个朴素真理:当城市将人才视为“第一资源”,以产业需求为“度量衡”,用系统思维构建生态,就能产生强大的“磁吸效应”。而这场即将启幕的技能盛会,只是涪陵产才融合长卷中的一个逗号——在长江与乌江交汇处,一座以技能人才为支点的工业重镇,正撬动着属于未来的高质量发展密码。
涪陵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人表示,涪陵区将以“四侧协同”为核心引擎,构建全要素联动的技能人才发展生态体系:政府侧,筑牢资源整合的“硬支撑”。实施“平台提质工程”,升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引入前沿实训设备,加快推进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产业侧,打通供需匹配的快车道。紧扣涪陵“2349”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需求,建立动态职业技能评价目录,推动企业技能人才评价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企业侧,激活创新主体的“内驱力”。建立“政策杠杆+市场导向”双轮驱动机制,引导企业将技能等级评定与薪酬体系、晋升通道深度绑定。社会侧,营造尊崇技能的“生态圈”。构建“赛事经济+工匠培育”融合模式,形成“区级综合赛—镇街特色赛—企业岗位赛”三级竞赛体系。力争2025年技能人才总量突破20万人,为涪陵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引擎。(记者 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