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明琴
胡戡
唐忠正
钟亮
从懵懂孩童眼中的第一束光,到青涩少年心中的一片海,教育者的双手始终托举着每个孩子向上生长的力量。值此第41个教师节,为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用行动诠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让我们将目光投向涪陵教育战线上的奋进者。
谭明琴、胡戡、唐忠正、钟亮四位优秀教育者,就是其中的生动代表。他们中,有拓荒普惠幼教的“品格园丁”,用游戏点亮童年的底色;有点亮童心星河的“德育燃灯者”,以耐心与爱心唤醒创造力;有以爱为杖的“青春引路人”,用坚韧教会学生“向上走”;更有乡土课堂上的“星火传递者”,让知识的种子在田野间发芽。
他们用热忱与智慧为万千学子的成长之路洒满星光,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育人答卷。
谭明琴:拓荒普惠幼教的“品格园丁”
在涪陵幼教版图上,涪陵区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园长、高级教师谭明琴用多年深耕写下动人注脚。面对优质公办园幼儿学位紧缺的困境,她带领团队8年间筹建5所公办分园,新增900余个学位,让“家门口的好幼儿园”从愿景变为现实。如今,包含总园在内的六所园区各展所长,运动、美术、本土文化等特色教育如繁花绽放,让普惠优质的阳光真正“照”进更多幼儿家庭。
作为百年园所的掌舵人,谭明琴坚信“品格养成是幼儿一生成长之根”。她带领团队构建起科学完整的幼儿品格教育体系:从明确“八品三阶”的目标体系,到搭建“三维五步”的行动框架;从设计34个职业体验游戏,到开发融入日常的品格课程群——让感恩、友善等美好品质在孩子们的游戏与生活中自然生长。如今,97.8%的幼儿养成良好品格,102名孩子斩获市、区级奖项,这份亮眼答卷,生动印证了“好品格奠基幸福人生”的深刻内涵。
她既是深耕幼教的践行者,也是播撒希望的引路人。十年间,她主持的涪陵区学前教育首个名师工作室,成功孵化出30余名园长和青年骨干教师,团队中116人次教师荣获市级表彰;由她牵头组建的教育共同体,辐射40余所园所,让优质教育资源突破壁垒、流动起来。而她每周坚持录制的“园长妈妈讲故事”,更用温润的声音编织起爱的纽带,温暖上千个家庭。
从《光明日报》点赞的“品格教育蓝本”,到家长99.3%的满意度,谭明琴以“爱为根,养为本”的办园理念,生动诠释着学前教育者的使命——让每个幼儿的童年都能扎根沃土,向光生长。
胡戡:点亮童心星河的“德育燃灯者”
作为涪陵城区实验小学的德育工作者兼美术教师,胡戡在教育路上始终用热爱与坚守,在孩子们心中播撒星光。她的教育故事里,处处闪耀着“点亮童心”的温暖光芒。
2001年深秋,初登涪陵第八中学校讲台的胡戡在画室发现缩在墙角的小燕:女孩满是冻疮的手握着铅笔,线条却透着灵气,“老师,我……我想画,但颜料太贵了……”小燕抬头时,眼里的怯懦像根细针,轻轻扎在胡戡心上。她走过去蹲下身,握住女孩冰凉的手:“从今天起,老师教你画,颜料、画纸老师为你准备。”从此胡戡每月的工资一半换画材,每天课后手把手教小燕运笔。两年后,小燕拿着全市美术专业第二名的成绩单奔来:“是您让这双手能画出人生的路!”那一刻,她真切领悟到:教育哪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不过是有人肯蹲下来,陪一颗蒙尘的星星,慢慢亮起来。
2008年调任涪陵城区实验小学后,胡戡将这份温暖融入更广阔的德育工作。面对被专家断言“难成器”的演讲选手小琪,她便用两个月时间,以办公室文件柜玻璃为镜,陪小琪反复练习,阳光经玻璃反射,刺得她双眼流泪,胡戡却仍专注于逐字打磨演讲稿、校准发音,最终双眼落下永久性光损伤。当小琪夺得全市“中华魂”演讲比赛一等奖时,胡戡笑着抹泪:“用我的光换孩子的光,值!”
