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  门
街  镇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涪陵要闻
【服到位 零距离 优化营商环境涪陵在行动】就业服务“组合拳”托举民生幸福
日期:2025-08-18
字 号: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营商环境的“晴雨表”。一个地区就业生态的活力,既关乎万千劳动者的生计与梦想,更牵动着企业发展的底气与后劲。在涪陵区,精准的就业服务深度融入劳动就业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从企业车间里的稳定岗位,到高校毕业生手中的录用通知,从创业作坊里的忙碌身影,到政务窗口前的高效服务,一系列精准施策、用心服务的实践,正编织出一张“稳就业、促创业、惠民生”的坚实网络,让劳动者有岗位、企业用工有保障、创业路上有支撑。

稳岗拓岗——

政策“及时雨”滋润企业用工路

上午8点30分,位于白涛街道的重庆斯托赛克塑业有限责任公司厂区内,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各条生产线已全速运转。350名员工在裁剪、缝纫、质检等不同岗位上各司其职,一派忙碌有序的生产景象。 

作为一家在包装产品领域深耕多年的企业,斯托赛克始终将“稳就业”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部分。公司现有员工600余人,仅涪陵厂区就吸纳350人就业,其中80%为本地居民,还包括30多名就业困难人员。

让企业更有底气扛起这份责任的,是涪陵区精准高效的就业扶持政策。今年上半年,斯托赛克通过“渝快办”线上平台提交了2024年就业困难对象社会保险补贴申请,从信息填报到审核通过全程“零跑腿”。7月底,30多万元补贴便精准到账。“这笔钱直接转化为企业的用工底气,让我们能更安心地留住老员工、培养新技能。”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张瑜算起政策账,“除了社保补贴,这几年我们还陆续享受了稳岗返还、大学生吸纳就业补贴等政策,为企业节省了不少用工成本。”

更让张瑜感动的,是政策服务的“向前一步”。“区人社局的工作人员从不是‘等客上门’,而是常来厂区走访,主动宣讲最新政策,手把手指导我们准备申报材料。”她说,这几年公司扩产长期紧缺一线操作工,区人社局和白涛街道得知后,不仅第一时间在“渝职聘”平台发布招聘信息,还联合组织了专场招聘会,帮企业快速招到工人。“从政策解读到招聘对接,全程‘零距离’服务,让我们能卸下用工顾虑,专心搞生产、拓市场。”

如今,斯托赛克的包装产品已远销欧美、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新招的8名员工也已熟练上岗,生产线持续满负荷运转。“截至7月底,今年公司总产值已达1.42亿元。”张瑜感慨,员工队伍稳定是企业发展的根基,而这份稳定的背后,正是就业政策“托底”带来的底气。

这样的支持并非个例。2025年上半年,涪陵区精准搭建就业桥梁:举办全市首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对接服务活动(涪陵专场)、“春风行动”等线上线下招聘会67场,提供岗位1.25万个(次),达成就业意向4000余人;大力促进农民工就近就业,新增7514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达19.73万人,外出务工脱贫人口22473人,超目标任务430人,真正实现“应转尽转”。

筑巢引凤——

青春力量在涪陵扎根成长

8月11日上午,重庆南瑞博瑞变压器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23岁的蔡睿正跟着师傅学习线圈绕制工艺。这位来自重庆梁平的小伙子,是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的应届毕业生,通过校招入职公司设计(工艺)部,7月刚来报到,目前正在轮岗实习,为后续的设计工作积累一线经验。

“选择涪陵,是因为这里有适合年轻人成长的土壤。”蔡睿坦言,求职时收到过好几家企业的offer,最终选择重庆博瑞,既看中企业在变压器领域的技术实力,更被涪陵就业环境吸引。“涪陵的产业发展势头很猛,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领域有大量机会。我希望能在这里深耕专业,早日独当一面,实现自己的价值。”

聊起在涪陵的生活,蔡睿算起了“暖心账”:除了固定薪资,公司每月额外发放住房补贴和交通补贴,还有通勤班车接送、食堂提供工作餐,基本不用为生活琐事操心;生日时收到的礼物、节日里的集体活动,更让他感受到“家”的温暖。“入职一个月,最大的感受是踏实。同事们都很热情,师傅手把手带教,领导常问我们有什么困难。这种氛围让我对未来充满期待。”

