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  门
街  镇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涪陵要闻
涪陵77岁“当代愚公”凿山铺就十里“暖心路”
日期:2025-09-10
字 号:

雷茂余在茶树林修的小道间隔几米放一块石头,供大家休息


雷茂余为林间道路除草

在涪陵区白涛街道的大坪山深处,一条蜿蜒十公里的山间步道,如翠绿丝缎缠绕群峰。规整错落的台阶、深浅均匀的防滑槽,每道刻痕都凝结着岁月;春有山茶绽放、夏有绿荫蔽日、秋有野果飘香、冬有松枝映雪,茶香伴山风,满是自然与匠心的交融。而十年前,这里还是险峻野径,路段残缺,行人摔伤事件频发。改变这一切的,是原816厂退休职工、77岁的党员雷茂余——他用一把铁锤、一把铁锹,耗时十年将爱与责任凿进青山,为乡亲们铺就了这条“暖心路”。

缘起

为妻修安全路 转念惠及众人

2015年,退休后的雷茂余因妻子胡光勤患病需每日步行锻炼,常陪妻子前往大坪山。彼时的山路虽藏景致,却陡峭崎岖、杂草没膝,部分路段因雨水冲刷断毁,妻子行走时需步步谨慎,稍不留意便有摔跤风险。“起初就想修修这条路,让老伴儿走得安全些。”雷茂余最初的想法,满是对妻子的牵挂。

可动工后夫妻俩发现,这条野径不只是他们的锻炼路。村民背农具往返田间要走它,徒步爱好者寻景要走它,大家都因路险而小心翼翼。“反正自己也要走,干脆修得好一点,让所有人都能安全走。”两人一拍即合,决定拿出退休工资当“工程款”,从“为妻修路”转向“为众人修路”,一场漫长的凿山筑路征程就此开启。

攻坚

夫妻搭档攻坚 破解深山修路难题

雷茂余成了步道的“总设计师”。他每天背水壶满山勘测,踩杂草定路线、用树枝做标记——不仅确定主干道走向,还特意绕着村民田埂设计枝干小路,方便大家就近进山;规划好后又边修边调整,力求实用。“他干挖土、搬石头的重活,我帮着清碎石、整路面,分工特别默契。”胡光勤的话语里,满是与丈夫并肩作战的温暖。

深山修路,难题接踵而至。步道主干道途经一处山谷,原有石板路雨天湿滑,常有行人滑倒。雷茂余便蹲在石板上,手握凿子弓背屏气,一下下凿防滑槽,指尖磨得发红起泡,缠上胶布继续干:“槽子深点密点,大家走得才稳当。”

更棘手的是,石板路前方50米处原有道路被雨水冲毁,紧邻的废弃农田若要恢复通路,既可能占用村民土地,又挨着水沟易再遭冲毁。思前想后,雷茂余决定改道山坡。可山坡上满是盘根错节的粗壮蕨根,像密网拦路。“没机械助力,只能用铁锹挖、斧头砍,一斧头下去就劈个小口子,得反复砍才能断。”雷茂余回忆道。经过三个月的早出晚归,雷茂余终于在山间凿出了新路,他一边擦汗一边说:“路修到山间,雨季就冲不坏了。”

坚守

十年超两千工时 愚公般“慢工出细活”

十年间,雷茂余的修路节奏从未间断——每年10月至次年4月,避开酷暑与雨季泥泞,他雷打不动地背工具上山施工,累计工时超2000个。山间每一块石头、每一寸泥土,都印着他的足迹,藏着他的汗水。

修路途中,难题是“常态”而非“偶遇”:遇巨石拦路,他每天带凿子、铁锤上山,弓身反复凿击,手臂震麻了就揉一揉、甩一甩,连续数日直至凿出通路;遇陡坡挡道,他便顺着山势一点点抠出台阶,每级台阶的高度、宽度都反复调整,确保大家稳步上下;遇杂草灌木遮路,他握镰刀蹲地割除,手上划伤是常事,贴块创可贴继续干。

见他辛苦,常有村民劝说道:“雷叔,这么大岁数了,别这么拼!”他总笑呵呵摆手:“就当锻炼身体,路修好了大家都方便。”

雷茂余说,修路不是一天就能修好的,就像人生路上总有坑洼、总有拦路的石头,“急不得,得一步一步来——今天凿开一块石,明天平整一段路,慢慢就把难走的坎儿磨平了。”“现在不想再凿新的路段了,就想好好维护这条老路。只要身体还撑得住,就接着护好路,让大家走路走得安心。”

回响

路连民心 “暖心路”催生出“互助情”

这条倾注十年心血的步道,满藏温暖的细节:湿滑岩石上的细密纹路,是天然“防滑带”;茶树林旁整齐码列的石头,成了村民歇脚的“石凳”;山顶特意平整的小土坝,成了驴友合影、游客歇脚的“观景台”。而它带来的改变,早已超出“路”本身。

安全多了:以往摔伤事件频发的山路,如今成了邻里放心行走的“平安道”,再无行人因路险心慌。

人气旺了:越来越多人知晓大坪山的“暖心路”。周末来徒步、赏景的游客多了,山脚下还多了村民摆摊售卖土特产的小摊,深山添了烟火气。

人心暖了:受雷茂余影响,许多村民锻炼时会带把小镰刀,顺手清理路边杂草;遇到倒下的枯树,大家会合力移开。原本的“个人修路”,催生出“众人护路”的暖心场景。

“雷叔在平时就是个热心肠。要是谁家水管坏了、楼道脏了,他都主动搭把手,从不推辞。”建峰社区综合治理专干董海英说,“他用10年凿山修路的坚持,教会我们‘做事要踏实、助人要真心’,也为我们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出行便利——以前进山怕摔、赶集绕路,现在这条‘暖心路’成了大家的‘放心路’。他从不是嘴上说‘要奉献’,而是用一锤一锹的行动,为我们树立了看得见的榜样。”如今在社区里,提起雷茂余,居民们都忍不住竖大拇指,不少年轻人更是把他当成榜样。

初心

党员本色不改 老有所为显担当

有人问雷茂余,十年修路苦不苦,为何能坚持?他的回答朴素却有力:“退休了,能为大家做点实事,心里比啥都舒坦。何况我是一名党员,得有党员的样子。”在原816厂工作时,他就因踏实肯干、凡事冲在前,多次获评“先进工作者”;退休后依旧保持“螺丝钉”精神,把“为群众服务”的初心刻在了山路间。

雷茂余这份担当也影响着其家人:儿子儿媳常参与社区义务服务,帮邻居修水管、清理楼道;妻子胡光勤虽身体病弱,却始终陪在他身边,递工具、擦汗水、递水壶,做他最坚实的后盾。“他做的是好事,我陪着他,心里也踏实。”胡光勤的话里满是支持。

如今77岁的雷茂余,仍会定期背工具上山巡路补修——台阶松了就找块平整石头垫稳,防滑槽浅了就再凿深一点,发现杂草疯长就蹲下来割除。他的背影穿梭在山间绿树间,与漫山碧绿交相辉映,成了大坪山最动人的风景。正如一位登山者所说,每一步台阶都有温度。这不是路,是雷茂余用十年光阴写给大山、写给乡亲们的情书。

这条没有官方命名的“暖心路”,不仅刻在大坪山的肌理里,更刻在百姓心坎上——它见证着一位老人的坚守,更诠释着“凡人微光”的力量:只要心中有爱、脚下有路,平凡人也能以微光聚成火炬,在深山里铺就温暖之路,让善意一代代传递下去。(记者 刘雷)


分享文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