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到辖区一超市开展回访
“您看,现在这散装大米也有了‘身份证’,产地、生产日期、保质期等标识清清楚楚!”近日,涪陵区一家大型超市内,市民张先生指着散装食品区新张贴的标签,向前来回访的涪陵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说道。这一让消费者安心的变化,源于涪陵区人民检察院开展的散装食品安全专项监督行动。
标签清楚的散装熟食
今年3月,涪陵区人民检察院“益心为公”志愿者云平台上一条举报线索引发关注:某超市售卖的大米、面粉等散装食品,外包装和容器上均缺失产地、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必要信息。“散装食品标签就是‘身份证’,缺失信息等于让消费者‘盲选’。”该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有关负责人带队调查发现,辖区多家大中型超市存在类似问题,部分散装食品还存在未采取防尘、防蝇等防护措施,直接暴露在空气中的情况。
依据《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相关规定,3月31日,涪陵区人民检察院正式立案,并向相关职能部门发出检察建议书,建议查处涉案超市问题并在全区开展专项检查。相关职能部门随即开展食品安全大检查,两个月内检查食品销售主体249户次,排查整改风险隐患51条,有效遏制了相关违法违规行为。
近日,检察官回访时看到,曾经问题突出的散装食品区已焕然一新:每种食品旁都醒目张贴着完整信息的“身份标签”,防护措施也规范到位。同时,检察机关拓宽社会监督渠道,鼓励群众通过“渝快办”公益诉讼线索举报平台、12309检察服务热线反映问题,构建社会共治格局。(文图/记者 何乾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