重庆博瑞是涪陵装备制造产业的重点企业,今年针对应届毕业生推出5个岗位,全部通过校招完成招聘,蔡睿便是其中之一。“我们重视人才储备,涪陵区的就业服务为招才引智提供了很大支持。”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介绍,就业部门不仅帮忙对接西安交通大学、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还为企业发放大学生就业补贴,金额虽不算特别大,但体现了政府对企业引才的支持,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涪陵的诚意。

为让更多像蔡睿这样的青年人才在涪陵落地生根,涪陵区着力构建青年人才“强磁场”。2025年上半年,新增青年就业见习基地9家(全区现存102家),提供见习岗位800余个。

创业赋能——

老手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泡菜坛子必须按时加水,特别是现在天气热,每天都要过来看看。”在重庆渝贵乐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车间里,“彭婆婆”非遗手工榨菜传承人彭荣贵正在指导工人把控腌制环节。从2013年的小作坊,到如今获评“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的行业标杆,彭荣贵的创业路,离不开人力社保部门的一路扶持。

“2015年,作坊刚有起色,想扩大规模却缺资金。是区人社局的工作人员主动上门,告诉我们可以申请创业担保贷款。”彭荣贵回忆,当时他对政策一窍不通,工作人员全程帮他准备材料、对接银行,15万元贷款很快到账,解了燃眉之急。靠着这笔钱,他注册了小微企业,购置了新设备,产能翻了好几番。

2019年,公司正式步入正轨,却面临用工压力,稳岗补贴政策又如及时雨般降临。“3万多元补贴,虽然不多,但帮我们稳住了员工队伍。”更让彭荣贵感动的是,这些年人力社保部门组织的技能培训从未间断:从传统榨菜工艺改良,到电商运营、直播带货;从这一次次的培训、一次次的交流中,他们找到了发展新路径。

今年上半年,重庆渝贵乐农副产品有限公司为重庆市职业技能大赛的手工泡菜腌制赛项提供用品保障,公司获得进一步曝光,还对接了多家大型商超资源,产品成功进入主城市场。“现在,我们有固定员工20多人,人均月收入4000元以上。在繁忙季节还会招聘周边村民,近3年带动300多人次就业。”彭荣贵说,从个体工商户到高新技术企业,从“小作坊”到“非遗品牌”,每一步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就是越来越好的营商环境给了他们底气,让他们能甩开膀子闯,踏踏实实干。

彭荣贵的创业故事,正是涪陵区以优质服务赋能创业的生动缩影。为让更多创业者轻装上阵,涪陵持续完善“四创联动”支持体系(创业培训、服务、孵化、活动)。2025年上半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769万元,直接扶持72人创业,间接带动174人就业;落实贷款贴息43.6万元;开展创业培训340人。全区已建成4个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在孵企业208户,累计带动就业1854人;开展创业活动71场,服务3171人次;积极组织17个项目参加重庆市“渝创渝新”大赛。全区累计支出稳岗惠民资金超10亿元,覆盖企业超6000家,惠及城乡劳动者25万人次。2022年以来,全区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户数年均超10万户,保持3%以上的年均增长率;劳动力转移就业年均稳定在20万人左右,农民工市内转移就业规模稳中有升。

未来展望——

让就业服务更有温度、更具效能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服到位、零距离’理念,让就业创业服务更精准、更高效、更有温度。”区人社局党委委员陈美伶说,将从三方面发力:

强化统筹协同,凝聚工作合力。整合部门、镇街资源,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形成“一盘棋”推进就业工作的格局,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全周期服务。

聚焦重点群体,筑牢就业底盘。针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残疾人等群体,推出“送政策、送岗位、送培训、送服务”长效机制,发挥返乡创业园、帮扶车间等载体作用,拓宽就近就业渠道。

深化改革创新,提升服务质效。推广“渝职聘”平台“涪陵专区”功能,实现人岗智能匹配;推进“15分钟高质量就业创业服务圈”建设,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政策咨询、技能培训等服务。

从企业车间到创业基地,从高校校园到社区广场,涪陵区正以实打实的行动,将“优化营商环境”的承诺转化为“稳就业”的成果。在这里,每一个岗位都承载着家庭的希望,每一次创业都涌动着发展的活力,每一项服务都传递着城市的温度。未来,随着“服到位、零距离”的服务理念不断深化,涪陵的就业沃土必将孕育出更多幸福与希望,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记者 刘雷 实习生 刘馨遥)


分享文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