全国中华魂“优秀组织者”、市级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区级德育先进个人……胡戡柜子里的几十项荣誉证书,默默诉说着:真正的教育者,甘愿做永不熄灭的火种,让每颗童心循着光,找到属于自己的璀璨轨迹。
唐忠正:以爱为杖的“青春引路人”
二十二年教育生涯中,涪陵十五中英语教师兼班主任唐忠正始终坚信:“教育是点燃火把,而非填充容器。”他以深沉的爱与执着的坚守,为孩子们照亮成长的道路。
2015年,唐忠正刚接手新班,便注意到总坐在角落的学生小易。这个从偏远农村来的女孩平时话不多,课间却总把课本翻得卷了边,眼神中透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儿。后来他才知道,这个安静的孩子心中一直怀揣着考上985大学的梦想。中考前夕,家里劝小易读“公费幼师”早点就业挣钱,唐忠正三次前往她家,蹲在灶台边耐心劝说家长:“这孩子是读书的料,请别让她错过改变命运的机会。”高一选科失误让小易陷入迷茫,甚至一度产生退学的念头,唐忠正连夜帮她分析成绩,一步步为她规划未来方向。最终,小易不仅顺利考入985高校,还成为一名选调生。她常说:“唐老师是我人生的‘修正带’,更是我梦想的‘投资人’。”
2024年中考前两个月,唐忠正意外摔伤,因脚踝粉碎性骨折住院治疗。他心系正在备战中考的学生,干脆把病房变成了临时办公室:白天盯着手机里的班级监控画面,发现谁走神就请同事提醒;傍晚分批让学生来医院,逐一为他们分析试卷错题。手术后仅一周,他不顾医生劝阻,坚持坐着轮椅重返讲台。拆掉石膏后,又每天拄着拐杖陪伴学生早读、晚自习,金属杖头叩击地面发出的“笃笃”声,成为教室里最令人安心的节拍。中考当天,他甚至比学生到得还早,拄着拐杖目送每一个孩子走进考场。最终,班级考出了优异的成绩,有学生在毕业纪念册中深情地写道:“您拄着拐杖的背影,是我们冲刺路上最坚实的靠山。”
二十二年讲台春秋,唐忠正用真心做火把,照亮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之路。正如人们所言,好老师从不是高高在上的灯塔,而是愿意蹲下身来、陪孩子一起追逐光芒的人——他们把自己化作照亮学生前路的一束光。
钟亮:乡土课堂上的“星火传递者”
生于罗云,长于罗云,钟亮揣着一腔热忱回到故土,在乡村讲台前站成了孩子们眼里最亮的光。五年来,他从罗云中学到罗云中心校,在数学教师的岗位上始终捧着一颗“让知识改变命运”的初心,把青春种进乡村教育的土壤里。
乡村教育充满挑战,面对乡村学校留守儿童居多、家庭教育支撑不足的现状,他给孩子们当起了“临时家长”:清晨检查教室安全,课后辅导作业,傍晚聊天谈心。他深知乡村的孩子更渴望被看见、被肯定,他用无尽的耐心与关爱照亮孩子的成长之路。
2022年,他加入涪陵区黄红涛数学名师工作室,带着课题钻研教学,把《分数乘分数》讲成区级精品课,用分层作业关照每个孩子的节奏。连续两年,他带的毕业班数学成绩稳居全镇及全学区第一,那些深夜修改的教案、反复打磨的微课,都成了孩子们成长的阶梯。他说:“教学不是灌输,是点燃。”于是课堂上总有争论答案的笑声,孩子们学会的不只是公式,更是思考的勇气。
他的教学天地,从不只在三尺讲台。他带着孩子们搞科技,设计的活动方案拿下全区一等奖;参演涪陵区大型舞台剧《罗云星火耀渝东》,以戏剧为桥,向孩子们生动讲述红色信仰;还走进“小青话廉”节目录制现场,用青年教师的朝气传递清风正气。多元的角色里,藏着他对教育的理解:他不只教孩子解出数学题,更带他们看见世界的丰富。
五载春秋,他接过启蒙老师的接力棒,在乡村教育的路上跑得更加坚定。那些清晨的等待、课堂的欢笑、实践中的探索,都在诉说:他不仅是教书人,更是让乡村孩子看见远方的点灯人。正如他所说:“教育是温暖的修行,我愿一直做那个陪他们走出大山的人。”(文/记者 施露 图/受访者供)