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袋工序
8月5日,在位于涪陵高新区(综保区)的重庆汇科包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汇科包装)生产车间里,机器高效运转,一叠叠崭新的包装袋如刀切般整齐码放,随后被自动捆扎机利落打包。该公司通过技术改造解放工人双手,取代了繁重的体力劳动。
机器“接棒”实现质效提升
“这就是今年刚完成的制袋工序自动化改造。”该公司总经理刘平站在生产线旁,指着运转的设备介绍。
该公司制袋工序生产设备每分钟能开150刀左右,以前需要人工整理、捆扎袋子,工人几乎一刻不停。如今,工序自动化改造彻底改变了这一场景。
“现在我们这道制袋工序采用自动化理袋与捆扎设备,完全替代了人工,工人就可以用大量的时间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测,既保证了产品质量,也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员工的劳动强度。”刘平说。
从“末端灭火”到“源头清流”
人力痛点之外,环保压力同样曾是悬在软包装行业头顶的利剑。从制袋工序转到复合工序,另一番变化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过去,尽管复合工序生产车间顶部的废气收集管道时刻运转,但是总弥漫着淡淡的溶剂味。而现在,一台无溶剂复合机正在工作,凑近了闻,几乎没有异味。
刘平说,传统末端治理方式如同“亡羊补牢”:收集有机废气再燃烧处理,虽合规却非治本之道。今年,该公司投入全新的无溶剂复合设备,不需要溶剂就能直接生产,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从源头上控制污染。
双轮驱动 质效跃升
刘平表示,这两项针对复合与制袋工序的技改投入,直指行业核心痛点:前者破解环保困局,后者解放密集人力。其意义远不止于效率数字的攀升——自动捆扎机稳定高效的节奏,让制袋线整体产出更为流畅;无溶剂工艺既根除了污染隐忧,也因免去挥发干燥环节而提速显著。
更重要的是,工人终于得以从机械劳作中抽身,将宝贵精力投向质量防线。“当工人双手不再被捆扎带束缚,目光才能牢牢锁定品质。”刘平说,“这是机器无法替代的人的价值。”
在产业升级的宏大命题中,重庆汇科包装以扎实的车间实践作答:自动化不是冰冷的替代,而是将人从重复中解脱,赋予其更富创造性的使命;环保亦非被动应对,而是以技术革新从源头重塑生产逻辑。当机器的精准与人的智慧在流水线上各得其所,效率、环保、质量,终在创新的土壤上共生繁茂。(文/记者 冉富月 图/记者 蒋沛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