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贤镜为种植食用菌作准备
近段时间,天刚蒙蒙亮,涪陵区义和街道高峰村7组组长应贤镜就开始在院坝忙碌起来。他动作麻利地将菌粉均匀地撒在料堆上,时不时用手背擦擦额头的汗水。
在高峰村,提起应贤镜,村民们无不竖起大拇指。他用12年的时间,将小小的食用菌做成了富民强村的“大产业”,带领乡亲们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发展的共富之路。
从“血本无归”到技术突破的拓荒者
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应贤镜在与妻子共同经销蔬菜的过程中敏锐地发现:从外地批发的食用菌极易腐败变质,运输成本还高。于是他决定就在本地种植食用菌。
然而,创业初期缺乏经验和技术,让他屡遭挫折,最严重的一次损失惨重——菌棒原材料、菌种购置、大棚设施设备投入等合计损失超过10万元。同时,挫折也让跟着他种植食用菌的村民们萌生退意。困难并未击垮应贤镜,反而磨砺了他的意志,促使他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成长。
2013年,为了攻克难关,应贤镜毅然带领村民远赴重庆周边的食用菌种植大户和科研实验基地取经学习。历经无数次失败与尝试,应贤镜和村民们终于成功破解了菌种退化、病虫害有效防治等核心技术难题。
当年,第一批香菇迎来了丰收,亩产达到了40吨,销售额突破30万元。这次成功不仅点燃了应贤镜心中的希望之火,也让之前观望的村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纷纷主动向他请教种植技术。应贤镜倾囊相授,带动了周围20余散户种植,为食用菌产业在高峰村的落地生根奠定了技术基础。
产业壮大年产20万袋的飞跃
在政府有力的政策引导与精准帮扶下,应贤镜的种植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生产规模从最初的年产几千袋,迅猛扩张至如今的年产20万袋;品种也由单一的平菇,拓展为金针菇、秀珍菇、凤尾菇、鸡腿菇及平菇等五大主力品种。
目前,各类鲜菇已稳定供应涪陵区、南川区等地的大型农贸市场和连锁商超。在充分满足本地场镇需求的基础上,他积极开拓外埠市场,销路不断拓宽。
种植食用菌以来,应贤镜每年固定吸纳本村农户在种植场就业,特别在采摘高峰时节,附近30多名村民在种植场务工。这不仅有效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还提高了他们的经济收入,激活了乡村的闲置劳动力资源。
“我们的种植场每年还大量收购玉米芯、玉米杆、稻草等农业废弃物以及农产品加工下脚料,总量超过80吨。”应贤镜说,这一举措变废为宝,改善了村居环境,推进了人居环境治理,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创新求变 建智能化生产厂房
面对发展中遇到的挑战,如生产技术相对传统、受自然气候制约明显、生产季节性波动大等突出问题,应贤镜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长远规划。他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入学习先进生产技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争取在未来2至3年内建成智能化食用菌生产厂房,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实现食用菌的现代化、全年化稳定生产。
同时,他积极与村委会协同谋划,致力于发展创建食用菌生产合作社。以应贤镜的食用菌厂为核心龙头,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联动模式,辐射带动附近村组更多村民参与进来。
“合作社将统一提供优质的蘑菇菌袋、全程技术指导服务,并负责产品的统一回收、加工和品牌化销售,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推动产业迈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道路。”应贤镜说。
前不久,应贤镜和义和街道的“新农人”到山东考察先进的现代化大棚蔬菜种植技术,不断汲取新知识,力求拓宽更多致富门路,创造更大的价值。(记者 黄维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