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天上有‘铁鸟’!”周长安穿着一件白衣,一边啃着苞谷,一边摇着篾扇,指着天上的敌机打趣道:“你敢生个蛋下来让我们看看么……”
但落下的不是蛋,而是毁灭性的炸弹。玩笑,瞬间变成了噩梦。一块弹片飞来,将周长安的肠肠肚肚都炸开,连心脏都看得到。几个人飞步上前搀扶,没走几步,他就咽了气。
这是1939年7月一个平常的赶集天。9架日本飞机轰炸重庆返程途中,在涪陵投下炸弹,大片房屋被炸为废墟,有人被弹片削去半个脑袋、有人被炸得尸骨无存……
侵华日军的罪行,罄竹难书。历史的每一道折痕,都在诉说着一个民族的坚韧;每一个墨迹,都在铭记着一代人的牺牲。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历经80多个春秋,长江与乌江依旧奔流不息,当年的焦土,已是繁华之城;曾经的苦难,化作不屈之脊。
飞来横祸
烟云笼罩涪州城
涪陵扼守长江咽喉,抗战时期,是日军经由宜昌空袭重庆的必经之路。作为拱卫重庆的战略前哨,涪陵是日军“以炸促降”策略的目标之一。
灾难,降临在1939年7月6日深夜。
当天夜里12时左右,侵华日军9架战机侵袭涪陵上空,像秃鹫般在涪陵上空盘旋。随后其中一架离队向北面沙溪俯冲,投下了4枚炸弹、2枚燃烧弹,精准落在沙溪沟人口最密集的街区,瞬间将二十余间民房化为火海。
“有一次侵华日军的飞机返程路过涪陵,就在枣子岩投放了炸弹,老城墙直接就被炸塌了20多米。爆炸的火焰引燃了城墙边卖篾席的铺子,来不及逃走的几十个人被活活烧死。”回忆起孩童时期父亲给他讲述的惨状,80多岁的苏克服也红了眼眶。
“侵华日军对涪陵的轰炸,主要是轰炸重庆的返程途中,投下的还未使用完的炸弹。”中共涪陵区党史研究室二级调研员余成红说,“长期的、无差别的轰炸,给涪陵带来了空前的浩劫。”
据资料统计,从1939年7月6日至1943年5月,侵华日军轰炸涪陵全县30多次,出动飞机314架,投弹169枚,炸死军民369人,炸伤军民295人,造成灾民11654人。
浓烟蔽日,哀鸿遍野,101岁的况素珍亲眼见证了这样的景象。“有一天上午,我听到天空传来呜、呜的声音,抬头一看,4列飞机从头顶飞过。”况素珍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炮弹簌簌地落下来,爆炸音刺得耳朵痛,大地都在颤抖,被炸弹击中的人,当场尸骨无存。”
那些年,涪陵的天空总是罩着厚厚的烟云,像是压在人们心上的雾霭,总也散不开……
自强不息
民间力量齐抗敌
爆炸会摧毁城市建筑,却无法摧毁国人坚韧、顽强的抗战精神。
在侵华日军的暴行下,国人救亡图存的意志逐渐苏醒,加之当时国共第二次合作营造的相对宽松的社会氛围,各种民间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群众性的抗日救亡宣传组织——涪陵抗战剧社,应运而生。剧社通过演唱抗日救亡歌曲,排演抗日内容话剧,发动后方群众,为前线将士募捐。
《布带队》《放下你的鞭子》《流亡三部曲》《刑》《前夜》《古城的怒吼》……一场场富有感染力和战斗力的演出,极大地激发了观众的爱国热忱和抗日决心。
同一时期,抗敌后援会、读书会等民间组织也通过讲演、歌咏、演戏、办壁报、出刊物等各种形式,展开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宣传。
在这些民间组织的积极影响下,涪陵人民积极捐物捐粮、众多青年毅然参军抗敌。抗日战争期间,涪陵累计捐献粮食970吨又57602市石(1市石=50千克)、飞机1架、资金近亿元,6万左右壮丁参军,出征抗敌。
这些故事,是那个年代共赴国难的缩影。
但苦难从未摧毁国人的脊梁,就像石缝中生长的黄桷树,人们在废墟中撑起了救亡图存的大旗。
拨云见日
从胜利走向新生
1945年8月14日,停泊在乌江边的“民本轮”一声长长汽笛鸣响,传来了日本无条件投降的胜利消息。
霎时间,涪陵城的大街小巷一片沸腾,人们欣喜若狂,奔走相告。欢呼声、鞭炮声不绝于耳,庆祝抗战胜利的标语红红绿绿贴满了全城。
“战士们有的哭,有的笑,有的互相抱着欢呼雀跃。”当101岁的退伍老兵周建明再次打开80年前斑驳的记忆,眼神里依旧透着光,“抗战胜利了,不用打仗了,我也可以回家了。”
“当然高兴哦,所有人都在喊:日本投降了!日本投降了!喊到声音都哑了,也没有停下来。”况素珍说,“为了庆祝抗战胜利,涪陵还举行了几天的庆祝大会,人们在大街上唱歌、跳舞、游龙,欢喜得很。”
历史承载过去,也启迪未来。
为了厘清这段历史,涪陵区曾成立了专题调研组,耗时2年多,在四川、南京、台湾等地的档案馆、方志馆收集有关史料,用一张张真实的图像、一组组惨烈的数字、一个个回忆的碎片,指证日本帝国主义不可否认的罪行。
历史不会被遗忘,它会融入城市血脉,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前行的力量。余成红说:“收集整理资料,是为了让大家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创造未来。”
这段历史不只是书中的文字,更是我们脚下土地的厚重和未来前行的方向……(记者 程淇 冉惠 尹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