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区委书记黎勇、区政府区长董奕锋观看浙涪友谊学校学生作品展示 记者 朱志强 摄
涪陵区教育系统庆祝建党104周年大会
涪陵区第七届教学大比武总结大会
学生在智慧食堂就餐
学校利用暑期装上新空调
教育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基石,更是衡量民生幸福的关键标尺。
涪陵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市及全区教育大会精神,锚定加快建设新时代教育强区目标,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持续加大投入、优化资源、创新模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质效显著增强,教育现代化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教育公平惠民日益彰显,全区教育事业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学有优教”,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铸魂 党建统领固根本 “五育融合”育新人
在第三届重庆市青少年智能机器人编程大赛、第十一届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暨作品大赛、第二十六届科学素养大赛“智能机器人”项目等赛事中,浙涪友谊学校的少年们屡创佳绩,捧回一座座奖杯。三年前,该校科学教育“第二课堂”刚起步时,仅有40余名学生参与;如今,参与学生已扩展至200余名,专职教师也由1名增至17名,培训场地更是由一间教室升级为整栋科创中心。
作为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该校科学教育的蓬勃发展,生动诠释了涪陵以党建统领立德树人、以五育融合培育时代新人的实践路径,其成功经验正在全区推广,带动形成全域育人的良好生态。
党建强基,把稳育人方向舵。涪陵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位置,不断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深度融合率均达100%。率先在全市教育系统上线VR党建“云展厅”3个,获评市级党建“双带头人”1人、市级“双创建”项目8个、市级党建课题3个、市级典型案例6个,打造党建示范校29所、党员示范岗20个、“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10个,“一校一品”培育党建特色品牌24个。扎实开展“1361+N”清廉学校建设及示范创建活动,入选重庆市清廉学校标杆案例、优秀实践案例各1个。
五育并举,书写全面发展答卷。涪陵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关键处落子。
德育铸魂: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纵深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常态开展“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培养中小学生“四个自信”等主题教育,建成全市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4个、市级以上文明校园11所,打造市级德育品牌12个。
智育启慧: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新卓越课堂建设,依托课程创新基地、精品选修课程等项目,构建多元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科创教育成果丰硕,在各级科技竞赛中屡获大奖,获评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2所。深入推进阅读素养提升行动,坚持每年开展“书香少年”“阅读之星”“书香校园”等评选活动,书香校园建设经验2次在全国交流推广。
体育强身: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确保中小学生日均体育活动超2小时。坚持每年举办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等赛事,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位居全市前列。新增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1所,涪陵外国语学校学生彭荣洁荣获全国青年跆拳道锦标赛(甲组)女子52公斤级第一名,浙涪友谊学校学生程文杰、涪陵九中学生杨阳在全国U系列举重冠军赛暨全国体校举重锦标赛中分别荣获3枚银牌。
美育浸润:严格执行美育课程刚性设置要求,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艺术进课程、进校园,让每名学生掌握1-2项艺术特长,成功创建全国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3所、市级艺术特色学校5所、区级艺术特色学校22所。建立全区首个美育教师人才库,坚持每年举办美育成果展、每两年举办一次艺术节,逐步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美育发展格局,如增福中学的笋壳画、南沱中心校的篆刻、涪陵城三校的书法、浙涪友谊学校的泥塑等。
劳动砺志:实施学生劳动习惯养成计划,遴选21名国家、市、区劳动模范组建“劳动大师”资源库,打造生活技能课、基地实践课、研学旅行课等劳动实践课程230门,开展“劳动+非遗”“劳动+科创”等劳动释压教育活动105场,建成市级社会实践教育基地7个,成功创建重庆市劳动教育实验区。
从艺术殿堂的精彩绽放,到竞技赛场的激烈角逐;从劳动基地的俯身耕耘,到科技赛场的创新突破……涪陵区党建统领下“五育融合”的丰硕成果,扎扎实实展示了立德树人奋进征程中的坚实步伐。
筑基 优质均衡促公平 全链贯通强体系
今年春期期末,涪陵区幼儿园的孩子们捧着亲手种植的小辣椒或小白菜雀跃离园。在这所近百年历史的幼儿园里,小小的种植园不仅是劳动实践的课堂,更是品格养成的沃土。该园以“生态种植”为切口,将“自主、协同、共生”的教育理念融入劳动教育,培养孩子们向阳而生、愈挫愈勇的品格。作为全国首批“生态友好幼儿园”、重庆市首届“最美幼儿园”,该园已形成“1所总园+5所分园”的办园格局,提供近1800个学位,让优质学前教育惠及更多家庭。
