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折耳根“爆单”后的72小时
日期:2025-06-23

工人加紧生产麻辣折耳根

6月中旬,麻辣折耳根在电商平台上突然火爆。每天超过3万件的订单涌入涪陵一家日产能不到1万件的泡菜企业。面对订单洪峰,当地政府与企业携手打响产能突围战。记者连续3天蹲点重庆七可食品有限公司,记录这场麻辣折耳根“爆单”后72小时的“赛跑故事”。

危机

3万订单撞上产能“天花板”

6月12日7时15分,32℃车间里蒸腾着酸辣的发酵香,打印机喷吐着发烫的订单。接单员肖政紧盯屏幕惊呼:“拼多多平台已突破6000单!还在进!”生产线的另一端,重庆七可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曹娅对着手机急吼:“明早7点前,7000斤原料必须到位!老筋超标的全退!”

这道用“老母酵水”古法发酵的非遗泡菜,撞上了残酷的产能天花板。24小时恒温工艺遇上3倍订单,临时扩产近乎无解。

产能告急!若一周内无法扩产,商机将转瞬即逝。“场地不够,人手不够,实在没办法了。”曹娅的求救电话直通新妙镇党委书记王林林。

突围

政企联手打响产能保卫战

上午9点整,王林林带着专班冲进车间。踩着未硬化的泥地,现场拍板解决方案:“马上组织招工。克服一切困难,启动新厂房地基建设,确保两三天之内设备进场!”

下午3点,新妙镇杰勋广场支起了企业招工台。“长期工、小时工、临时工都招,包教包会!”喇叭声吸引附近村民前来咨询登记。

当晚,工地探照灯下,新妙镇政府协调的两台挖掘机正为新生产线连夜平整土地。

破局

从车间到工地的双线攻坚

6月13日7时,7000斤新鲜折耳根准时到货。企业晨会上,新增60名工人全部到岗。曹娅亲自到车间示范:“不能有须须,不能有老筋,只留嫩茎!”在新增工人指尖翻飞间,企业当日产能提升至1.5万件。

然而,激增至3.8万件的新订单,再次让曹娅眉头紧锁。

夜幕降临,王林林再赴企业督战:5天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加快协调租赁榨菜生产企业的闲置厂房,全力扩产线增产能。“韵达再加两班车!”新妙镇副镇长化身物流调度员守在装货区。看着堆积的包裹,曹娅苦笑道:“现在不是机器赶订单,是订单举着鞭子抽我们。”

深夜时分,完成当日生产目标,将最后一班工人送上车后,曹娅与王林林终于松了口气。

展望

传统工艺的新赛道构想

正当产能危机稍缓,一场更具战略性的谋划在第三天展开。6月14日,涪陵综保区携跨境电商平台为泡菜“出海”带来定制方案。“通过海运、空运+保税仓模式,尽量缩短运输时间。”涪陵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经理宁海燕的演示让曹娅眼前一亮。

建设工地上,曹娅轻触微凉的钢架:“从来都没想过出口,但是现在,国内、国际两条腿走路嘛!”“眼下先守住非遗工艺的根。等新车间落成,咱们用‘老母酵水’泡出国际标准!”

6月15日破晓,新一批麻辣折耳根从重庆发往全国各地……

截至记者发稿时,重庆七可食品有限公司日产能已经达到2.5万件。新生产线预计6月底投产,届时日产能将达到10万件。

记者手记

一碗泡面里的“政企协奏曲”

当物流车驶出厂门时,我站在工地的钢架间,目睹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发酵车间的陶坛里,“老母酵水”正咕嘟冒泡——那是非遗的百年脉动;建设工地的晨光中,挖掘机正隆隆运转——这是追赶订单的现代脉搏。

最触动我的画面出现在第三天深夜:连日奋战的曹娅和王林林,就着一碟泡菜吃着泡面。“王书记,没想到政府能为我们拼到这种程度!”曹娅的声音里带着疲惫与感动。“‘有形之手’就是要关键时刻搭把手!”王林林的目光扫过灯火通明的车间,“破瓶颈的事交给我们,你们只管甩开膀子干!”曹娅望向初具规模的新厂房,眼神坚定:“‘无形之手’推着我们往前冲,这机遇必须抓住!总有一天,要让这‘老母酵水’泡出国际标准!”

这一刻,我读懂了非遗传承的真谛:既要紧握传统工艺的根脉,又要抓住时代发展的钢索;更需要“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如同这深夜并肩的身影,在发展中同频共振。

当第一缕晨光穿透厂区,我听见两种声音交织成协奏曲:钢架碰撞的铿锵,与陶坛开瓮的脆响,共同谱写着政企合力搏击未来的时代强音。(文/记者 代川 吴芳 谭艳华 陈怡 图/记者 谭艳华)


分享文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