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白武路
通往林鹿生态营地的道路已硬化
林鹿生态营地
初秋的山城,暑热未消,而海拔千米的涪陵白武路已浸透清凉。这条全长17.8公里的“全国最美农村路”如翡翠绸带,在武陵山麓间蜿蜒盘旋,串联起“816工程”的厚重、大裂谷的奇绝、大木花谷的绚烂,让沉寂山乡化作车水马龙的热土。
农村公路是乡村振兴的“血脉经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涪陵区将护航“四好农村路”作为监督重点,紧盯建设、管理、养护、运营关键环节,以精准监督确保每一条农村路都成为承载民心、助力发展的“清廉纽带”。
路网贯通织密“民生脉络”
“这段烂了6年的公路终于修好了,现在傍晚大家都爱来这遛弯。”罗云镇文昌宫村1组村民刘勇沿着罗湛路散步,向罗云镇纪委回访人员感慨道。这条曾让罗云坝社区、文昌宫村和鱼亭子村群众苦不堪言的“闹心路”,今年6月修复了破损最严重的800米。
变化源于监督力量深度下沉。罗云镇纪委建立“镇监督组+村监委会+群众监督员”三级联动机制,2025年初走访时精准锁定罗湛路文昌宫至鱼亭子段因资金短缺长期失修问题,推动镇党委与区交通运输委专题会商,争取到专项资金并推动修复工程落地。截至目前,罗云镇已解决15个问题,整治12处道路隐患。
罗云镇的实践,正是涪陵区纪检监察力量护航农村路网建设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涪陵区农村公路总里程超5808公里,乡镇通三级路率达75%,建制村通硬化路率、通客车率均达100%,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水平达5A,已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四好农村路’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也是廉洁风险易发领域。”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说,紧盯农村公路项目立项、招标、施工、验收等关键环节,综合运用大数据比对、第三方审计、群众满意度测评等手段,推动形成“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评估”的闭环监督链条。
为确保道路工程项目高效廉洁实施,涪陵区纪委监委建立问题整改台账,严格销号管理。截至目前,已开展专项监督6次,发出履责提示函、工作提示单2份,推动解决问题6个,开展廉政谈话14人次。
精细管养筑牢“安全屏障”
“多久开展一次养护工作?养护资金使用明细公示了吗?一定要做好安全防护,放置好警示标志。”日前,涪陵区纪委监委第三纪检监察室工作人员深入江东街道凉水村乡村道路一线,紧盯管护责任落实情况开展监督。
近年来,涪陵区纪委监委压紧压实交通部门主体责任,严把养护资金安全关、工程质量关、生态环保关,推动落实质量终身制、合同管理制等制度,全力构建“全周期管理”的长效机制。
在珍溪镇中峰社区,村民何大爷指着完成养护改造的水泥路面感慨:“你们瞧这路养护得这么好,下雨天再也不用深一脚浅一脚踩泥坑了!”
这条让村民交口称赞的道路,曾是困扰当地群众多年的“心病”,在纪检监察监督推动下焕然新生:镇村干部驻守工地协调养护施工,村民代表化身质量监督员,110万元专项资金精准落地。如今平整的路面延伸向远方,配套排水沟与安防设施同步完善。
山区地理环境复杂,农村公路日常养护难度大。去年5月,暴雨导致清溪镇丰收村山体滑坡,6处道路受灾,塌方巨石阻断村民出行主干道。在清溪镇纪委推动下,丰收村党支部组织党员、志愿者80余人次对临崖道路、地质灾害滑坡点全面排查隐患,协调交通运输部门蹲点抢修,历经1个月完成道路应急修复。
当农用车重新驶过加固边坡,村民“路通心安”的感慨声未落,一场由灾害倒逼的养护变革已然启动——
“传统人盯人养护模式难抵极端天气,必须向科技要效能!”区纪委监委驻区交通运输委纪检监察组组长在党委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持续督导下,涪陵区交通运输委加速布局智慧管护,探索开展AI智慧巡检设备在公路养护中的运用试点,全线探索应用边坡健康监测系统、交通流量监测等数字化应用。
产业动脉激活“共富引擎”
农村公路是覆盖范围最广、服务人口最多、提供服务最普遍、公益性最强的交通基础设施。
涪陵区纪委监委始终将解决群众“出行难”“致富困”作为监督靶心,通过清单化督导、下沉式走访、闭环式整改,推动政策向农村聚焦、资源向道路倾斜、服务向民生落地。
8月,武陵山镇农村公路如银链盘绕青山,满载游客的大巴驶入林鹿生态营地。“之前走访营地时,负责人陈杰曾指着门口泥路叹气。”武陵山镇纪检监察干部贺顺才回忆,营地刚开张时仅50亩,进出只有坑洼土路,雨天难行,游客游玩不便。
武陵山镇纪委随即将其列入督办事项,督促相关单位倒排工期,并全程监督,推动1.3公里硬化路直通营地。
如今的营地焕然一新,160亩山林间200多个营位饱满,12名村民当起露营管家。“路刚通,陈杰就说要扩营!”贺顺才翻出工作日志笑道,“一条路盘活的不只是营地,更是乡亲们的致富希望!”
在营地工作的脱贫户王明,边整理装备边算起收入账:“避暑旺季每月能挣4000多元,淡季也有1000多元,家门口干活比外出打工强!”
路通不仅带来就业机会,更拓宽增收渠道。当游客涌入武陵山镇,高山甜糯玉米成热门“山珍”,路边集市玉米堆成小山,游客段女士一下买了40斤,称“城里买不到”。据了解,该镇种植的7000亩甜糯玉米、6000亩高山蔬菜已借旅游东风销往全国。
从“阡陌入宅”的入户路贯通,到“危崖筑安”的全周期养护,再到“金桥连心”的产业路致富,涪陵区纪委监委以监督之力守护通途,让条条“四好路”化作乡村振兴的康庄道。(文图/曹欢庆 记者 何乾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