涪陵区幼儿园的探索,映射出全区构建优质教育生态链的决心: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全区公办在园幼儿占比达63.1%,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和普惠率均实现100%。在加快保教队伍规范化、专业化发展的同时,大力推进“托幼一体化”建设,全区提供托育服务的幼儿园占比达72%,有效缓解“幼有所育”难题。组建5个纵横联动的学前教育教共体,覆盖全区27个镇街150所幼儿园,构建“计划同频、管理同轨、课程同构、研修同参、教师同济”模式,促进城乡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义务教育巩固率98.5%,“三残”儿童入学率达100%,保障了每一个孩子的受教育权。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100%。将全区26个教管中心优化调整为13个学区,初步构建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格局。持续实施薄弱环节改善和能力提升工程,整合农村小规模学校40所,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条件改善和城区老旧校区改造,学校标准化率达到91.1%,有效化解“城市挤”“大班额”“乡村弱”问题。
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大力实施普通高中发展促进计划,成功创建重庆市新教材新课程实施示范区,建成市级新课程新教材改革示范校10所、课程创新基地6个、校本教研基地4个、精品选修课程17门、优秀学生社团19个,涪陵五中进入2025年重庆市科技高中拟立项名单。全面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小初高贯通式培养,引导区内高中与重庆巴蜀中学、西南大学附中联合组建“教共体”,与重庆八中、成都七中等市内外9所名优高中签订协议,共建科创实验班、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一体推进“强基”“培优”计划。
职业教育创新融合发展。市医药卫校、区职教中心建成市级“双优”中职学校,区职教中心、信息技术学校获批全市首批综合高中试点,涪陵一职中和重庆五一职院合作办学,设立重庆五一职院五年一贯制学院,为学生发展提供多元选择。中职教育升学就业双优,毕业生升学率达90%、就业率达98%。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区内外191家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共建校外实习基地100个,面向社会开展技能培训5113人次,紧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
从幼儿园里亲手收获的果实,到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孩子共享的优质课堂;从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的多元路径,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蓬勃生机——涪陵区正全力构筑一条根基牢固、优质均衡、特色鲜明、全链贯通的现代教育体系,为每一位学子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基础。
强师 人才强基铸师能 深耕精育砺英才
今年高考,涪陵实验中学学生刘钰栋以685分的优异成绩,圆梦浙江大学人工智能专业。该校聚焦因材施教,构建“三年一体化”培养方案,分筑基、固本、冲刺三个阶段精准发力。通过分层教学、“一生一策”菜单化培养等策略,围绕“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升学指导、心理辅导”四个维度,实施全过程、精准化支持,有力助推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涪陵五中则着眼于教学创新和特色发展,秉承“有教无类”的全员培养理念,实施数智化档案管理和全生命周期育人方案,以“全周期关注、全过程培育、全方位服务”为核心,运用智能算法为每一位学生打造个性化成长路径,实现从入学到毕业的无缝衔接式培育,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刘钰栋的成长轨迹,折射出涪陵强师计划的系统布局:引育并举建强队伍。着力构建“引育留用”一体化人才工作体系,公开招引硕士研究生173名,北师大、华东师大学生11名,部属公费师范生303名,公费师范生招引数量连续五年居全市区县第一。持续推进干部教师“梯级培养工程”、公费师范生教师“2+2+2”成长计划,先后培育市级以上优师名师553人,国家、市、区名优教师总量占比达17.3%。
优化配置激发活力。实施教师资源优化配置三年行动计划,出台专项方案,通过选聘、交流、分流、转岗、退出等举措,有效盘活城乡教师资源,516名农村教师调入江南城区、高新区学校任教,197名富余学科农村教师转岗任教,合理交流城乡教师972名,优质教师交流轮岗比例提升至33.3%。
教研支撑专业成长。建成投用区教师发展中心,优化区、片区(学区、集团)、学校三级教研网络体系,健全教研员蹲点调研、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实施“1+1+1+N”教研模式,引领指导43项市级课题、164项区级课题顺利结题,研究成果获评市政府教学成果奖4项。坚持每年开展全员教学大比武、校长论坛、名师讲堂,教师参加市级以上赛课、论文评比等年均获奖800余人次,部级精品课、国家级奖项频现。
涪陵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引、育、用、留”全链条发力,在教研支撑上下足功夫,让“新课标”落地课堂,让“新理念”撬动教学。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正成为涪陵教育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期盼的核心驱动力。
谋变 数字赋能破瓶颈 改革创新添活力
