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  门
街  镇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涪陵要闻
涪陵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激发教育发展活力
日期:2025-09-09
字 号:

涪陵五中双师班课堂教学

自《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发布以来,涪陵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区教委紧紧围绕教育强区建设目标,系统谋划、扎实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以机制构建为基础、系统推进为路径、深度融合为抓手,全力推动区域教育实现更高质量、更具活力的发展。

做知行六好少年

传统“五唯”评价模式偏重分数与选拔,忽视过程与发展,已难以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纲要》明确提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涪陵区浙涪友谊学校立足红色基因与育人实际,构建了“知行六好少年”评价新体系。该体系从“爱国、文明、智慧、雅趣、阳光、勤劳”六个维度出发,依托“1234+N”系列德育活动,推动学生在参与中成长、在体验中进步。

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全面发展需求,配套开发“知行六好”课程体系,涵盖好品德、好习惯、好思维、好体魄、好才艺、好技能六大板块,实现“在生活中成长、在活动中成才”。评价方式上,注重过程性、发展性,融纵向跟踪与横向比较于一体,引导学生争做知红色根源的爱国好少年、知社会公德的文明好少年、知科学文化的智慧好少年、知生命健康的阳光好少年、知艺术审美的雅趣好少年、知自理自能的勤劳好少年。这一改革,是涪陵在教育评价转型中的积极实践,更是落实“牢记嘱托、勤奋学习,健康成长、报效祖国”育人目标的具体探索。

促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是《纲要》提出的重点任务。涪陵区通过集团化办学等机制,不断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以涪陵十四中教育集团为例,目前涵盖涪陵十四中、涪州中学、义和中学等多所学校,承担全区约20%的初中阶段教育任务。

面对生源差异大、发展不均衡的挑战,该集团秉持“一育牵而四育动”的共生教育理念,实施“五位一体”强体工程、“四礼八仪”德育课程、“三进八做”实践活动,为每一位学生搭建出彩的舞台。教师发展方面,构建老中青三级成长平台,建立阅读机制,借力西南大学、长江师范学院等高校资源,强化教育科研。课堂改革层面,以“531共生课堂”为核心,推动教学从“成长”到“智慧”再到“共生”的迭代,实现“学为中心、学科实践、高阶思维、教学评一致”的转型,切实提升课堂效益。

改革成效显著,尤其是原薄弱学校义和中学实现质的飞跃:今年考入涪陵五中、涪陵实验中学154人,占比达49%,真正体现了优质均衡的成果。下一步,该集团将继续推进职称聘期考核试点、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AI+学术型备课等改革,持续深化“共生课堂”构建,进一步激发办学活力。

多样化个性化 全生命周期育人

随着“有学上”得到落实,群众对“上好学”和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强。涪陵五中在这方面成效显著:今年8月,该校三名学生荣获全国青少年劳动技能与智能设计大赛金牌;学校还成功入选全国科学教育实验校和重庆市科技高中,为学生拓展了成长平台。

这些成果得益于学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育人机制。涪陵五中构建了创新基地班、双师班、强基班三类班级架构,形成贯通培养、联合培养、特色培养三驾马车并驱的格局。创新基地班打破学段壁垒,系统设计贯通式课程;双师班通过校校、校企合作引入优质资源;强基班设置竞赛与艺术双通道,支持多元成才。

该校以“五育融合、终身发展”为理念,将“全生命周期育人”延伸至家校协同。今年5月,正式启动“家校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成立校级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致力于构建和谐共生的教育生态,保障每一位学生的权益和成长需求。

今年以来,涪陵区教委聚焦机制构建、系统推进和深度融合三大方向,有序推进14项国家、市、区级改革任务。建成投用十五中三环路校区改造、涪高中宿舍食堂等项目,加快推进11所学校的办学条件改善工程;“双减”成果持续巩固,高效课堂覆盖率达96.5%,为41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寝室安装空调,健全心理危机预防预警体系;创新构建小初高衔接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开发学生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实施教师资源优化配置三年行动计划,建成食堂财务智能预警系统。

涪陵教育正以综合改革为抓手,不断激发内在活力,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成就每一位教师、培育每一名学生,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区、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记者 温显杰)


分享文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