“扫一扫评价公示二维码,每周食谱、校长陪餐照一目了然。”——涪陵十四中的“智慧食堂”让舌尖安全尽在掌握。该校通过“校园食堂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食材全流程管控,创新“营养、卫生、睡眠、锻炼、心理”五位一体强体课程,科学配餐助力学校获评全国健康学校及重庆优秀食堂。
这一场景,彰显涪陵以数字技术重塑教育生态的突破:数字赋能治理提质。持续深化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全区上线“校园食堂数字化管理”系统,对155所公办学校食堂实施全流程闭环监管,“码上监督”机制使师生家长满意率跃升至98.3%。“入学一件事”平台推进报名信息、佐证材料、录取通知书发放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家长足不出户完成报名入学。学生全生命周期培育平台的研发,正为精准教学和个性化培养插上科技翅膀。迭代升级“涪陵智慧教育云”平台,新增优质资源160万条,线上学习应用突破800万人次,成为师生共享的“云端学府”。建成重庆市智慧校园建设示范学校20所,数字教育转型步伐坚实。
“双减”成果持续巩固。以课堂变革、作业设计、课后服务“三提升”推动政策落实,中小学高效课堂教学覆盖率达96.1%,校内书面作业完成率达99%,课后服务满意率达99.5%。打造菜单式课后服务特色课程1144项,新增阅读、科技、编程等课程46门,特色项目44个,学生参与率99.7%。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完成分类管理,校外培训机构监管率、资金核验率、支付渠道开通率均达100%,“减负”与“提质”实现双赢。
评价改革深化引领。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引导、诊断、激励和改进功能,全面实施学校增值评价、教师发展评价、学生综合评价,切实破除“唯分数”“唯升学”顽瘴痼疾。实验小学《构建多维评价体系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入选重庆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为科学育人树立了新标尺。
开放融合聚力发展。深化校地合作,与长江师范学院签订《推动涪陵教育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挂牌附属学校4所,建立“三名”工作室14个,共同申报并立项课题13项。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指导26所学校(幼儿园)与浙江名校结对,选派323人次干部教师赴浙跟岗,选派区内5所学校结对帮扶武隆区6所学校,开放办学格局持续扩大。
改革如活水,数字添动能。涪陵教育正以破局之勇、创新之智,不断拓宽发展新赛道,为“学有优教”注入澎湃动力。
惠民 暖心善治解民忧 教育公平润人心
盛夏的涪陵实验小学内,工人师傅们正在为教室加装空调——这项覆盖北斗、天湖校区的“清凉工程”,安装200余台空调终结“无空调教室”历史。同步推进的堡坎排危整治,校园安全防线更加巩固。待到九月,孩子们将在清凉安全的崭新环境中启航新学期。
这一“清凉+靓丽”的双重改变,正是涪陵教育回应群众关切、提升校园环境品质的暖心缩影:
投入保障持续加力。区财政克服困难,刚性落实教育投入“两个只增不减”。近年来,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建成投用涪陵十五中三环路校区改造、涪高中学生宿舍及食堂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城十校教学楼扩建、第二交通技校实训楼及城乡11所学校办学条件改善工程,不断优化育人“硬环境”。
特殊群体关爱到位。通过随班就读、特校入学、送教上门等方式保障1103名特殊儿童平等入学,控辍保学实现“动态清零”。健全学生资助体系,覆盖学前至高等教育阶段,惠及学生12.57万人次,发放(补助)资金2.95亿元。建好管好16个乡村少年宫、432个留守儿童之家,招募“爱心妈妈”100余名,开展“渝好爱心妈妈”等活动关爱留守、残疾、困境儿童369人,让特殊群体感受教育温度。
筑牢校园安全防线。全力推进平安校园建设,优化涪陵校园安全“一张图”,实现校园封闭化管理、专职保安配备、护学岗配置、一键式报警装置和视频监控与公安联网实现“4个100%”。建成投用专门学校,落细落实学生心理教育、防溺水、防欺凌、防性侵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等措施,开展校园安全联合大检查整治隐患773起。常态化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关爱“七个一”活动,配齐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2159名,全覆盖开展三年级以上学生心理健康筛查,筑牢学生身心健康的“防护堤”。
从一校一园的硬件提升,到特殊群体的精准关爱;从校园安全的铜墙铁壁,到心理健康的细致呵护——涪陵教育正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惠民实效,让教育公平的阳光普照每个角落,温暖千家万户。
展望 执楫奋进新征程 擘画强教新图景
从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到义务教育城乡均衡推进,再到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职业教育创新融合发展,涪陵教育正以昂扬的姿态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越昂扬,越向上。在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涪陵区将全面构建“12368”构架体系,围绕建设新时代教育强区总目标,争创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锚定打造“全市基础教育高地、职业教育重镇”等三个发展定位,实现“立德树人成效、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等六个显著提升,大力推进“立德树人固本铸魂、基础教育公平优质”等八项专项行动,执笔书写“学有优教”的民生新篇,答好教育高质量发展“民生答卷”!(文/记者 吴芳 周庆 图/除署名外由涪陵区教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